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国璀 胡发龙 +5 位作者 李含婷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柴强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5-1198,共14页
土壤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决定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降雨)、生物因素(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等),农田生态系统通过... 土壤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决定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降雨)、生物因素(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等),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碳输入、减少碳输出和增加碳在土壤中持留时间三种途径强化土壤碳的固存。绿肥具有固定土壤碳、氮和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多重功能,将绿肥纳入作物生产中可通过减少有机碳矿化、增加土壤有机碳来源、调控土壤团聚化过程、促进微生物量及残体累积、改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活性等多种方式协同提升土壤碳的固存,其作用可归纳为团聚体物理保护的物理固定机制、矿物化学结合的化学固定机制和微生物固定机制。目前采用的强化绿肥提升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关键技术包括:1)选用适宜的绿肥品种;2)构建与区域土壤和气候资源相匹配的“主作物+绿肥”种植模式;3)配套绿肥与其他肥源协同增效的养分管理技术;4)优化耕作措施等。但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包括:1)明确不同类型绿肥介导下的农田土壤碳固存机制的差异;2)强化高效固碳绿肥种质资源的选育;3)建立强化绿肥固存土壤碳的长效研究体系;4)构建基于绿肥的土壤有机碳管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有机碳固存 固存机制 影响因素 强化碳措施
下载PDF
浅埋滴灌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年限土壤有机碳固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葛选良 杨恒山 +3 位作者 杨学振 张瑞富 刘晶 李莹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89-1700,共12页
外源有机物(秸秆)添加直接影响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研究浅埋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持续还田土壤有机碳固存及其影响因素对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可持续生产与耕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秸秆连... 外源有机物(秸秆)添加直接影响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研究浅埋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持续还田土壤有机碳固存及其影响因素对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可持续生产与耕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秸秆连年全量还田0年(0a)、3年(3a)、5年(5a)和7年(7a)4个处理,探讨玉米秸秆不同还田年限对土壤结构、胞外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储量、固碳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与0a处理相比,0~30 cm土层3a、5a和7a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分别增加1.65%、1.99%和3.33%,土壤三相结构距离分别降低5.55%、6.65%和12.7%;0~30 cm土层3a、5a和7a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4.34%、13.0%、15.9%和12.1%、16.3%、20.9%,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5.86%、13.4%、19.2%和12.6%、21.3%、34.1%;不同处理间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差异显著,0~30 cm土层3a、5a和7a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较0a分别提高8.63%、15.90%、22.25%和9.12%、17.19%、25.09%。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其储量均表现为3a、5a和7a显著高于0a,0~30 cm土层3a、5a和7a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较0a分别提高13.4%、32.7%、42.7%和17.5%、27.5%、42.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0a分别提高13.2%、18.5%、28.5%和33.9%、45.3%、56.1%;同时0~30 cm土层3a、5a和7a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11.6%、29.5%、36.2%和14.9%、23.8%、35.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储量分别提高10.7%、15.2%、22.3%和31.0%、41.0%、48.5%。0~30 cm土层5a和7a土壤固碳量均显著高于3a;0~30 cm土层各处理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差异显著,5a和7a较3a分别提高17.0%、26.1%和7.00%、19.9%。土壤结构稳定性、胞外酶活性与土壤固碳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液相体积分数、三相结构距离、纤维素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玉米秸秆不同还田年限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因素,其解释率分别为76.0%、4.10%、3.30%、1.70%和3.40%。浅埋滴灌下玉米秸秆连续还田7年改善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与土壤碳素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进而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碳库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秸秆还田年限 土壤特性 有机碳固存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熊于斌 余顺平 +3 位作者 杨娅 黄琳 俞海冰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储量盈亏、固碳速率、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碳敏感指数、土壤碳库活度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与CF-1处理相比,连续不施肥(CK)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储量和土壤碳固存速率显著下降。