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秋菊 王冬梅 +2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韩雅玲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67例,平均年龄为(69±9)岁。植...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67例,平均年龄为(69±9)岁。植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的参数变化。结果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术后1个月下降,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术后3、6、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感知:手术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阻抗:手术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较牢固,脱位率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较低(1.6%),长期观察参数均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起搏参数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安置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学斌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19-221,共3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固定电极导线 安置
下载PDF
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时损伤电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勋龙 宿燕岗 +1 位作者 王帅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结果一共尝试66次,59次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7次旋后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稳定且阈值良好时,55例(93.2%)在旋后1 min有COI,54例(91.5%)在旋后5 min有COI,50例(84.7%)旋后10 min仍有COI。而旋后1 min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时,旋后1min均无COI(P<0.001),ST80均≤0 mV(P<0.001)。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螺旋旋出后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时,旋后1 min可见到明显COI,并可持续10 min以上,而电极导线急性脱位或阈值较高时,旋后1 min无COI或ST80≤0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损伤电流 起搏器分析仪
下载PDF
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秋菊 王冬梅 +2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韩雅玲 《沈阳部队医药》 2009年第4期219-221,共3页
为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参数变化,和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对我院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24例(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患者,于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分别检测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参数... 为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参数变化,和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对我院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24例(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患者,于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分别检测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参数变化。结果表明,起搏阈值,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为0.60±0.16V;术后1个月下降,为0.51±0.20V,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感知,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P>0.05)。阻抗,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后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124例中2例(1.6%)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1例电极位于心尖部,术中阈值为0.9V,6个月时为6.0V。另1例电极导线位于高位室间隔,术后即刻阈值为0.5V,6个月时阈值为5V。结论: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比较,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率和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均较低,尽管电极固定后阈值和阻抗有所升高,但经随访观察,这些起搏参数逐渐下降而稳定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起搏参数 长期随访
下载PDF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胡春燕 李锦玉 +7 位作者 蒋庆渊 黄波 庄晓华 陈为群 朱福 汪芳 张建军 金炜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8-439,共2页
右心室流出道接近房室水平,此处起搏可使心室激动顺序接近生理,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但这种起搏方式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且临床操作有一定难度。本研究探索应用主动固定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1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固定电极导线 起搏方式 临床应用 间隔部 心室激动顺序 血流动力学 临床操作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6
作者 戴朝晖 刘启明 +1 位作者 周胜华 祁述善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所采用的电极导线分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和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起搏参数变化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主动固定电极导... 目的:评价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所采用的电极导线分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和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起搏参数变化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5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术中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高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但术后1个、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③术后1个、3个月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阻抗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④术中、术后两组感知阈值无统计学差异;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例电极脱位,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各1例。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安全而且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首次植入及拔除后再植入患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军 李学斌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35期5082-5083,F0003,共3页
目的对比起搏器首次植入与因感染或电极故障拔除后再植入患者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27例分为新植入组67例与因感染或电极故障拔除后再植入组60例,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目的对比起搏器首次植入与因感染或电极故障拔除后再植入患者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27例分为新植入组67例与因感染或电极故障拔除后再植入组60例,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量记录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2组在电极导线植入5 min^10 min后均可获得理想参数,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随访期间起搏器工作正常,电极导线无脱位,无心脏穿孔发生。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对于起搏器新植入及因感染或电极故障拔除后再植入患者行心脏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首次植入 再次植入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乾磊 王春明 +3 位作者 方裕 鲍迎春 刘海波 周立军 《心电与循环》 2012年第4期272-273,共2页
随着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与传统的被动电极导线相比,体现出了其一定的优势和特点,笔者通过对近两年间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固定电极导线 应用 植入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间隔部生理性起搏的临床技术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匡建华 蒋卫红 江凤林 张梦熙 杨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16-1118,共3页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最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且其临床操...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最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且其临床操作有一定难度。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间隔部(包括流出道间隔部和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起搏 固定电极导线 生理性起搏 间隔部 临床技术 起搏方式 心室激动顺序 希氏束起搏
原文传递
电极导线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宿燕岗 巩雪 +3 位作者 王蔚 柏瑾 潘文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下载PDF
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随访观察
11
