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初探
1
作者 尹光华 覃忠义 +12 位作者 罗文富 卢立雄 李函 高文俊 徐萍 李乾恩 尹存全 李根会 张志强 李育武 刘东 蒋学龙 李学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数9309张,记录到大中型兽类动物5目14科23种,雉类1目1科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在监测到的物种中,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RAI=7.5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2.43)、野猪(Sus scrofa,RAI=2.39)、猕猴(Macaca mulatta,RAI=2.26)和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RAI=2.16)。种-多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赤麂、野猪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云南哀牢山楚雄州片区多度秩排序前三位,累积相对多度占所有物种相对多度的65%。此外,还在保护区内拍摄到大量放牧等人类活动,显示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活动干扰。本次系统调查与监测结果完善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范围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本底信息,填补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区后续的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栖大中型兽 红外相机监测 相对多度指数
下载PDF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特征
2
作者 蒲发光 王瑞 +4 位作者 谢宛 左睿涛 张贝贝 周美生 刘华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分布的森林类型。为了解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及其在森林生态功能中的作用,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物种重要值采用K-means的方法进行群落划分,并分析其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天马保护...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分布的森林类型。为了解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及其在森林生态功能中的作用,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物种重要值采用K-means的方法进行群落划分,并分析其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天马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组成丰富,有79科、202属、29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269种,占全部物种的91.5%。(2)天马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的主要群落类型有5类,分别为栓皮栎+青冈栎-红果山胡椒-野灯心草群落、青冈栎+牛鼻栓-红果山胡椒-沿阶草群落、茅栗-荚蒾-蕨群落、短柄枹+青冈栎-大果山胡椒-野灯心草群落和麻栎+灯台树-红果山胡椒-求米草群落。(3)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完整,呈倒“J”型,Ⅱ径级的占比为最大,其数量占总株数的41.01%。树高级呈“单峰型”正态分布,Ⅳ高度级的株数占比最大,达到29.37%;其次为Ⅲ和Ⅴ高度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种群结构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海南省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016—2020年人类活动影响遥感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殷亚秋 王敬 +5 位作者 杨金中 朱晓华 王立威 邢宇 李天祺 余洋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威胁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了研究遥感手段评价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以海南省东寨港、铜鼓岭、三亚珊瑚礁和大洲岛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威胁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了研究遥感手段评价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以海南省东寨港、铜鼓岭、三亚珊瑚礁和大洲岛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以2016—2020年覆盖研究区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影像预处理、建立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人机交互解译等,获取保护区内人工与自然因子转变信息。通过收集地形、气象等数据,综合考虑人类活动特征和区域生态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地形、气象、用地类型3类11个评价因子建立人类活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分级,得到严重影响区、中度影响区、轻度影响区、无影响区的分布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遥感监测与评价结论。结果表明,2016—2020年间,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扰动较大,但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严重、中度影响区分布在北部北港岛,轻度影响区分布在保护区边缘地带,均为村庄建设活动侵占林地;铜鼓岭自然保护区虽有人类活动扰动,但整体保护较好,严重、中度影响区分别位于东部石头公园、北部铜鼓岭景区,主要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侵占林地,轻度影响区位于西部淇水湾沿岸,主要为房地产开发侵占林地;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扰动强烈,但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旺盛的旅游地产开发损毁大量林地,轻度影响区位于西瑁洲片区,岛屿北部居民区建设造成林地损毁;大洲岛自然保护区内未发现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覆盖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海南省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遥感 活动影响
下载PDF
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张燕南 吕鑫平 +5 位作者 毕司进 杨逍 陶义 何玉梅 赵定 杜世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64-68,73,共6页
