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位沟用于后牙牙冠大面积缺损修复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敬春 李肇元 孙广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80-382,共3页
目的探讨在后牙牙冠大面积缺损修复中增加固位沟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24颗牙冠大面积缺损的后牙,制备洞型并垫底及作梯,然后在剩余牙体组织或洞底及梯上做固位沟,分别用银汞合金和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复查1~3a后统计成功率及失... 目的探讨在后牙牙冠大面积缺损修复中增加固位沟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24颗牙冠大面积缺损的后牙,制备洞型并垫底及作梯,然后在剩余牙体组织或洞底及梯上做固位沟,分别用银汞合金和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复查1~3a后统计成功率及失败病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年总成功率为74.52%,银汞合金组76.92%,光固化复合树脂组69.5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增加固位沟可有效提高固位力及抗力,从而提高后牙牙冠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位沟 后牙 牙冠大面积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后牙邻面龋侧壁固位沟固位银汞充填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倜 白建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3-543,共1页
关键词 后牙邻面龋侧壁 固位沟 银汞充填 龋病
下载PDF
牙面固位沟在前牙光固化美容修复中的应用
3
作者 何宇 汪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310-310,共1页
前牙变色及缺损常用光固化树脂修复,但因各种原因,导致树脂脱落的并发症较为常见.本文术者在总结以往的治疗经验后,采用增加牙面固位沟的方式来进行前牙光固化美容修复22例,78颗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牙面固位沟 前牙光固化美容修复 前牙变色 并发症
下载PDF
固位沟在乳磨牙树脂充填中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杨亚丽 李军 于美珍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乳磨牙 树脂充填 固位沟 5岁儿童 乳牙患龋率 复合体修复 粘接材料 粘接效果 银汞合金 磨牙充填
下载PDF
蝶形洞及固位沟在Ⅱ类洞修复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洪海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通过蝶形洞预备加颊舌(腭)固位沟修复Ⅱ类洞和常规(牙合)面扩展形成鸠尾固位修复Ⅱ类洞的比较,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50例需要制备Ⅱ类洞修复的患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牙合)面扩展形成鸠尾固位和(牙合)面... 目的:通过蝶形洞预备加颊舌(腭)固位沟修复Ⅱ类洞和常规(牙合)面扩展形成鸠尾固位修复Ⅱ类洞的比较,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50例需要制备Ⅱ类洞修复的患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牙合)面扩展形成鸠尾固位和(牙合)面制备成蝶形洞及颊舌(腭)固位沟,用同一种复合树脂充填修复,随访2a,从脱落率、边缘密合性、继发龋、(牙合)面磨耗、牙髓反应、边缘着色等方面评价疗效。结果:蝶形洞制备加颊舌固位沟和(牙合)面扩展形成鸠尾固位,2种固位方法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蝶形洞制备加颊舌固位沟在修复Ⅱ类洞时能收到和普通鸠尾固位相同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形洞型 颊舌固位沟 Ⅱ类洞
下载PDF
固位沟在光固化前牙美容中的应用
6
作者 谷无畏 《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1997年第3期133-133,共1页
在前牙美容和治疗中,光固化技术被广泛采用,特别对于四环素牙,氟斑牙美容效果较好。
关键词 前牙 美容 光固化 固位沟 应用
下载PDF
氧化锆嵌体近远中面制备固位沟对其黏接固位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莹 唐旭炎 曹颖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109-111,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氧化锆嵌体近远中面制备固位沟能否提高其黏接固位力。方法收集完整新鲜离体磨牙10颗,统一制备嵌体洞型,CAD/CAM制作氧化锆嵌体。黏接后,测试嵌体从实验牙上脱位的力值。再于嵌体近远中面制备深度0.5 mm的固位沟,二次黏接后... 目的研究探讨氧化锆嵌体近远中面制备固位沟能否提高其黏接固位力。方法收集完整新鲜离体磨牙10颗,统一制备嵌体洞型,CAD/CAM制作氧化锆嵌体。黏接后,测试嵌体从实验牙上脱位的力值。再于嵌体近远中面制备深度0.5 mm的固位沟,二次黏接后,测试嵌体从实验牙上脱位的力值。结果对制备固位沟前(0 mm)和制备固位沟后(0.5 mm)两组嵌体脱位力值进行配对t检验(t=6.45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化锆嵌体近远中面制备固位沟可以提高其与黏接剂之间的黏接力,增强氧化锆嵌体的固位力,减少修复体的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嵌体 黏接固位 固位沟
下载PDF
观察磨牙短牙冠固位沟冠修复的疗效
8
作者 杨礼玉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第2期48-49,共2页
目的观察磨牙短牙冠固位沟冠修复的疗效。方法通过分别采用固位沟辅助固位和箱状固位方法后,对患者的固位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固位沟行固位成功率94.35%,固位箱形组固位成功率是93.85%,两组在固位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目的观察磨牙短牙冠固位沟冠修复的疗效。方法通过分别采用固位沟辅助固位和箱状固位方法后,对患者的固位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固位沟行固位成功率94.35%,固位箱形组固位成功率是93.85%,两组在固位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短牙冠固位沟冠修复具有显著疗效,对牙齿损害较固位箱形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牙冠 固位沟 箱状固位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固位沟在Ⅱ类洞充填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峰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4-35,共2页
