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岸截获国内未分布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状况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朴美花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90-193,217,共5页
总结和分析了 1990年至 2 0 0 1年我国口岸在进境植物检疫中截获的国内未分布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状况 .我国口岸截获的国内未分布危险性有害生物共有 75种 ,其中昆虫类 4 2种、病类 7种、线虫类 3种、杂草类 2
关键词 危险性有害生物 口岸 口岸截获 国内未分布
下载PDF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口岸截获的国内未见分布蚊种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晓雅 邱德义 +1 位作者 岳巧云 郭智屏 《检验检疫学刊》 2014年第6期46-49,67,共5页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口岸截获的形态特征破坏严重的未知蚊类进行种类鉴定。[方法]提取从荷兰进口的废纸中截获的一头形态严重破坏的蚊类的基因组DNA。采用无脊椎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口岸截获的形态特征破坏严重的未知蚊类进行种类鉴定。[方法]提取从荷兰进口的废纸中截获的一头形态严重破坏的蚊类的基因组DNA。采用无脊椎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然后纯化、克隆测序、序列分析、与BOLD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该未知蚊类的DNA条形码序列与BOLD中环带林蚊(Sylvicola cinctus)的序列相似性超过99.8%;并与原产地专家交流确认截获的蚊种为环带林蚊。经科技查新,确认为首次截获的国内未见分布蚊种。[结论]DNA条形码能克服传统物种鉴定依靠完整的外部形态的局限,有效提高外来物种的种类鉴别能力,大大缩短检测周期,降低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环带林蚊 国内分布
下载PDF
国内未见分布蝇种:澳洲麻蝇的形态和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德星 岳巧云 +3 位作者 廖俊蕾 魏晓雅 陈健 胡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准确鉴定在中山口岸入境船舶截获的1只蝇类。方法 2014年4月30日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神湾办事处从澳大利亚入境载有鲜葡萄的货船上截获1只蝇类,做成针插标本,并拍照存档。进行形态学鉴...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准确鉴定在中山口岸入境船舶截获的1只蝇类。方法 2014年4月30日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神湾办事处从澳大利亚入境载有鲜葡萄的货船上截获1只蝇类,做成针插标本,并拍照存档。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取1条后足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动物DNA条形码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纯化、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与NCBI及BOLD中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NJ树。结果形态学鉴定截获蝇类为雌性麻蝇科种类,由于缺少关于雌性麻蝇鉴定特征描述的参考资料,无法将该蝇鉴定到种,所获得的DNA条形码序列与BOLD中的澳洲麻蝇[Sarcophaga australis(Johnston et Tiegs,1921)]的序列相似度达100%。经过科技查新,确认是中国未见分布种。结论根据鉴定结果,判定所截获的蝇类为雌性澳洲麻蝇,是我国首次截获。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鉴定相结合可以准确快速鉴定雌性麻蝇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性澳洲麻蝇 国内分布 条形码与形态鉴定 中山口岸
原文传递
口岸截获国内未见分布种褐小家鼠的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单振菊 刘德星 +1 位作者 岳巧云 魏晓雅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山口岸从柬埔寨进口木薯干中截获的外部形态特征破坏严重的2只未知鼠样本进行种类鉴定。方法提取截获鼠样本的基因组DNA,采用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然后...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山口岸从柬埔寨进口木薯干中截获的外部形态特征破坏严重的2只未知鼠样本进行种类鉴定。方法提取截获鼠样本的基因组DNA,采用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然后测序、序列分析,与NCBI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并选取NCBI中序列相似度高的部分序列构建NJ树。结果 2只鼠的DNA条形码序列相似度高达99.8%,与NCBI中褐小家鼠(Mus cervicolor)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8.5%;大于DNA条形码判断物种的相似度98%的阈值。经科技查新,确认为全国口岸首次截获的国内未见分布鼠种。结论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截获鼠类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褐小家鼠,为国内未见分布种。DNA条形码能克服传统物种鉴定依靠完整的外部形态的局限,并能克服鉴定资料、专业人员缺乏等因素带来的困难,有效提高外来物种的种类鉴别力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小家鼠 国内分布 DNA条形码
原文传递
口岸截获国内未见分布种小异甲蠊(Diplopterina parva)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德星 李婷婷 +5 位作者 魏晓雅 岳巧云 邱德义 柯明剑 聂维忠 陈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9-864,共6页
目的 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山港口岸进口集装箱中截获的2只蜚蠊进行种类鉴定。方法2021年11月在中山港口岸来自尼日利亚的集装箱截获了1只雌性蜚蠊和1只蜚蠊若虫,通过形态学方法检索雌性蜚蠊的形态特征,并同时提取2只蜚蠊... 目的 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山港口岸进口集装箱中截获的2只蜚蠊进行种类鉴定。方法2021年11月在中山港口岸来自尼日利亚的集装箱截获了1只雌性蜚蠊和1只蜚蠊若虫,通过形态学方法检索雌性蜚蠊的形态特征,并同时提取2只蜚蠊基因组DNA,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雌性蜚蠊形态鉴定为小异甲蠊,2只蜚蠊的COⅠ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未比对出相似度>98%的同源物种,但是2只蜚蠊COⅠ基因序列相互比对相似度>98%,可判定该蜚蠊若虫与雌性成虫同为小异甲蠊(Diplopterina parva)。经查证国内未见该种蜚蠊分布。结论 中山港口岸进口集装箱截获的2只蜚蠊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均为小异甲蠊,为国内未见分布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分布 小异甲蠊 形态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中山口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