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OF-1、OF-2和BOF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9.6%、20.9%和13.9%,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3.4%、68.0%和41.7%,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4.8%、19.1%和25.4%,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22.8%、37.2%和36.4%,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15.3%、30.2%和31.2%,年平均固碳速率分别提高191.3%、382.6%和391.3%,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100.8%、159.8%和79.6%。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敏感指数。与CF-1相比,OF-1、OF-2和BOF处理的烟叶产量分别提高10.3%、33.5%和35.3%,中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提高14.6%、22.0%和18.0%。连续9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促进烟叶产质量提升,是烟叶绿色优质生产、农田土壤固碳增效的有效途径,以OF-2和BOF效应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固存速率 土壤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碳组分敏感指数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 烤烟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土壤碳固存研究的演变与最新动态
4
作者 石婷 王晋峰 +5 位作者 程曼 石娇 李建华 孙楠 王恒飞 徐明岗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95-106,共12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维持、提高和稳定土壤碳固存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旨在为土壤碳固存的实践应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重要科学支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2107篇土壤碳固...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维持、提高和稳定土壤碳固存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旨在为土壤碳固存的实践应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重要科学支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2107篇土壤碳固存相关论文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从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角度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土壤碳固存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2016年以后相关文献快速增加。领域内高产国家主要集中于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总发文量第一,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最大(中心度最高),并且中国与美国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以中国科学院最多,排名前10的机构中的5所(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均来自中国;目前形成了以LAL RATTAN、SMITH PETE、ZHAO Xin、TIAN Xiaohong和XU Minggang为核心的紧密学术团体。近年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秸秆还田等农业实践对碳储存的影响”“有机碳转化效率”等。未来应加强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土壤微生物与碳循环关系、改进土壤碳循环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固存 土壤有机碳 文献计量 CITESPACE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铁铝土泥浆包覆与淬灭强化荔枝木炭化物的碳固存率
5
作者 校亮 吴静华 +2 位作者 李文瀚 李悦诗 袁国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14-221,共8页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富碳多孔材料,具有固碳、减污和培肥等多重功效。基于当前限氧高温热裂解制炭技术及炭改性方法,该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荔枝木为原材料、选取铁铝土制成泥浆,通过泥浆包覆和淬灭实现生物质“自限氧”和“水”淬灭,探...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富碳多孔材料,具有固碳、减污和培肥等多重功效。基于当前限氧高温热裂解制炭技术及炭改性方法,该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荔枝木为原材料、选取铁铝土制成泥浆,通过泥浆包覆和淬灭实现生物质“自限氧”和“水”淬灭,探讨铁铝土泥浆在荔枝木炭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炭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铁铝土泥浆包覆和淬灭制得的荔枝木炭的碳含量和碳固存率最高,分别为83.5%和83.9%,较无包覆水淬灭炭品的碳含量和碳固存率提高了16.7和37.8个百分点。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的结果表明,铁铝土泥浆包覆和淬灭生成的炭品的碳骨架结构规整且其表面有铁铝矿物负载。一方面,泥浆通过涂层包覆形成了包覆壳,以物理阻隔作用截留了碳(防止炭化物中的碳在持续燃烧中生成COX);另一方面,铁铝矿物在高温热裂解过程中与炭化物结合,形成了矿质(Fe/Al)-碳质复合体,实现了碳固存。研究可为生物质炭的制备提供新的便捷、廉价的技术思路,以生物质就地炭化和应用的碳负排放方案助力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包覆 固存 铁铝土泥浆 淬灭 荔枝木
下载PDF
西双版纳农田弃耕后橡胶园的建立对碳的固存作用(英文)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景成 黄建辉 +2 位作者 唐建维 潘庆民 韩兴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6-303,共8页