目的 观察固位沟在Ⅱ类洞充填中的疗效。方法 后牙邻面龋和邻面龋 (面损坏不超过 1/ 3)患牙2 76颗 ,常规制备邻面洞后 ,随机分为 2组 ,一组在面按常规备制成鸠尾 ,另一组仅在颊轴角及舌轴角处作 2条固位沟 ,两组均用银汞合金充... 目的 观察固位沟在Ⅱ类洞充填中的疗效。方法 后牙邻面龋和邻面龋 (面损坏不超过 1/ 3)患牙2 76颗 ,常规制备邻面洞后 ,随机分为 2组 ,一组在面按常规备制成鸠尾 ,另一组仅在颊轴角及舌轴角处作 2条固位沟 ,两组均用银汞合金充填 ,随访 3年。结果 两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但制备固位沟组磨除的牙体组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位沟 Ⅱ类龋洞 龋洞充填 鸠尾固位 充填体
下载PDF
固位附沟提高全冠稳固性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胡晓聪 刘晓燕 《广东牙病防治》 2001年第3期226-227,共2页
目的 了解固位附沟对提高全冠稳固性的作用。方法 对 98例 113颗临床牙冠短于 5mm的基牙 ,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实验 ,一组常规方法制备基牙 ,一组增加制备固位附沟 ,观察两年 ,分别比较两组中全冠和固位桥的松脱率。结果 增加固位... 目的 了解固位附沟对提高全冠稳固性的作用。方法 对 98例 113颗临床牙冠短于 5mm的基牙 ,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实验 ,一组常规方法制备基牙 ,一组增加制备固位附沟 ,观察两年 ,分别比较两组中全冠和固位桥的松脱率。结果 增加固位附沟的基牙组 ,全冠和固位桥松脱率远低于未加固位沟组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位沟 全冠 稳固性
下载PDF
不同受力方向对复合树脂修复体固位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战义 郑镭 +1 位作者 周晓晴 张翼鹏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1-441,385,共2页
关键词 复合树脂修复体 受力方向 固位沟 复合树脂充填 收缩应力 边缘封闭 抗剪切力 牙体
下载PDF
辅助固位形增强短磨牙全冠修复体固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宁 瞿利军 马江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两种固位形对短冠磨牙全冠固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2颗临床牙冠为4mm的第一磨牙,随机分为常规修复组、嵌体固位形组和沟固位形组,随访统计脱落例数。结果:随访观察3年,沟固位形组与嵌体固位形组脱落率低于常规修复组(P<0... 目的:观察两种固位形对短冠磨牙全冠固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2颗临床牙冠为4mm的第一磨牙,随机分为常规修复组、嵌体固位形组和沟固位形组,随访统计脱落例数。结果:随访观察3年,沟固位形组与嵌体固位形组脱落率低于常规修复组(P<0.05),沟固位形组与嵌体固位形组的脱落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嵌体固位形和沟固位形均可明显提高磨牙全冠的固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固位 固位 磨牙 嵌体固位 固位
下载PDF
全口义齿修复的2次印模改进法
13
作者 单湘芹 《黑龙江医学》 2005年第5期391-391,共1页
关键词 全口义齿修复 改进法 口腔修复科 二次印模法 打样膏 印模材料 固位沟 制作 红色
下载PDF
Ilioinguinal approach versus Stoppa approach fo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16
14
作者 Xiao-Jian Wang LU Li +4 位作者 Zhi-Hua Zhang Yun-Xing Su Xiu-Sheng Guo Xiao-Chun Wei Lei Wei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29-234,共6页
Purpos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 ilioinguinal approach and Stoppa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Methods: Case-controlled tri... Purpos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 ilioinguinal approach and Stoppa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Methods: Case-controlled trials (CCTs) published from January 2010 to August 2015 that compared the ilioinguinal approach and Stoppa approach in th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databases of Cochrane Library, Pubmed, CNKI, and so on.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trials was critically assessed. Statistical software RevMan 5.0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Eight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Through 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lioinguinal approach and Stoppa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MD = 68.29, 95% CI (10.52, 126.05), p 〈 0.05] and the media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MD = 142.26, 95% CI (9.30, 275.23), p 〈 0.05]. However, there exist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racture end reset satisfaction rate [RR = 0.63, 95% CI (0.17, 2.37), p 〉 0.05], the early complications rate [RR = 0.89, 95% CI (0.33, 2.40), p 〉 0.05], the late complications rate [RR = 0.91, 95% CI (0.27, 3.01), p 〉 0.05], and Harris hip score good function rate [RR = 0.52, 95% CI (0.25, 1.10), p 〉 0.05]. Conclusion: Though both techniques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clinical fun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Stoppa approach is superior to the ilioinguinal approach in terms of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llioinguinal approach Stoppa approach META-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