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体外循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银世杰(综述) 黄海清(审校)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因围体外循环(CPB)期血液受到一定的损害,术后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诊断其发生的确切原因和机制较困难。因此,积极寻找围CPB期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和机制,对于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该... 因围体外循环(CPB)期血液受到一定的损害,术后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诊断其发生的确切原因和机制较困难。因此,积极寻找围CPB期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和机制,对于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该文就围CPB期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凝血功能 围体外循环期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魏福江 李雪杰 吴琦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5年第1期23-24,共2页
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能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在此反应中细胞因子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拟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围CPB期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对CPB致炎性反应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手术患者 炎性细胞因子 围体外循环期 心脏直视 全身性炎症反应 促炎细胞因子 心脏手术 心内直视 抑制效应 炎性反应 CPB
下载PDF
围体外循环期血清肌钙蛋白T和维生素C维生素E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华 肖传实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4年第4期309-310,共2页
关键词 维生素E 维生素C 血清肌钙蛋白T 围体外循环期 相关性研究 手术患者 心脏直视 再灌注过程 抗氧化水平 作用研究 抗氧化剂 损伤作用 心脏缺血 氧自由基 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 心肌保护 国内
下载PDF
围体外循环期挥发麻醉药血/气分配系数的动态变化
4
作者 周建新 刘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为观察围体外循环 (CPB)期挥发麻醉药血 /气分配系数 (λB/G)的变化规律 ,选择 6例接受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分别于诱导前、切皮时、主动脉插管时、CPB复温开始时即刻、CPB停机时和缝皮时采集桡动脉血 ,并记录每个时点患者的肛温和红细胞... 为观察围体外循环 (CPB)期挥发麻醉药血 /气分配系数 (λB/G)的变化规律 ,选择 6例接受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分别于诱导前、切皮时、主动脉插管时、CPB复温开始时即刻、CPB停机时和缝皮时采集桡动脉血 ,并记录每个时点患者的肛温和红细胞比容。用 2次平衡法同时测定地氟醚、异氟醚和氟烷在上述各时点的λB/G,测定温度为当时的肛温。发现 :挥发麻醉药λB/G在围CPB期不同时点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CPB停机和缝皮时的λB/G明显小于诱导前基础水平 (P <0 .0 5) ,而复温时的λB/G与诱导前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果提示 ,挥发麻醉药λB/G在心血管麻醉围CPB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体外循环期 挥发麻醉药 血/气分配系数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围体外循环期病人体温监测和护理
5
作者 周敏 刘超 +1 位作者 周鄂 叶雪萍 《中华当代医学》 2005年第10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固体外循环期病人体温的监测和护理,消除体温因素对心脏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路、连续体温监测法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监测,严格掌握体外循环中降温、复温的时机和幅度及体外循环后体温的恒定。避免... 目的探讨固体外循环期病人体温的监测和护理,消除体温因素对心脏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路、连续体温监测法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监测,严格掌握体外循环中降温、复温的时机和幅度及体外循环后体温的恒定。避免体温过高和过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结论严格的体温监测和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体外循环期 温监测 护理措施 病人 循环 手术成功率 不良影响 监测法 严格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心内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期血液纤溶系统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于金贵 帅训军 +3 位作者 周广利 孟冬梅 类维富 应诗达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27-730,共4页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UTI)对心内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CPB)期血液纤溶系统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20例CPB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于切皮后至CPB开始前缓慢静注UTI半量(6000 U/kg),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C组用生...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UTI)对心内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CPB)期血液纤溶系统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20例CPB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于切皮后至CPB开始前缓慢静注UTI半量(6000 U/kg),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C组用生理盐水替代UTI,用药方法同U组。分别于CPB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停CPB即刻(T3)、停CPB 2 h(T4)和24 h(T5)抽取桡动脉血,检测血浆栓溶二聚体(D-Dimer)、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浓度,并记录术后胸腔引流量。结果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PB前(T1)相比,C组血浆D-Dimer、GMP-140、TXB2、TXB2/6-Keto-PGF1α于T2-T4各时点均升高(P<0.05-0.01);U组以上各指标的升高幅度较C组降低(P<0.05-0.01);术后胸腔引流量较C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围CPB期血液纤溶系统活性亢进,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改变,易致术后出血;应用UTI(12 000 U/kg)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纤溶活性稳定、保护血小板功能,从而减少了术后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心内直视手术 围体外循环期 血液纤溶系统 血小板功能 作用
原文传递
围体外循环期心肌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钱建军 景华 +3 位作者 李德闽 李忠东 胡小南 董国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 寻找围体外循环 (CPB)期心肌炎症活性的直接证据。方法 随机选择 2 0例接受CPB手术的病人 ,于CPB前后及CPB期间获取心肌样品以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核因子κB(NF κB)活性 ,同时测定围术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浓度 ,分... 目的 寻找围体外循环 (CPB)期心肌炎症活性的直接证据。方法 随机选择 2 0例接受CPB手术的病人 ,于CPB前后及CPB期间获取心肌样品以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核因子κB(NF κB)活性 ,同时测定围术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浓度 ,分析NF κB和TNF α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CPB前 17例病人心肌NF κB活化 ,CPB后 19例病人心肌NF κB活性较CPB前明显增加 ;(2 )心肌NF κB活化程度与血浆TNF α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3)心肌NF κB活化程度与临床结果及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PB前心肌即可能存在炎症活性 ,CPB可能导致心肌NF κB活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体外循环期 心肌细胞 核因子ΚB活性 酶联免疫法 检测 心肌炎症活性
原文传递
围体外循环期应激激素变化及胰岛素抵抗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黑飞龙 房秀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01-301,共1页
关键词 心脏手术 围体外循环期 应激激素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超滤在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海霞 刘志永 +1 位作者 刘洋 刘帅 《医药论坛杂志》 2015年第5期108-110,共3页
