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瞬态热线法测量固体导热系数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丽新 刘秋菊 +3 位作者 刘圣春 李春英 苗素君 吴本信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在利用瞬态热丝法测量固体与流体导热系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固体的导热系数进行了计算,提出了既有理论意义又包含了测量参数、既严格又简便的新表达式;分析与定量计算了模型误差、截断误差、热阻误差、热容忽视误差及测量系统的合成误... 在利用瞬态热丝法测量固体与流体导热系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固体的导热系数进行了计算,提出了既有理论意义又包含了测量参数、既严格又简便的新表达式;分析与定量计算了模型误差、截断误差、热阻误差、热容忽视误差及测量系统的合成误差;并指出了减小误差的措施。在实验研究中,建立了试件测试台和自动化参数采集与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测控系统。测量结果表明,所测得的3种固体材料的导热系数值与文献参照值相差约5%。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固体导热系数 瞬态热线法
下载PDF
基于VB6.0的固体导热系数数据处理系统 被引量:3
2
作者 陆声琰 冷雪松 +1 位作者 王艳东 冉凯华 《实验室科学》 2012年第2期106-108,共3页
介绍了利用VB6.0编写的固体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数据处理系统。通过输入实验数据、拟合曲线、数据处理,解决了固体导热系数数据处理过程中计算公式繁琐、散热曲线手工绘制不准确等问题,实现了由原来的手工处理到计算机自动处理的一系列计... 介绍了利用VB6.0编写的固体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数据处理系统。通过输入实验数据、拟合曲线、数据处理,解决了固体导热系数数据处理过程中计算公式繁琐、散热曲线手工绘制不准确等问题,实现了由原来的手工处理到计算机自动处理的一系列计算和绘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B6.0 固体导热系数 数据处理 可视化
下载PDF
颗粒堆积床接触导热的数值分离和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波 步珊珊 +2 位作者 孙皖 马在勇 张卢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95,111,共6页
为了分析不同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下接触导热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孔隙尺度的接触导热的数值分离方法,在不同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6~4400)下对简单立方结构堆积床中的接触导热进行了数值分析。当忽略接触导热时,计算模型中... 为了分析不同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下接触导热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孔隙尺度的接触导热的数值分离方法,在不同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6~4400)下对简单立方结构堆积床中的接触导热进行了数值分析。当忽略接触导热时,计算模型中相邻颗粒之间的接触点采用间隙处理;当考虑接触导热时,计算模型中相邻颗粒之间的接触点采用短圆柱连接处理,接触导热通过这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值获得。研究发现,有效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受接触导热的影响显著。考虑接触导热并且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很大时,固相导热起主导作用;忽略接触导热时,流体导热起主导作用。随着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的增大,接触导热对有效导热系数的贡献显著增大;当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大于150时,接触导热对有效导热系数的贡献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床 有效导热系数 接触导热 固体-流体导热系数比
下载PDF
固体流体导热系数对多孔介质内传热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伟 薛思瀚 +2 位作者 刘秦见 许鹤罄 张树光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0-784,共5页
以多孔介质内固体导热系数ks、流体导热系数kf相互影响多孔介质传热为研究对象,对多孔介质内无量纲温度、速度、高温壁面努谢尔数Nu、平均努谢尔数Nu和ks/kf、瑞利数Ra间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应用高斯–赛... 以多孔介质内固体导热系数ks、流体导热系数kf相互影响多孔介质传热为研究对象,对多孔介质内无量纲温度、速度、高温壁面努谢尔数Nu、平均努谢尔数Nu和ks/kf、瑞利数Ra间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应用高斯–赛德尔方法迭代求解,对网格的独立性和计算过程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多孔介质传热一些基本数据,分析了无量纲温度、速度随ks/kf、Ra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s/kf改变多孔介质内温度和速度的变化,ks/kf值大,温度梯度和速度梯度在壁面附近大,温度梯度和速度梯度在无量纲长度0.2-0.8范围内很小;当ks/kf很小时,多孔介质内对流作用较弱,ks/kf〉1以后,Nu随着ks/kf逐渐增大,对流作用增强,它成为热传输的主要动力,ks/kf对多孔介质内对流作用的增强、削弱是非常关键的,为强化传热可提高ks/kf值,为削弱传热可降低ks/kf值;在工农业生产中加热多孔介质类物质热量应集中在下部有利于热量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导热系数 流体导热系数 多孔介质
原文传递
真空隔热屏机理和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洪馨 《制冷》 1995年第3期1-4,共4页
在现今已知绝热材料中,真空隔热屏的导热系数是最低的一种。作者在文中就真空隔热屏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并提出增强真空隔热屏的绝热性能的七点措施,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真空隔热屏 导热系数 气体导热 固体导热 电冰箱
下载PDF
1氧化碳传感器
6
作者 冯甘雨 吴仲达 《国外传感技术》 2005年第1期i008-i008,共1页
半导体传感器对低浓度的气体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但有气体无选择性、无气体时特性不稳定、重复性不好、受环境变化影响等缺点,用作报警器,其特性不稳定,有潜在危险性之忧!