[目的]探明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种类与分布,掌握该保护区蛾类昆虫资源现状。[方法]采用灯诱法采集蛾类昆虫,并对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及多样性分析。[结果]经初步鉴定,该保护区内蛾类昆虫共19科160种2418头,其中尺蛾科个... [目的]探明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种类与分布,掌握该保护区蛾类昆虫资源现状。[方法]采用灯诱法采集蛾类昆虫,并对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及多样性分析。[结果]经初步鉴定,该保护区内蛾类昆虫共19科160种2418头,其中尺蛾科个体数量(524头)和种数最多(45种)。3个保护站中,虎牙保护站蛾类群落个体数量最多(1116头),多样性指数(2.257)、均匀度指数(0.8333)最大,优势度指数最小(0.1317),个体分布最均匀,结构最为稳定。在4种植被类型中,针阔混交林中的蛾类多样性指数(2.345)、均匀度指数(0.8619)与丰富度指数(2.485)均最大,优势度指数最小(0.1201),个体分布最为均匀,群落结构最为稳定。[结论]尺蛾是雪宝顶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种类,虎牙保护站和针阔混交林的蛾类结构最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厦门国家级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种群健康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良敏 黎中宝 +5 位作者 吝涛 李元跃 陈融斌 王家樵 陈强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利用2009—2010年四个季度月用底栖生物抓斗式采样器捕获的文昌鱼样品,从其资源分布、年龄结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对厦门国家级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的种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文昌鱼种群资源分布衰减... 利用2009—2010年四个季度月用底栖生物抓斗式采样器捕获的文昌鱼样品,从其资源分布、年龄结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对厦门国家级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的种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文昌鱼种群资源分布衰减趋势明显,只在黄厝—前埔海区、小嶝岛—角屿海区和南线—十八线海区3个核心区还有分布,但资源密度低,分布范围狭小,而在鳄鱼屿实验区未能发现。(2)文昌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关系:W=6.6895×104L3.1818;体长与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为:Lt=65.63[1e0.68(t+0.32)],Wt=404.62[1e0.68(t+0.32)]3.1818;夏季、冬季航次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25—35mm和35—45mm,优势体重组分别为25—50mg和50—100mg;秋季低龄鱼较多,而冬季高龄鱼比例较高。(3)采用ELEFANⅠ技术分析了厦门文昌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K、L∞、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开发率E,发现其生长参数K值较大,自然死亡系数较高,开发率较大(0.69)。综之,厦门自然保护区内的文昌鱼种群健康状况整体不佳,应注意资源保护,加强保护文昌鱼栖息地的底质和水质以及防止过度捕捞以实现其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种群健康评价 厦门国家级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蛾类昆虫多样性调查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闫振天 何忆 +4 位作者 付文博 张馨丹 邱洁 吴佳峰 陈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51,共8页
2018-2019年7-9月份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不同的生境,通过网捕、黑光灯、日光灯诱集等方法进行蛾类昆虫样本采集,并对其进行标本制作和形态学鉴定,然后通过Menhinick指数对蛾类种类昆虫丰富度进行分析,并对采集到的蛾类昆虫种... 2018-2019年7-9月份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不同的生境,通过网捕、黑光灯、日光灯诱集等方法进行蛾类昆虫样本采集,并对其进行标本制作和形态学鉴定,然后通过Menhinick指数对蛾类种类昆虫丰富度进行分析,并对采集到的蛾类昆虫种类组成和区系分布情况进行了总结.共鉴定蛾类昆虫标本370头,隶属于16科111属142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属10属和新纪录种12种,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纪录属11属和新纪录种28种.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尺蛾科在属级水平、种级水平、个体数上都占绝对优势,有23属27种67头,且丰富度指数最高,为3.30;鹿蛾科丰富度指数最低,为0.58.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分析表明,该保护区蛾类昆虫的区系成分以东洋区和古北区共有种为主(占65.49%);中国动物地理区系分析表明,该保护区蛾类昆虫有29种分布型,主要以“西南—华中—华南—青藏”型分布为主(占19.01%),其次是“西南—华中—华南—华北—青藏”型(占18.3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种类具有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样性调查 区系分析
下载PDF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栎类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闫东锋 吴明作 杨喜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53,77,共3页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结合最近相邻木平均距离研究了宝天曼国家级总体上处于弱度混交水平;3个龄级林分平均角尺度均在0.475~0.517范围内,其分布频率集中在0.5的尺度上,分别占各自结构单元总数的51%、55%、45%...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结合最近相邻木平均距离研究了宝天曼国家级总体上处于弱度混交水平;3个龄级林分平均角尺度均在0.475~0.517范围内,其分布频率集中在0.5的尺度上,分别占各自结构单元总数的51%、55%、45%;锐齿栎平均大小比数在3各龄级上分别为0.331、0.469、0.549,总体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随着龄级增加,参照树与4株最近相邻木的平均距离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均集中在3 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混交度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最近相邻木平均距离 天然次生林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蝽类区系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梁立为 黄建华 周善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3-379,共7页
