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采设计与固废充填相结合的创新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忠强 张俊 +2 位作者 魏福海 孙源 居伟伟 《现代矿业》 CAS 2020年第11期63-65,共3页
在罗河铁矿的开拓工程设计时,为减小回采贫化率,采准工程均布置在-497 m水平,造成下部留有三角矿体损失,通过设计-512 m浅采矿房回收25-9#阶段采场下部压覆的12万t三角矿量,减小贫化;-455 m水平为凿岩、回风水平,基建期间废石均采取利... 在罗河铁矿的开拓工程设计时,为减小回采贫化率,采准工程均布置在-497 m水平,造成下部留有三角矿体损失,通过设计-512 m浅采矿房回收25-9#阶段采场下部压覆的12万t三角矿量,减小贫化;-455 m水平为凿岩、回风水平,基建期间废石均采取利用现场巷道堆存,使得-455 m水平80~90联巷区域巷道被废石占用,通道受阻,严重影响现场通风及人员、设备通行。通过利用25-9#采场切割天井作为废石充填井,将上部-455 m水平70~100联巷,28~33进路区域巷道内堆存的大量废石充填至-512 m浅采空区内。通过创新应用不仅回收了边角矿体,提高了资源回采率,同时也解决了-455 m水平凿岩巷道长期堆存废石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利用固废充填较尾砂胶结充填大大降低了采矿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角矿体 浅采设计 压覆矿量 固废充填 减小贫化
下载PDF
固体废弃物矿山充填多层次封闭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翔 姜福兴 +1 位作者 李佳洁 朱斯陶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针对矿山采空区充填固废的封闭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调研等方法,对深井固废多层次封闭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固废深井封存包含固废隔离、长期封闭和固废稳定三方面,确保固废深地质处置达到稳定状态,封存年限为20年以上;... 针对矿山采空区充填固废的封闭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调研等方法,对深井固废多层次封闭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固废深井封存包含固废隔离、长期封闭和固废稳定三方面,确保固废深地质处置达到稳定状态,封存年限为20年以上;建立了固废矿山充填多层次封闭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封存、表面封闭、充填体封闭和通道封闭4个层次的封闭结构。对试验矿进行了固废矿山充填多层次封闭技术体系的初步设计,为后期封闭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充填 矿山采空区 多层次封闭 围岩 通道封闭
下载PDF
废弃蒸压砌块与煤矸石在煤矿采空区地基加固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连伟 李波 +2 位作者 邹友峰 顿志林 杨文府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1-62,共12页
随着社会发展,大量的废弃蒸压砌块与煤矸石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这些固体废弃物在注浆加固领域得到了有效利用。提出以废弃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废弃煤矸石2种固体废弃物为主要材料,分别与水泥混合制成2种... 随着社会发展,大量的废弃蒸压砌块与煤矸石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这些固体废弃物在注浆加固领域得到了有效利用。提出以废弃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废弃煤矸石2种固体废弃物为主要材料,分别与水泥混合制成2种不同的黏土采空区地基处理充填注浆浆液。试验采用混料配比方式,在凝结时间、黏度、析水率和结石率、流动性和抗压强度方面进行分析,最终选择配比最适宜采空区地基处理的注浆浆液。研究结果表明:废弃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水泥浆液各组的凝结时间、黏度、析水率和结石率均符合作为采空区地基处理的注浆浆液标准,但在抗压强度标准上只能选择50%和60%的质量替代率;煤矸石-水泥浆液中煤矸石含量为70%和80%的质量替代率浆液在析水率、结石率和抗压强度不符合标准,故只能选择50%和60%的质量替代率的浆液配比;再从经济角度分析,2种浆液都应优选60%的质量替代率的浆液配比。最后,通过对2种浆液的凝结时间、黏度、析水率和结石率、流动性和抗压强度方面对比分析,宜选择煤矸石-水泥浆液用于煤矿采空区地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地基处理 弃蒸压砌块 弃煤矸石 注浆 固废充填
下载PDF
采空区煤矸石浆体充填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2
4
作者 朱磊 古文哲 +4 位作者 宋天奇 潘浩 刘治成 张鹏 何志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煤矸石浆体充填是一种低干扰条件下矸石无害化规模处置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实现煤炭绿色开采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但针对浆体充填材料制备缓存、浆体长距离输送及采空区充填处置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完善,部分问题的研究尚... 煤矸石浆体充填是一种低干扰条件下矸石无害化规模处置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实现煤炭绿色开采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但针对浆体充填材料制备缓存、浆体长距离输送及采空区充填处置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完善,部分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严重制约浆体充填技术在煤矸石固废处置领域的发展。通过近年来研究,煤矸石浆体充填在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均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文章系统性地梳理了多种煤矸石充填固废处置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总结了其适用性及优缺点,阐述了浆体充填诞生的技术背景及科学内涵,明确了浆体充填关键技术与工艺原理。从大规模推广应用角度出发,总结了浆体材料精准制备与流变特性、矸石浆体长距离管输特征、采空区空隙空间浆体介入规律3项关键科学问题,围绕以上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了精准制浆技术、管道输送技术、浆体多位充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多因素耦合条件矸石浆体流变特性,揭示了矸石浆体成浆机理,构建了矸石浆体精准制备模型,提出了矸石浆体管道输送关键参数确定方法,总结了高位、低位、邻位3种形式的浆体流动扩散规律,进而指导浆体充填工程实践。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浆体充填技术当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重点难度,并对“双碳”背景下煤矸石浆体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以下3个方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1)矿化CO_(2)制备负碳浆体技术;(2)基于MICP技术的浆体重构岩层技术;(3)浆体置换难采煤体流态化开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固废充填 浆体 采空区 开采
下载PDF
加浆改性固体充填材料承载压缩特性与固结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科 方珏静 +5 位作者 张吉雄 ASLANI Farhad 何祥 张连富 吕鑫 魏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6-468,共13页
为提高井下固体充填采充作业效率,增强充填材料承载性能,设计了不同粉煤灰掺量的加浆改性固体充填材料压实试验,并开展了不同养护龄期的胶结充填体单轴压缩测试,探究了加浆散体压实力学特征,分析了粉煤灰掺量及养护龄期对胶结充填体的... 为提高井下固体充填采充作业效率,增强充填材料承载性能,设计了不同粉煤灰掺量的加浆改性固体充填材料压实试验,并开展了不同养护龄期的胶结充填体单轴压缩测试,探究了加浆散体压实力学特征,分析了粉煤灰掺量及养护龄期对胶结充填体的强度影响及变形破坏趋势,结合加浆散体压实界面黏结特性及胶凝浆液水化过程,阐明了加浆改性固体充填材料承压变形特性及固结承载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加浆改性固体充填材料承载性能受加浆散体压实与胶凝浆液交互补强的动态影响,其承载机制包括矸石啮合、黏结补强和胶结固化3个关键过程;压实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孔隙压密、滑移调整及破碎重构3个阶段,并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抵制变形的能力增强;粉煤灰掺量对胶结充填体性能具有双向作用,在养护28 d时,粉煤灰掺量为10%的胶结充填体达到强度阈值.研究成果对于固体改性充填工艺的优化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为充填体后期强度提高及充填成本的降低提供了理论及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充填 加浆改性 压实变形 承载特性 结机制 养护龄期
