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重塑——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施芸卿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51,244,共27页
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冲突,从积极层面理解,是国家在孕育市场之后进一步释放社会的过程,也是由行动者发起的重塑国家一个人关系的过程。出于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公民运动的行动者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必须同时生产出维权的... 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冲突,从积极层面理解,是国家在孕育市场之后进一步释放社会的过程,也是由行动者发起的重塑国家一个人关系的过程。出于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公民运动的行动者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必须同时生产出维权的"合法性"和"抗争空间",其背后体现了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悖论——个人相对于具体国家的抽离是以其对抽象国家的内化为前提的。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便是行动者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而产生的适应机制。本文以B市一起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揭示了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的三重机制,即拆分国家治理层级、辨析国家在土地权利上的双重身份和剥离国家在行政实践中的政治和经济职能。其本质则是经由自我边界从弹性、渗透向固化、紧实的转变,个人重构与国家之间的独立平等关系,折射出大一统的传统国家向国家—市场—社会—个人各部分分化的现代国家迈进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边界 选择性固化 国家一个人关系 公民运动
原文传递
从毕业分配到自主择业:就业关系中的个人与国家--以1951-1999年《人民日报》对高校毕业分配的报道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晔琴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84,共12页
国家—个人关系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基本视角。通过对1951年至1999年《人民日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报道分析,有助于我们梳理毕业分配制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个人与国家关系在就业中的演变路径。建国后三... 国家—个人关系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基本视角。通过对1951年至1999年《人民日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报道分析,有助于我们梳理毕业分配制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个人与国家关系在就业中的演变路径。建国后三十年严格实施的毕业分配制度建构了就业中个人与国家之间基本的关系格局:强大的国家与缺失主体性的个人。国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个人就业,并加以广泛的政治宣传与动员。毕业分配制度一方面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得就业中的主体性丧失,个人因而缺乏就业自主权。随着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家开始退场,个人的就业主体性也逐渐凸显。就业关系中的"去国家化"使得个人与国家关系经历了从吸纳型向平等型的结构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分配制度 国家一个人关系 《人民日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