目的回顾总结应用超滤洗涤优化含血预充液,术中平衡滤过和改良超滤对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接受先心病手术治疗的体重在8kg以下婴幼儿共669例。其中494例体重2.5~7kg,采用血液回收... 目的回顾总结应用超滤洗涤优化含血预充液,术中平衡滤过和改良超滤对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接受先心病手术治疗的体重在8kg以下婴幼儿共669例。其中494例体重2.5~7kg,采用血液回收机对库存红细胞洗涤后预充;175例体重7~8kg,应用体外循环管道中血液超滤器对含血预充液超滤洗涤15min以优化预充液。所有患儿术中均采用常规超滤和停机后改良超滤。结果①保存4—20d的库存红细胞:Ph值〈6.8,K^+(12.3±3.1)mmol/L,Lac^+(10.8±3.3)mmol/L,Glu^+(19.4±1.12)mmol/L,BE值(-13±-5)mmol/L;经血液回收机洗涤后Ph值(7.41±0.55),K^+(3.3±0.9)mmol/l,Lae^+(2.3±1.5)mmol/L,BE值(-3±1.2)mmol/L,Glu^+(9.11±1.08)mmol/L;应用超滤器洗涤含血预充液后Ph值(7.42±0.58),K^+(4.53±1.52)mmol/L,Lac^+(1.3±0.44)mmol/L,BE值(-4±1.2)mmol/L,Glu^+(9.22±1.02)mmol/L。②全组669例患儿,体外循环开始时均能平稳过渡,无1例转流开始时就出现室颤等心律失常。术中参考患儿胶体渗透压和红细胞压积比(HCT)行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所有患儿669例均无出现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超滤对含血预充液进行洗涤超滤,同样可以达到应用血液回收机对库存红细胞洗涤的的效果。这两种方案均可以使体外循环预充液更符合患儿生理状态,减少由此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提高围体外循环期安全性。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的联合应用可快速使患儿的胶渗压和HCT达到合理水平,减少水肿和体外循环后的失血和输血,提高了体外循环的安全性,有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滤过 含血预充液 循环 超滤 围体外循环期
原文传递
辨证治疗心脏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38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生爱 陈振强 +5 位作者 张辉 赵扬 施义 程亮 张颖 单兆伟 《湖南中医杂志》 2008年第5期52-54,共3页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心脏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进行分型辨证论治,对照组42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治疗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1.30%;且临床症状改善及舌脉象改善时间等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心脏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进行分型辨证论治,对照组42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治疗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1.30%;且临床症状改善及舌脉象改善时间等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辨证治疗心脏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辨证论治 循环手术
下载PDF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志晨 《中国农村卫生》 2015年第7X期95-96,96,共2页
目的:观察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本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行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如抗生素种类、使用时机、使用方式、连续使用时间、联用情况和... 目的:观察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本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行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如抗生素种类、使用时机、使用方式、连续使用时间、联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等。结果:抗生素用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种类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合理用药率和不合理用药率、1期愈合和延期愈合患者的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心脏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存在应用时机不当、使用时间过长、联用不合理等问题,需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合理应用 心脏 循环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中的抗炎策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幼琦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循环技术 抗炎 炎性反应 转流 衰竭 围体外循环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 心脏科手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体外循环血管内皮损伤研究进展
13
作者 程功文 王一明 徐建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11期133-134,138,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循环手术 全身炎症反应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中的血液稀释与节血效果
14
作者 梁宝成 王永春 +2 位作者 郝书凡 李刚 李克华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98-198,共1页
近年来体外循环转流技术迅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在体外循环中如何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如何减少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的感染成为重要课题。我院自1994年以来,在中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节血方法施行心内手术261例,收到良好灌... 近年来体外循环转流技术迅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在体外循环中如何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如何减少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的感染成为重要课题。我院自1994年以来,在中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节血方法施行心内手术261例,收到良好灌注及节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5例,女性116例。年龄3~60岁,体重13~77kg,病种:先天性心脏病18例(包括房缺33例,室缺80例,法乐氏四联症34例,法乐三联症6例。Ebstein畸形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稀释 循环手术 循环转流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法乐氏四联症 输血传播疾病 止血芳酸 节血 血容量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A 16-day old baby with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and interrupted aortic arch: a case report
15
作者 Li Yang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0年第2期122-128,共7页
We report a 16-day-old boy who had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combined with interrupted aortic arch (IAA). The boy developed cyanotic lips and body bruising 2 h after birth.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showed transp... We report a 16-day-old boy who had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combined with interrupted aortic arch (IAA). The boy developed cyanotic lips and body bruising 2 h after birth.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showed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The patient underwent total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transfection and defects. We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 in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including maintenance of body temperature, close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anesthesia managemen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management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Aortic disarticulation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