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人们开始考虑通过植被和土壤的碳固存 ,以缓解大气中CO2 浓度的升高速度 ,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热带原始森林的保护和人工林的建立能有效地固存大气中... 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人们开始考虑通过植被和土壤的碳固存 ,以缓解大气中CO2 浓度的升高速度 ,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热带原始森林的保护和人工林的建立能有效地固存大气中的碳。但是 ,在建立热带种植园和人工林以固存大气CO2 的可行性及其碳的固存潜力大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热带地区之一 ,目前橡胶 (Heveabrasiliensis)园的面积为 1.3× 10 5hm2 ,约占该地区林地面积的 14 %。在本研究中 ,选择 11块在弃耕后的农田上建立的橡胶园 (定植年限为3至 38年 ) ,初步探讨了橡胶园建立后植被和土壤中碳的固存规律。两个生物量模型 (唐建维等的模型和Brown模型 )的模拟结果显示 ,橡胶园建立后植被中生物量的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 10 .2× 10 3 和 9.4× 10 3 kg·hm-2 ·a-1,4 0和10 0cm表层土壤碳的平均固存速率分别为 0 .6 1× 10 3 和 0 .72× 10 3 kgC·hm-2 ·a-1,植被和 10 0cm表层土壤中碳的平均固存速率为 5 .82× 10 3 和 5 .4 2× 10 3 kgC·hm-2 ·a-1,而定植 4 0年后植被和 10 0cm表层土壤碳的固存潜力为 2 32 .8× 10 3 和 2 16 .8× 10 3 kgC·hm-2 。对两个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橡胶园 固存作用 温室效应 生物量
下载PDF
半干旱区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甘肃庄浪县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晓伟 许明祥 +1 位作者 师晨迪 邱宇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6-1095,共10页
通过对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土壤采样分析,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及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估算梯田土壤固碳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该县农田土壤沟谷台地的有机碳含量最高,沟谷、梁峁坡地次之,沟谷川坪地有机碳最低,不同地形有机... 通过对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土壤采样分析,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及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估算梯田土壤固碳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该县农田土壤沟谷台地的有机碳含量最高,沟谷、梁峁坡地次之,沟谷川坪地有机碳最低,不同地形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2)80%的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在6.0~11.0 g/kg之间,总体上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正态分布,剖面有机碳含量从上至下呈逐渐递减规律;3)现阶段庄浪县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0.02 t/hm2,低于全国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水平(33.45 t/hm2),近30年0—20 cm土壤固碳速率为C 63 kg/(hm2.a),近5年固碳速率为C 26 kg/(hm2.a);4)在半干旱区县域尺度上,地形部位可解释43%的有机碳变异性,有机肥、坡向和田面坡度三者之和可解释47.1%的有机碳变异性,土壤类型可解释9.9%的有机碳变异性。综合分析表明,庄浪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在过去30年间呈增加趋势,可能与庄浪县在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梯田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农田 有机碳固存速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退耕土壤的碳、氮固存及其对CO_2、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高亚琴 黄高宝 +4 位作者 王晓娟 马剑 刘博 黄涛 李卿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1076,共6页
采样分析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田退耕种植苜蓿3a、5a、8a后0~5、5~10、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活性有机碳(SAOC)及矿质氮(NO3-N、NH4-N)含/储量的变化,并用静态箱—气质联用法对样地的CO2、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研... 采样分析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田退耕种植苜蓿3a、5a、8a后0~5、5~10、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活性有机碳(SAOC)及矿质氮(NO3-N、NH4-N)含/储量的变化,并用静态箱—气质联用法对样地的CO2、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碳氮变化对土壤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基础含量很低的贫瘠土壤退耕后表现出明显的碳、氮固存效应,有很强碳、氮固存潜力。与未退耕休闲农田相比,退耕3a、5a、8a后0~20cmSOC储量分别提高了9.12%、20.18%、34.39%,SOC平均固存率分别为0.17、0.23、0.25mg/(hm2·a)。TN储量在5~10、10~20cm增加不明显,在0~5cm退耕3a、5a、8a后储量分别提高14.29%,35.71%和64.29%,各退耕年限0~20cmTN平均固存率均为0.2mg/(hm2·a);(2)退耕后各年限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含量有所增加,但各层含量变化不明显,其增加量远小于SOC的增加,说明退耕初期阶段积累了较多的土壤惰性碳;NO3-N含量增加明显,0~5、5~10cm土壤各退耕年限含量达5%的显著性差异,但退耕前后NH4-N含量无明显变化。(3)土壤CO2通量与SOC含量、SAOC含量、TN含量及N2O通量显著正相关;N2O通量与SOC含量、矿质氮含量及CO2通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在环境因素稳定的条件下,退耕后土壤碳、氮含量的增加会导致CO2、N2O排放的加剧,表现出大气CO2、N2O的"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 碳、氮固存 CO2、N2O 通量
下载PDF
