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移舞楼”:壶关县固村二仙奶奶庙古今剧场兴废考论
1
作者 郭炳亮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96-98,共3页
《道光壶关县志》之艺文志中收录的《济旱池碑记》,对嘉庆年间山西省壶关县固村济旱池这一水利设施兴修情况进行了记载。碑文中有“东移舞楼,广市场也”一语,为我们提供了固村古戏台的位置信息。通过《济旱池碑记》的描述,我们可以明了... 《道光壶关县志》之艺文志中收录的《济旱池碑记》,对嘉庆年间山西省壶关县固村济旱池这一水利设施兴修情况进行了记载。碑文中有“东移舞楼,广市场也”一语,为我们提供了固村古戏台的位置信息。通过《济旱池碑记》的描述,我们可以明了舞楼之周边环境。现存的奶奶庙山门舞楼,在废庙兴学、充当公署等历史事件中,屡被改建。由于神庙内并无留存与舞楼相关碑刻及舞台题记等文献,故而我们只能在《济旱池碑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讨论、推测。建国以来,固村修建了规模更为宏大的人民舞台,但考究其建筑功能的区隔、建筑朝向等,均与原有的神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仙信仰、演剧活动千百年来长盛不衰,虽则古今剧场面貌大改,但演剧节期及与二仙相关的信仰活动等,依旧显示了二仙信仰顽强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旱池碑记》 固村 舞楼
下载PDF
内黄县理固村唐代造像塔年代及来源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己祥 《中国美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3-18,共6页
本文详细刊布了内黄县理固村唐代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的结构与图像,阐述了其与武周时期同类造像塔的密切关系,推测其年代为8世纪初叶前后。进而指出,该塔是河南现存最早的唐代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之一,其塔身正壁图像受河北邢台同类实例影... 本文详细刊布了内黄县理固村唐代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的结构与图像,阐述了其与武周时期同类造像塔的密切关系,推测其年代为8世纪初叶前后。进而指出,该塔是河南现存最早的唐代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之一,其塔身正壁图像受河北邢台同类实例影响,类似图像粉本曾流传于冀南、豫北,以至于明代仍有仿刻该粉本的情况。本实例对于考察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的关系,以及此类造像塔的起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黄县理固村 唐代 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
原文传递
辉县固围村战国墓性质之我见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4,共4页
上个世纪50年代,豫北辉县固围村发掘了3座大墓,关于其墓葬的年代和国别问题,由于各方面认识上的原因至今悬而不决。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辉县发掘报告》的材料,在研究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的基础上,以东周时代大量年代相对确切的墓葬材料进... 上个世纪50年代,豫北辉县固围村发掘了3座大墓,关于其墓葬的年代和国别问题,由于各方面认识上的原因至今悬而不决。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辉县发掘报告》的材料,在研究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的基础上,以东周时代大量年代相对确切的墓葬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固围村战国大墓出土的遗物、墓葬形制、墓道墓向等方面深入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这几座大墓为战国中期魏国仅次于王以外的高级贵族或王室成员墓,而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魏王之墓或赵王之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 年代 国别
下载PDF
王有杰的落马曲线
4
作者 张义学 康延良 《新西部》 2007年第1期43-45,共3页
从“根正苗红”的老牌大学生到政绩显赫的地方高官,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在他为官的最后10年,却因为私欲膨胀,干起了“愧对河南人民”的事情。
关键词 漂河市 公路段 河南人民 河南省 公路局
下载PDF
《南街情》成功的启示
5
作者 王树茂 《新闻爱好者》 1994年第10期21-23,共3页
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于今年8月份揭晓.河南省获嘉县广播站的《南街情》获得一等奖,一个县级广播站能够获得我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确实难能可贵,它的成功对基层台站搞好创优工作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 基层台站 获嘉县 洪彬 河南日报 鼓足勇气 王书记 蛛丝网 一遍遍
下载PDF
梁制魏风:三晋故地出土东周金银错青铜器工艺管窥
6
作者 金烨欣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7,共15页
春秋战国之际,魏国继承并发展了晋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在金银错工艺上取得显著成就。魏都安邑、大梁的工官造作形制完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梁制”金银错,影响了周边的三晋故地,包括中山与韩、赵两国。河南辉县固围村墓群所出的“魏风式... 春秋战国之际,魏国继承并发展了晋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在金银错工艺上取得显著成就。魏都安邑、大梁的工官造作形制完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梁制”金银错,影响了周边的三晋故地,包括中山与韩、赵两国。河南辉县固围村墓群所出的“魏风式”金银错青铜器独具特色,运用点、线、面装饰手法的动物风格图像与南方“楚风式”金银错并行,影响持续到秦汉时代。中山国受魏国影响明显,河北平山墓群出土的暗纹陶及金银错器物和装饰手法也与魏国相似,暗示出它与魏的渊源,很有可能中山墓葬中的这些器物都是魏所生产的。相比之下,韩、赵两国的金银错青铜器出土相对少,且时代或早或晚,精美程度略逊于魏国。山西长治分水岭墓群发掘显示,虽墓规模不大,随葬品却异常精美,反映出墓主政治地位与随葬品之间的反差。进而认为,墓群族属可能是晋人后裔,而非韩人或赵人,即地理位置属于赵、韩,但墓属晋。本文通过对三晋故地出土金银错青铜器的观察,改变了以往学界对“所出即所属”的机械认识,很好地反映和体现了当时工艺互鉴与氏族迁徙的艺术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制魏风 金银错青铜器 辉县墓群 平山中山王墓 长治分水岭墓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