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权国家动员逻辑与运作形式的政治哲学反思
1
作者 殷冬水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8-494,共7页
极权国家有两张面孔,一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二是国家对社会的"动员"。"控制"意味着权力对社会的支配、强制和奴役,"动员"意味着权威对社会的说服、刺激和激励。极权国家垄断着群众动员所需资... 极权国家有两张面孔,一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二是国家对社会的"动员"。"控制"意味着权力对社会的支配、强制和奴役,"动员"意味着权威对社会的说服、刺激和激励。极权国家垄断着群众动员所需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为极权国家的群众动员提供了条件。同时,极权国家也是动员型国家,需要不断对群众进行动员。群众动员成为极权国家对社会进行控制、创造政治认同,以及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极权国家的群众动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践表明,极权国家的群众动员面临三重矛盾,这些矛盾使极权国家群众动员面临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权国家 动员逻辑 运作方式
下载PDF
《使女的故事》中极权社会的成因探析
2
作者 胡梦蝶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6,共3页
权力是《使女的故事》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从尼采哲学上看,基列极权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相互割裂的产物,它既是“日神精神”的过度外化,也是基列当权者对前基列社会“酒神精神”的矫枉过正。分析基列极权主义的具体成因,可从宏观和微观两... 权力是《使女的故事》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从尼采哲学上看,基列极权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相互割裂的产物,它既是“日神精神”的过度外化,也是基列当权者对前基列社会“酒神精神”的矫枉过正。分析基列极权主义的具体成因,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开。宏观层面,国家极权由劳动分工所致,与现代化工业生产具有同构性,是极端工具理性的产物;微观层面的极权则源自嬷嬷们的权力规训。她们的“平庸之恶”使她们放弃个体思考,在规训使女的同时,自己也沦为极权征用的对象。《使女的故事》中的权力书写指涉历史,关照现实,凸显了阿特伍德作为伟大文学家的良心、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女的故事》 国家极权 平庸之恶
下载PDF
隐匿的革命对象、极权国家和新革命战略——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学说
3
作者 张林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19,共7页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批判是理论的主要的功能,因而理论本身不应该成为目标,更为关键的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围绕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变化的新的理解,他们对于直接面对的极权国家的分析和批判构成了其政治...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批判是理论的主要的功能,因而理论本身不应该成为目标,更为关键的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围绕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变化的新的理解,他们对于直接面对的极权国家的分析和批判构成了其政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认为贫困并非革命的真正动因,人的本质异化才使革命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为此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新的革命动因和革命主体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新革命战略和“健全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理论 单向度的人 极权国家 新革命战略
下载PDF
钱端升的政制选择及其变迁原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猛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2期75-90,199,共17页
钱端升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政制选择经历几重转变。由民主政治转向独裁极权,再转回民主政治;由一党专政转向联合政府。他参与"民治与独裁"的论争,赞成极权国家,遭受自由主义者的反对。钱端升的政制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 钱端升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政制选择经历几重转变。由民主政治转向独裁极权,再转回民主政治;由一党专政转向联合政府。他参与"民治与独裁"的论争,赞成极权国家,遭受自由主义者的反对。钱端升的政制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受政治发展形势特别是世界政治发展形势的影响,夹杂着对于中国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殷切期待,同时还是早年所受学术训练的内在结果。钱端升对于中国政治的思虑值得后人借鉴学习,但他对于极权国家的肯定也需要后人引以为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端升 一党专政 民治 独裁 极权国家
下载PDF
和平,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5
作者 陶舒亚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41-43,共3页
十九世纪中叶,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侵略、掠夺和蹂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起抗击。在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革命、“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起义的风驰电掣中,不仅惊醒了殖民主义者企图瓜分中国的美梦,也使一些西方学者敏感地察觉... 十九世纪中叶,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侵略、掠夺和蹂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起抗击。在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革命、“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起义的风驰电掣中,不仅惊醒了殖民主义者企图瓜分中国的美梦,也使一些西方学者敏感地察觉到中国这块土地潜在的反抗之力,并为之恐惧,曾抛出了“黄祸论”、“醒狮论”等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民族 世界和平 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威胁论” 中国人民 第三世界 意识形态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邓小平 极权国家