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德文 孟凡祥 +1 位作者 史奕 陈欣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5年第4期260-263,共4页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固存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着重介绍了耕作制度、轮作制度、施肥制度和残茬管理等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潜力的影响,指出应加强对土壤有机...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固存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着重介绍了耕作制度、轮作制度、施肥制度和残茬管理等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潜力的影响,指出应加强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潜力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以便制订合理的农业管理政策,进而缓解全球变化。参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固存潜力 农业管理措施
下载PDF
耕地土壤碳固存的措施与潜力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荣钦 秦明周 黄爱民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1期81-84,共4页
土壤CO2排放与土壤退化、土壤有机质(SOC)含量减少和土壤质量下降密切相关.耕地具有较大的碳固存潜力.通过采用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进行土壤修复来提高土壤质量,能增加SOC含量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并能部分起到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文章从... 土壤CO2排放与土壤退化、土壤有机质(SOC)含量减少和土壤质量下降密切相关.耕地具有较大的碳固存潜力.通过采用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进行土壤修复来提高土壤质量,能增加SOC含量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并能部分起到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文章从土壤固碳的机制入手,系统总结了在耕作土壤碳固存方面的研究.从土壤侵蚀控制、退化土壤修复、保护性耕作、残落物管理,改善农作物制度等方面,论述了耕地的固碳潜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碳固存的措施.最后估算出耕地土壤总的固碳潜力为0.73~0.87 Pg/a.研究表明,在替代性能源开发之前,耕地碳固存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固存 耕作制度 碳潜力 管理措施 土壤质量 SOC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还草的土壤碳、氮固存效应 被引量:22
11
作者 苏永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12-1318,共7页
研究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碳、氮库的变化,通过对2个土类(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退耕苜蓿地和相邻农田0~5、5~10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颗粒有机碳和氮(POC、PON)储量的分析... 研究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碳、氮库的变化,通过对2个土类(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退耕苜蓿地和相邻农田0~5、5~10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颗粒有机碳和氮(POC、PON)储量的分析表明: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有极低的SOC和TN含量,退耕种植苜蓿后0~20cm SOC储量提高了22.1%~27.8%,SOC的固存率平均为0.47Mg/(hm^2·a),0~5cm表层SOC储量变化最大,提高32%~66%;TN储量0~20cm储量变化不显著,在0~5cm表层TN储量风沙土和灰棕漠土分别提高12.8%和48.1%.退耕后POC和PON较SOC和TN有更显著的变化,其分配比例增加,0~20cm土层POC和PON储量分别提高22.8%~42.7%和18.6%~57.6%,在0~5cm变化最大;在瘠薄耕地转变为多年生苜蓿地后土壤C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POC的形成量增加.SOC含量相对更低的灰棕漠土比风沙土退耕后土壤C、N的增加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苜蓿地 土壤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氮 固存
下载PDF
碳固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树伟 刘德顺 《环境科学动态》 CSSCI 2005年第4期25-27,共3页
本文在世界碳固存技术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就固存的原理和分类,成本以及成本变化预测进行了讨论,并总结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初步实践。最后提出了中国参与碳固存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固存 技术 成本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氮沉降、增温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碳固存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明君 白朕银 +3 位作者 贾傲梅 白珍建 林宇龙 梅琳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96,共8页
草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不断重视外界环境因素对草地碳固存的影响过程和机制,形成许多关于气候、环境因素对草地碳固存影响的研究成果。氮沉降、增... 草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不断重视外界环境因素对草地碳固存的影响过程和机制,形成许多关于气候、环境因素对草地碳固存影响的研究成果。氮沉降、增温和降水变化通过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影响草地碳吸收,通过生态系统呼吸影响草地碳释放。氮沉降显著改变植物物种组成,提高草地生产力,增加草地碳固持能力。适宜的增温有利于促进草地总碳积累,过度增温则会与其他非生物因子(如降水)相互作用导致干旱胁迫,抑制植物生长,减少碳固存。与温度相比,降水变化对植物碳固存影响更为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增加有助于提高植物固碳能力,降水量减少则减少草地碳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增温 降水变化 草地碳固存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人工防护林植被的C、N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固存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培 李从娟 唐俊妍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2期63-68,共6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生物防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防护林三种主要建林植物不同器官的C、N含量及其生物量,并估算其C、N固存能力及固碳释氧价值。