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审视与路径探析
1
作者 张琦军 张荣荣 +1 位作者 王琳琳 岳游松 《辽宁体育科技》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基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价值及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原生... 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基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价值及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原生场域遭到破坏,传承结构日益空心化及传承观念趋向淡薄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提供政策法规的支撑、维持原生场域的稳定及完善传承结构的缺失。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践行路径:整体保护与分级保护并重,观念培养与项目发展并重,社会协同与校园推广并重,自我发展与政府统率并重及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统体育文化 原生场域
下载PDF
关于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1
2
作者 宋俊华 《文化遗产》 CSSCI 2011年第3期1-7,157,共7页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一种新举措。文化的生态性、文化生态的系统性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与区域性,是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依据。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的...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一种新举措。文化的生态性、文化生态的系统性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与区域性,是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依据。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刚刚起步,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如申报与保护主体问题,分类、分级与范围问题,法规与机制问题,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等。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实质,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论依据 实践基础 对策
下载PDF
我国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 被引量:5
3
作者 郝孟曦 徐轩 +3 位作者 孔祥虹 卢巍 杨磊 李中强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395-400,共6页
我国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该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对于了解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格局及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合理设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通... 我国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该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对于了解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格局及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合理设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查阅与数据收集,运用Arcgis 9.3软件和Fragstats 3.3景观软件计算出不同年份新建森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周长及多项景观指数,并研究这些景观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周长的特征差异及其与保护区物种数量等的关系.结果显示:斑块密度由3.366×10-3个/km2下降到1.337×10-3个/km2,边界密度由0.151km/hm2下降到0.028km/hm2,平均斑块分维数总体上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明我国森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形状呈现规则化、简单化趋势,景观格局逐渐稳定化、均匀化,景观异质程度和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份建立的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及周长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保护区面积及周长均与物种数无显著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变化趋势 物种保护 合理性
下载PDF
设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意义初识 被引量:2
4
作者 方利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十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国家保护中华文化安全,向世界精彩展示推介中华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对徽州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的重要历史机遇,事...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十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国家保护中华文化安全,向世界精彩展示推介中华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对徽州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的重要历史机遇,事关大徽州未来发展全局;"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保护"理念的升华和深化。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战略举措 通盘筹划 保护理念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播的制度考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意涵特性、经验坐标及未来面向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瑞祥 肖伟坤 +2 位作者 刘美君 葛志远 汪全莉 《传播与版权》 2021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探析其丰厚的意涵特性、经验坐标及未来面向,将有效助益非遗活化传播的创新实践,也可完善非遗活化传播利用体系和健全非遗现代化治理体系。
关键词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划入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6
作者 孙江 《环境导报》 2001年第6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东线水源区 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
下载PDF
荆岳铁路对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汉生 李耀增 张灿明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新建荆州至岳阳铁路在君山区约有46.52 km位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从植被生产力及碳贮量和景观生态体系质量两方面介绍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体系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分析和预测了工程建成后保护区自然体系生... 新建荆州至岳阳铁路在君山区约有46.52 km位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从植被生产力及碳贮量和景观生态体系质量两方面介绍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体系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分析和预测了工程建成后保护区自然体系生物量、碳贮量及生产力的变化、自然体系的稳定状况。认为荆岳铁路的建设对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岳铁路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完整性 影响分析
下载PDF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试验区关系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贺全 逯庆章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2年第3期156-159,共4页
基于充分调查研究,权威和可靠的资料,全面分析了三江源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来历、界定和分区划分,阐述三者的功能定位、保护对象、保护目的和保护方法,全面理清了其相互关系,指出三江源试验区将按照... 基于充分调查研究,权威和可靠的资料,全面分析了三江源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来历、界定和分区划分,阐述三者的功能定位、保护对象、保护目的和保护方法,全面理清了其相互关系,指出三江源试验区将按照全新内涵开展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国家生态保护区 综合实验区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9
作者 覃文艺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郑朋飞 耿秘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西部地区聚集、东部和中部地区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旅游资源 共生发展 影响因素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思考 被引量:32
10
作者 段超 孙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67,共6页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重大成绩与非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息息相关。然而,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诸如内容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制定法规制度的实施办法,加强执法检查,增强制度刚性,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柽柳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房颖 徐华 +4 位作者 韩红艳 邵鹏帅 马海松 赵西梅 夏江宝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3,共9页