下载PDF
信息窗
6
《国外理论动态》 1993年第36期7-8,共2页
由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出版的《哲学问题》杂志1993年第7期发表了主题为《俄罗斯现代化:问题和前景》的圆桌会议的资料。本期在《极权主义国家中的科学》栏目下发表了一组有关李森科事件的文章,它们是:巴布科夫的《苏联遗传学的政治... 由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出版的《哲学问题》杂志1993年第7期发表了主题为《俄罗斯现代化:问题和前景》的圆桌会议的资料。本期在《极权主义国家中的科学》栏目下发表了一组有关李森科事件的文章,它们是:巴布科夫的《苏联遗传学的政治历史》;日丹诺夫的儿子日丹诺夫的《在矛盾的笼罩下》;《遗传学家的回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 俄罗斯科学院 日丹诺夫 极权主义国家 遗传学家 哲学问题 哲学研究 李森科 圆桌会议 现代化
下载PDF
俄罗斯学者温达瑟诺夫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7
作者 刘淑春 《国外理论动态》 1995年第32期249-254,共6页
俄罗斯学者温达瑟诺夫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俄罗斯《政治研究》杂志1995年第3期刊载了俄罗斯科学院比较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伊·努·温达瑟诺夫的一篇文章,题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作者对... 俄罗斯学者温达瑟诺夫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俄罗斯《政治研究》杂志1995年第3期刊载了俄罗斯科学院比较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伊·努·温达瑟诺夫的一篇文章,题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作者对前苏联史学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争论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世界大战 俄罗斯学 苏联史 反法西斯战争 极权主义国家 民族解放战争 斯大林 同盟国 “帝国主义” 战争性质
下载PDF
美国“无硝烟战争”的新战略──《冷战后美国之音的六大任务》出台 被引量:4
8
作者 胡耀亭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79-80,共2页
美国“无硝烟战争”的新战略──《冷战后美国之音的六大任务》出台胡耀亭香港《明报》在今年6月26日独家发表了美国之音现任总监杰弗里·科恩的文章,题目为《冷战后美国之音六大任务》。这六大任务是:一,对抗共产党和极权国... 美国“无硝烟战争”的新战略──《冷战后美国之音的六大任务》出台胡耀亭香港《明报》在今年6月26日独家发表了美国之音现任总监杰弗里·科恩的文章,题目为《冷战后美国之音六大任务》。这六大任务是:一,对抗共产党和极权国家;二,鼓动美国式的新闻自由;三,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之音 冷战后 新战略 汉语普通话 极权国家 战争 文化交流 共产党 广州话 全球战略
原文传递
“西方马克思主义”眼中的苏联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振明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1996年第6期84-90,共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眼中的苏联模式陈振明对苏联模式的批判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将前苏联社会称为“国家社会主义”(State-So-ciali... “西方马克思主义”眼中的苏联模式陈振明对苏联模式的批判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将前苏联社会称为“国家社会主义”(State-So-cialism)、“极权社会主义”(A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国家资本主义 极权主义国家 苏联模式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 国家社会主义 官僚主义 高度集权
原文传递
《麦克白》:历史、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 被引量:1
10
作者 艾伦.辛菲尔德 黄必康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49,共9页
人们常说,麦克白的主题是“邪恶”。但是我们对此还可做如下更为谨慎的区分:即经国家权力认可合法的暴力和未经其认可的暴力。麦克白杀了邓肯国王,我们说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凶手。但是当他手刃麦克顿瓦尔德这个“叛逆”时(《麦克白... 人们常说,麦克白的主题是“邪恶”。但是我们对此还可做如下更为谨慎的区分:即经国家权力认可合法的暴力和未经其认可的暴力。麦克白杀了邓肯国王,我们说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凶手。但是当他手刃麦克顿瓦尔德这个“叛逆”时(《麦克白》一幕二场10行),却得到了邓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白》 意识形态 詹姆斯 莎士比亚 极权主义 布坎南 极权国家 合法性 文学批评 苏格兰
原文传递
列宁干了些什么?
11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88年第12期54-54,共1页
尽管对斯大林的公开批评已使人习以为常,然而,布尔什维克秩序一贯正确的奠基人列宁本人,竟然是随后发生的一切形式的国家恐怖的根源。这种使列宁非神秘化的行动不单证明有一个展示历史真相的严肃意图,而且还具有当前的政治含意。戈尔巴... 尽管对斯大林的公开批评已使人习以为常,然而,布尔什维克秩序一贯正确的奠基人列宁本人,竟然是随后发生的一切形式的国家恐怖的根源。这种使列宁非神秘化的行动不单证明有一个展示历史真相的严肃意图,而且还具有当前的政治含意。戈尔巴乔夫及其集团正在为6月28日举行的一次决定性的党的会议作好准备,他们将在会上建议对共产党的权力和苏联公民的权利作深刻的改变。对列宁声望的大胆进攻意味着,如果未能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就可能重新出现最黑暗的斯大林独裁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尔巴乔夫 列宁 斯大林 新出现 公开批评 共产党 苏联 政治 行动 极权主义国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