结果显示:沙拐枣每个器官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梭梭和柽柳(P〈0.05),个体的总生物量是...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生物防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防护林三种主要建林植物不同器官的C、N含量及其生物量,并估算其C、N固存能力及固碳释氧价值。结果显示:沙拐枣每个器官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梭梭和柽柳(P〈0.05),个体的总生物量是梭梭和柽柳的2~3倍。整个防护林在建林8 a后的总生物量达到90 571.3 t。C、N含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不尽相同,三种植物均表现为凋落物C含量最低。而植物叶中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枝,凋落物和根系(P〈0.05)。建林8 a后梭梭单株及凋落物的固碳量为1 404.6 g,固氮量为201.5 g,柽柳单株及凋落物的固碳量为1 449.7g,固氮量为195.4 g,沙拐枣单株及凋落物的固碳量和固氮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分别为3 979.8 g、520.9 g,(P〈0.05)。建林8 a后整个防护林的总固碳值为35 886.3 t,总固氮值为4 917.7 t。整个防护林的固碳总价值为22 555.3万元,释氧价值为50 320万元,总的固碳释氧价值达72 875.3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人工防护林 化学计量 C、N固存能力
下载PDF
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赵惠丽 董金琎 +2 位作者 师江澜 徐苗 田霄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224,共12页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田(WH-MN)和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WH-MC)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产量表现、土壤有机碳贮量盈亏、碳库管理指数等指标,评价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改成高留茬还田后形成的还田模式与两季秸秆均粉碎还田的优劣。结果表明,与WN-MN相比,WC-MC和WH-MC的土壤碳储量分别增加24.23%和16.05%;与试验开始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4种还田模式的土壤碳固持为–0.83~6.14 Mg·hm^(–2);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06 Mg·hm^(–2)·a^(–1)。各处理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的含量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与WN-MN相比,WC-MC、WH-MC和WH-MN显著增加了0~20 cm表层不稳定碳组分的含量;WC-MC和WH-MC也显著增加了各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2015—2016周年产量,WC-MC、WH-MC平均较其他两个处理分别增加了34.5%、20.1%;2016—2017周年产量,以WH-MC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高出11.1%。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作物产量均较高,且节本增效,表明该模式有利于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固存 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模式 不稳定碳组分
下载PDF
全球黑土区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固存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裴浩 苗宇 侯瑞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79-88,共10页
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但随着农业活动加剧,以及黑土区低温特性的限制,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仍缺少对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具体恢复效果及过程的评价。该研究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 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但随着农业活动加剧,以及黑土区低温特性的限制,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仍缺少对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具体恢复效果及过程的评价。该研究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1月—2022年9月经同行评议的文章进行整合分析,综合了41篇文献中2012个观测值,设定低、中、高年限及碳投入量,评估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还田对黑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含量均高于秸秆还田。随着处理年限的增加,有机肥还田对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此外,不同碳投入的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对于土壤碳固存影响不同,其中在中碳投入的条件下,有机肥还田有机碳含量(65.62%)显著高于秸秆还田(20.07%)。21 a以上的长期中碳投入下有机肥还田更有利于黑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增加。该研究为黑土区有机物料还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秸秆 黑土 META分析 有机碳固存
下载PDF
不同施肥强度和更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明华 唐学君 肖舜祯 《江西科学》 2019年第1期44-48,共5页