关键词 1氧化碳传感器 半导体传感器 气体灵敏度 固体导热方式
下载PDF
大型红土镍矿回转窑窑内温度分析
7
作者 常艳梅 李承山 《有色矿冶》 2012年第3期42-43,55,共3页
随着不锈钢和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主要用来生产金属镍和镍铁合金的红土矿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回转窑作为红土镍矿工艺流程中关键的设备,规格也在不断的增大,窑内部的反应也原来越复杂,型号的增大、复杂的反... 随着不锈钢和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主要用来生产金属镍和镍铁合金的红土矿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回转窑作为红土镍矿工艺流程中关键的设备,规格也在不断的增大,窑内部的反应也原来越复杂,型号的增大、复杂的反应对窑内部的温度有很大的影响,窑内的温度又对大型回转窑设计材质的选取,以及制造方式的选取等方面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能量衡算对还原红土镍矿大型回转窑的窑体内部温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平衡 固体导热系数 输入热量 输出热量
下载PDF
气冷涡轮叶片传统热分析中热边界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超 刘建军 +1 位作者 王湛 安柏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1-764,共4页
以MarkII气冷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换热系数分布对叶片外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首先分别以温度和换热系数实验值作为热边界条件验证了固体导热计算方法和CFD程序的有效性,然后分析了6种典型热边界条件下的叶片外表面温度分布,并与... 以MarkII气冷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换热系数分布对叶片外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首先分别以温度和换热系数实验值作为热边界条件验证了固体导热计算方法和CFD程序的有效性,然后分析了6种典型热边界条件下的叶片外表面温度分布,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由分析结果可知:叶片外表面温度与换热系数紧密关联,经验关联式(层流、湍流)条件下预测得到的温度偏差较大,当换热系数由能考虑边界层转捩影响的CFD计算得到时,预测得到的温度与实验值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热分析 气热耦合 固体导热 等温边界 等热流边界
原文传递
冻土
9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2000年第4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冰川冻土 祁连山区 分析预报 正冻土 大坂山隧道 隧道围岩 气象条件 对流换热 综合模型 固体导热
原文传递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porous media 被引量:5
10
作者 JIANG PeiXue XIANG Heng XU Ru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2140-2147,共8页
The nanoparticl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nanoscal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s to further understand nan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y.Macroscale porou... The nanoparticl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nanoscal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s to further understand nan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y.Macr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y models were then revised for nanoporous media.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two packed beds with nanoscale nickel particles and a packed bed with microscale nickel particles were then measured using the Hot Disk.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microscale porous media thermal conductivities were much less tha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the solid particles.Comparison of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results shows that the revised combined parallel-series model and the revised Hsu-Cheng model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micro-and nanoparticle packed 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conductivity NANOPARTICLE nanoporous media molecular dynamics(MD) simulation contact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