以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的向海侧、过渡带和向陆侧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0~10 cm、10~30 cm和3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的各项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 以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的向海侧、过渡带和向陆侧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0~10 cm、10~30 cm和3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的各项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与海洋之间距离的增大,柽柳林地0~10 cm深度土壤的含盐量在逐渐增大,铵态氮含量和钾离子含量波动增大,而pH却在减小,0~6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以及镁离子含量总体在增大、钠离子含量和钙离子含量在减小,10~60 cm深度土壤的铵态氮含量、钾离子含量总体上在减小,0~30 cm深度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总体上在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柽柳林地0~6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都在逐渐减小,有效磷含量在波动减小,土壤pH、钠离子含量都在逐渐增大,含盐量在波动增大,向海侧和向陆侧柽柳林地0~60 cm深度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钾离子含量都在逐渐减小;与向海侧和过渡带的柽柳林地相比,向陆侧柽柳林地0~6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几乎都最大,土壤阳离子含量和0~10 cm深度土壤pH都最小,即柽柳林对距离海洋较远的滨海滩涂土壤的改良效果相对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养分 柽柳林 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方法研究——评《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学研究:以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爱兰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17,共1页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定场所,以其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保护性成为开展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等社会活动的理想场所。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基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进行的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型...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定场所,以其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保护性成为开展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等社会活动的理想场所。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基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进行的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型的自然生态旅游行为。自然保护区不同于风景名胜区和一般的自然区域,其本身的生态脆弱性决定了其不适宜开展人为干扰强度较大的旅游活动。因此,如何客观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质量,进而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成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评价 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学研究:以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青沟 生态学研究
原文传递
云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金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5-9,共5页
依据《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5月公布了27个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经过3年多的实践,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国家层面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依据《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5月公布了27个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经过3年多的实践,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国家层面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经公布了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作为保护区实践的先行者之一,虽然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与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实践上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其实践如整体论、人本原则、科学规划等经验,仍能为国家文化生态实验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国家级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探讨
14
作者 邵晨阳 邵敏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135,共5页
安庆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整体文化、自然生态良好。2020年8月,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成为安徽省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在市政府极为重视的背景下,着手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当前,戏剧既面临传统戏剧普遍遭遇的外部生态环... 安庆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整体文化、自然生态良好。2020年8月,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成为安徽省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在市政府极为重视的背景下,着手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当前,戏剧既面临传统戏剧普遍遭遇的外部生态环境变迁导致的衰落和自身创新发展不足的生存困境,也存在传承人缺乏、剧种发展失衡等问题。要早日建成“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须得壮大传承人队伍、保护和修复戏剧生态环境、建设文化社区、增强戏剧“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安庆戏剧 创建 策略
原文传递
山口红树林保护任重道远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昌威 《南方国土资源》 2004年第1期14-14,16,共2页
位于广西合浦沙田半岛东西两侧的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陆海岸发育较好、连片较大、结构典型、保存完整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保护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总面积8000公顷,其中海域、陆域各4000公顷。有红树林植物15种,面... 位于广西合浦沙田半岛东西两侧的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陆海岸发育较好、连片较大、结构典型、保存完整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保护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总面积8000公顷,其中海域、陆域各4000公顷。有红树林植物15种,面积800公顷。该保护区是目前广西乃至全国海洋系统唯一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和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的世界双桂冠的海洋类型保护区。该保护区建区10年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总结出了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同时也发现目前仍存在的制约着保护区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分区管理 资源管理 社区共同管理
下载PDF
十八亿元完善洞庭湖区生态功能
16
《环境》 2002年第8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 投资 规范 洞庭湖区 生态功能
下载PDF
依法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17
作者 陈华文 《江淮法治》 2019年第6期58-59,共2页
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出台的,已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整体保护 区域性
下载PDF
完善保护 薪火相传
1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张玉侠 《江淮法治》 2019年第11期19-21,共3页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书画、雕刻、戏曲、舞蹈等无一不展示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正是它们在告诉世人,有些技艺,有些人,有些美好的品德,有些家国情怀,不能忘记。近年来,'非遗'作为一个概...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书画、雕刻、戏曲、舞蹈等无一不展示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正是它们在告诉世人,有些技艺,有些人,有些美好的品德,有些家国情怀,不能忘记。近年来,'非遗'作为一个概念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并且随着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展开的保护实践及其空前的影响不断深入人心。而在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时,往往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安徽省 非遗项目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分布特征及旅游利用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建忠 温娟娟 +3 位作者 刘家明 郝金连 孙根年 高翔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4-240,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存在形式,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文章选取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以及区位熵、资源优势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存在形式,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文章选取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以及区位熵、资源优势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与聚集区域、市域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类型分布差异化特征非常明显。其中,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②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集聚型分布特征明显,资源优势度区别较大,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密集区和稀疏区为主要分布现状。③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19个县域均有“非遗”项目,但其类型、数量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资源旅游价值极高,以文化产业集群模式、文化旅游小镇模式、博物馆模式、节庆活动模式等合理利用“非遗”旅游资源,能够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利用模式 文化产业集群 旅游小镇 博物馆 节庆活动
原文传递
人间仙境——向海
20
作者 汪滨 吴乃娓 赵宁 《经济视角》 2003年第6期54-55,共2页
向海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境内,有“人间仙境”的美誉。她具有中国西部草原原始特色的沼泽、湖泊、芦苇荡等自然景观,还有风车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构成了资源组合优越。
关键词 向海国家生态自然保护区 吉林 湿地资源 水库 植物 动物 旅游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