研究不同施肥强度和更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对提升人工林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施肥强度和更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15... 研究不同施肥强度和更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对提升人工林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施肥强度和更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150 a不同施肥强度处理对总固碳量的影响依次是:60 kg/hm^2N>120 kg/hm^2N>30 kg/hm^2N>0 kg/hm^2N,适宜的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如果过量会造成土壤"氮饱和"效应。杉木实生林生物碳储量要高于萌芽林,但萌芽林在水土保持、土壤养分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在萌芽林下补植阔叶树形成杉阔混交林是一种理想的固碳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措施 杉木人工林 固存 FORECAST模型
下载PDF
湿地恢复对碳固存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吉平 司薇 梁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5,共5页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的一种主要生态系统,其储存碳的功能对全球碳的循环和平衡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已有一定研究,但对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碳固存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而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的一种主要生态系统,其储存碳的功能对全球碳的循环和平衡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已有一定研究,但对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碳固存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而恢复湿地的固碳功能是湿地碳研究和保护的前提。基于文献调研,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湿地恢复与其他自然因素对碳固存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湿地恢复对碳固存影响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趋势,为湿地碳固存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恢复 工程恢复 生物恢复 水文恢复 固存
下载PDF
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卢婵江 温远光 +5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莫继有 左花 严理 兰俊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49-157,共9页
【目的】深入探讨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为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确定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伐期为短(7a)、中(13a)和长周期(21a)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轮伐期桉树林分生物量、碳固存... 【目的】深入探讨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为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确定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伐期为短(7a)、中(13a)和长周期(21a)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轮伐期桉树林分生物量、碳固存、年平均固碳量的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桉树林分碳固存的影响。【结果】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随着轮伐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由7a轮伐期的(75.81±5.12)t·C/hm^2增至13a轮伐期的(180.11±19.97)t·C/hm^2以及21a轮伐期的(192.08±16.50)t·C/hm^2,方差分析表明,13a和21a轮伐期的总生物量碳显著高于7a轮伐期,而13a和21a轮伐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随轮伐期延长而显著降低,由7a轮伐期的(89.99±0.35)t·C/hm^2、13a轮伐期的(85.42±0.76)t·C/hm^2下降到21a轮伐期的(74.64±0.24)t·C/hm^2。7~13a仍是巨尾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迅速增长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由7a时的10.78t·C/(hm^2·a)迅速提高到13a的19.54t·C/(hm^2·a),增长81%;21a时巨尾桉人工林进入固碳能力下降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降至3.78t·C/(hm^2·a),固碳能力只是13a的19.34%。【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这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人工林 轮伐期 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固存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施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铠妍 邓兰生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4期1-5,16,共6页
为探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本试验设置5组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OM)、农民常规施肥(FP)、平均施肥(T1)、平衡施肥(T2),结合马铃薯产量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马铃薯土壤总碳、总有机碳、总氮、活性有机碳、非... 为探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本试验设置5组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OM)、农民常规施肥(FP)、平均施肥(T1)、平衡施肥(T2),结合马铃薯产量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马铃薯土壤总碳、总有机碳、总氮、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O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4组处理,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作用,从而降低土壤碳库稳定性。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降低POC/MOC的比值,其中以T2处理效果最佳,更有利于冬闲田马铃薯土壤碳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固存 有机肥替代 土壤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