作者 张卫玲 秦中胜 +2 位作者 潘三葱 韩麦丰 王育惠 《中国实用医刊》 2012年第4期49-51,共3页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右心耳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56例(心房电极27根,心室电极56根),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6—85岁,平均...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右心耳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56例(心房电极27根,心室电极56根),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6—85岁,平均(63±11)岁。植入部位:右心耳26例,右房游离壁1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56例。评价术中及术后24h,1、3、6个月,1、2、3、4、5年的起搏参数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参数变化:起搏阈值及阻抗术中较高,术后24h可降至稳定水平,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1、2、3、4、5年起搏阈值及阻抗与术后24h比较无明显改变。感知术中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在术后24h时阂值升高,但1个月后下降至稳定水平。1例DDD起搏器患者术后3年因囊袋坏死破裂而顺利拔除心房及心室主动固定电极,重新在对侧植入VVI起搏器及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本组无一例电极导线脱位、电极穿孔、心包压塞、囊袋感染和严重心脏事件。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较牢固,脱位率低,拔除较被动固定电极容易。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较低(1.2%),长期随访观察各项参数均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起搏参数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利娟 申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年第2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起搏器置入术 右室流出道 固定电极导线 间隔部 主动固定 护理 心室激动顺序 双腔起搏器
下载PDF
主动固定式电极导线导致心脏穿孔三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胜华 周滔 +4 位作者 杨侃 黄河 张志辉 吴明星 刘启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因生理性起搏的需要以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理想起搏部位等优点,主动固定式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许多临床工作者对于主动固定式电极导线可能带来的并发症特别是心脏穿孔认识不足。虽然国外有不少的文献报道,但国内相... 因生理性起搏的需要以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理想起搏部位等优点,主动固定式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许多临床工作者对于主动固定式电极导线可能带来的并发症特别是心脏穿孔认识不足。虽然国外有不少的文献报道,但国内相关报道罕见。本文现报道3例因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导致心脏穿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电极导线 心脏穿孔 固定 生理性起搏 临床工作者 起搏部位 临床应用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右心耳切除术后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植入:单中心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冬 李京波 +2 位作者 张庆勇 潘晔生 魏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索伴有右心耳切除术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适应性和稳定性。方法入选85例病窦综合征或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并且分为,切除组(n=22)行右心耳切除术且植入双腔起搏器,保留组(n=63)未行心外科... 目的探索伴有右心耳切除术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适应性和稳定性。方法入选85例病窦综合征或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并且分为,切除组(n=22)行右心耳切除术且植入双腔起搏器,保留组(n=63)未行心外科手术即右心耳保留患者行双腔起搏器。分别于植入时(0天)、1天;3、6、12、24和36个月进行起搏参数测定(起搏阈值、P/R振幅和阻抗)、植入时以及每年一次X线摄片、心脏超声检查以及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和术后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的随访。结果所有电极导线植入位置均保持稳定。两组患者心房、心室电极导线的初始感知灵敏度相当(P>0.05)且长期保持稳定。从植入术时至1个月,电极导线阻抗轻微下降(前后比较,P>0.05),且随后保持稳定。心房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从植入时至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降低趋势(P>0.05),在随后的随访中保持稳定,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在随访全程中保持稳定,且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自身比较可见左、右心房直径、左室舒张/收缩末内径有缩小,射血分数值有一定降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全程两组患者未发现电极导线穿孔、移位等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可成功地植入到行右心耳切除术后患者的心耳基底部,在长期随访中起搏器电极导线参数满意且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心脏起搏器 右心耳切除术
原文传递
右心室主动电极固定后损伤电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艳 杨志家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803-805,共3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损伤电流(COI)及阈值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62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在不同时段的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的COI,分析其规律与特征。结果 59例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稳定... 目的观察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损伤电流(COI)及阈值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62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在不同时段的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的COI,分析其规律与特征。结果 59例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稳定时,55例(93.2%)、54例(91.5%)和50例(84.7%)分别在旋后1、5、10min时均有COI,3例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不稳定时,旋后1min就一直无COI,而起搏阈值在旋出后各时段均无变化。结论起搏电极COI可作为预测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植入稳定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起搏阈值感知阈值与旋出后COI大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损伤电流 起搏阈值 心血管学
下载PDF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一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振儒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9-279,共1页
患者女性,63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房、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3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永存左上腔静脉 DDD起搏器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右上腔静脉缺如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四例
17
作者 帕尔哈提 穆叶赛 +3 位作者 姜述斌 许力舒 吴忠东 武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7-467,共1页
关键词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 右束支传导阻滞 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 激素释放电极 右室流出道 起搏电极导线 左锁骨下静脉 固定电极导线 双腔起搏器
下载PDF
难置性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1例
18
作者 袁静平 方水林 陈凤娟 《辽宁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17-217,共1页
关键词 难置性永久心脏起搏器 置入术 房室传导阻滞 导线电极固定
下载PDF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途径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二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郝应禄 李燕萍 廖德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6期592-593,共2页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I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永存左上腔静脉 起搏器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原文传递
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伟 黄从新 +3 位作者 李晓宏 吉文庆 余洪松 马冬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和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共入选了50例,患者平均年龄(64.8±11.2)岁,随机分配到低位房间隔起搏...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和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共入选了50例,患者平均年龄(64.8±11.2)岁,随机分配到低位房间隔起搏组(n=25)和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n=25),通过比较植入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导线固定成功率、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等评价低位右心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P波宽度,以评价起搏部位对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结果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结果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略有延长;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导线固定成功率低于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84% VS 100%),两组间的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位房间隔起搏时心房激动时问明显短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140.5±23.0)ms VS(89.0±14.0)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明显缩短左、有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但低位房间隔起搏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熟练掌握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技术的人员方可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