原文传递
大型露天转地下铁矿无废绿色矿山建设实践
6
作者 徐炎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2年第3期95-98,共4页
以衡阳尚卿矿业有限公司尚卿铁矿为例,分析了露天转地下安全对策措施,实践了固废干式充填地下采空区方案,进行了一揽子的绿色矿山建设。通过实践得出以下结论:露天开采剥离和选厂干滤尾砂两种固废干式充填地下采空区,是一举两得,既解决... 以衡阳尚卿矿业有限公司尚卿铁矿为例,分析了露天转地下安全对策措施,实践了固废干式充填地下采空区方案,进行了一揽子的绿色矿山建设。通过实践得出以下结论:露天开采剥离和选厂干滤尾砂两种固废干式充填地下采空区,是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固废占地和污染的问题,有解决了地下采空区的处理问题,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内在要求;无轨斜坡道开拓方式是实现大型地下矿山绿色开采、充填的高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绿色矿山 干式
下载PDF
铅锌矿污染土壤中铅的回收
7
作者 林斌 《资源再生》 2021年第9期42-44,共3页
本文讨论了我国铅锌矿的储量分配、开采方法和现状。根据铅开采和提取过程中铅污染的特点,总结了铅污染的主要暴露途径和环境影响,固体废物填充、废水回用和土壤植物修复在矿区铅污染防治中的技术进展。
关键词 铅锌矿 铅污染 固废充填 土壤修复
下载PDF
Non-explosive mining and waste utilization for achieving green mining in underground hard rock mine in China 被引量:29
8
作者 Shao-feng WANG Li-cheng SUN +4 位作者 Lin-qi HUANG Xi-bing LI Ying SHI Jin-rui YAO Shao-lun D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914-1928,共15页
Innovations of mining technologies were proposed by beneficial utilizations of unfavorable factors such as high geostress,high geotemperature and high mining depth to achieve green mining as mining depth increases ine... Innovations of mining technologies were proposed by beneficial utilizations of unfavorable factors such as high geostress,high geotemperature and high mining depth to achieve green mining as mining depth increases inevitably.Cuttability of deep hard rock was investigated by experimental and regressed analyses to find the reasonable stress adjustment method to improve non-explosive mechanized fragmentation for hard ore-rock.A non-explosive mechanized and intellectualized mining method was proposed to continuously and precisely exploit phosphate underground,which promoted the high-recovery,low-waste and high-efficiency exploitation of phosphate with recovery rate over 90%,dilution rate near 5%and cutting efficiency about 107.7 t/h.A circular economy model and the backfill system were proposed to conduct resource utilizations of solid waste,by which the utilization amount of waste increased year after year.In 2018,the utilization amounts of phosphogypsum,yellow phosphorus slag and waste rock increased to 1853.6×10^3 t/a,291.1×10^3 t/a and 1493.8×10^3 t/a,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d rock mine non-explosive mining waste backfilling circular economy waste utilization green mining
下载PDF
Gateside packwall design in solid backfill mining-A case study 被引量:1
9
作者 Jiang Haiqiang Miao Xiexing +1 位作者 Zhang Jixiong Liu Shiwe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261-265,共5页
Based upon characteristic movement features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in solid backfill mining and in-situ observations,an associated model representing a roadway support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Based on the Winkler f... Based upon characteristic movement features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in solid backfill mining and in-situ observations,an associated model representing a roadway support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Based on the Winkler foundation and beam model,the current study presents a static analysis of the model,thus permitting acquisition of a theoretical formula pertaining to roof convergence.Through use of working face 6304-1(Jisan Colliery) as the research setting,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of convergence magnitude and both packwall strength and width have been elucidated.Based upon observed conditions at the working face,realistic packwall parameters have been formulated,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nd field application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design parameters garnered from the developed formula successfully adapted to local geologic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Accordingly,roadway deformation was shown to be within the permissible range,thus satisfying mine production requirements.The proposed method in the current study may give a design basis for pack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SBM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kwall design Solid backfill mining Roof convergence Winkler foundation and beam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