报道了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蝽类144种,隶属18科113属,其中17种为广西新记录。属种组成分析表明,猎蝽科、缘蝽科、蝽科、盲蝽科和长蝽科是猫儿山蝽类的优势类群,构成保护区蝽类区系的主体,但属种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显示猫儿山... 报道了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蝽类144种,隶属18科113属,其中17种为广西新记录。属种组成分析表明,猎蝽科、缘蝽科、蝽科、盲蝽科和长蝽科是猫儿山蝽类的优势类群,构成保护区蝽类区系的主体,但属种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显示猫儿山仍有大量蝽类物种有待发现。区系分析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猫儿山蝽类区系以东洋界种类和东洋界+古北界种类为主体,具有典型的东洋界性质,并与古北界有密切联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猫儿山蝽类区系与华南区关系最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资源现状分析
9
作者 马小欣 李探 +4 位作者 胡玉雪 崔华蕾 杨丽晓 张思雨 李林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95-98,共4页
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二类调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权属状况、有林地资源、无林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有林地占主要优势,有林地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国有土地占比高,林... 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二类调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权属状况、有林地资源、无林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有林地占主要优势,有林地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国有土地占比高,林地权属和林木权属清晰;有林地地类面积占比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辅林地>疏林地,森林覆盖率高;乔木林优势树种明显,一般有1~2个优势树种组成,且正处于生长期,林木资源发展空间很大;无林地主要地类类型为裸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通过分析,提出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林地 面积 乔木林
下载PDF
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与分布特征
10
作者 刘芳 柯盛 +2 位作者 周立喜 陈成琼 陈耀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了探讨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文章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对保护区海域的石油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表层水体石油类含量为0.003~0.066mg/L,平均含量为0.015mg/L,平... 为了探讨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文章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对保护区海域的石油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表层水体石油类含量为0.003~0.066mg/L,平均含量为0.015mg/L,平均污染指数为0.30,保护区水体中的石油类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保护区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为3.0~54.8mg/kg,平均值为11.109mg/kg,符合海洋沉积物第一类质量标准。保护区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是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的变化更大。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保护区水体中石油类的主要来源是保护区社区小型渔船航行排放的石油类,以及保护区周边渔船在航行过程排放的石油类扩散到保护区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污染指数 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水 沉积物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书写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的传奇--记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
作者 廖静 《海洋与渔业》 2018年第4期55-57,共3页
四月和风,坐落在广东雷州市北和镇刘张村的海边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渔村环绕,海阔水清,是粤西海洋珍稀动物的“乐土”。随着车程颠簸,记者抵达保护区时正是四月的一个下午。保护区濒临海边,在一片湛蓝清澈中,可以... 四月和风,坐落在广东雷州市北和镇刘张村的海边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渔村环绕,海阔水清,是粤西海洋珍稀动物的“乐土”。随着车程颠簸,记者抵达保护区时正是四月的一个下午。保护区濒临海边,在一片湛蓝清澈中,可以遥想当年海豚戏水、海龟游泳的热闹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稀动物保护 海洋生物 雷州市 广东 传奇 书写 海边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偶蹄类活动节律调查 被引量:14
12
作者 彭科 陈旭 +3 位作者 温平 韦怡 杨志松 戴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76-82,共7页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51.2)和毛冠鹿(RAI=32.6),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其余依次为林麝(RAI=13.2)、鬣羚(RAI=4.8)、羚牛(RAI=3.8),最少的为野猪(RAI=2.7)。2、年活动格局上,斑羚和毛冠鹿相似,羚牛和野猪相似,林麝在5月份活动最强,鬣羚在8月份活动最强。3、6种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显示,斑羚和毛冠鹿的日活动节律较为相似高峰都在6:00—10:00和18:00—20:00;林麝的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鬣羚出现在6:00—8:00;羚牛出现在8:00—10:00;野猪出现在14:00—16:00。随着季节变化6种偶蹄类的活动节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4、夜行性调查显示,所有6种动物种,林麝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毛冠鹿夜行性不明显;羚牛、斑羚、鬣羚、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夜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蹄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芳 柯盛 +2 位作者 周立喜 陈成琼 陈耀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9期64-67,共4页
2018年9月和12月,两次调查了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海水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平均综合水质指数为0.38,一类海水平均达标率为93.59%,海水中铅、磷酸盐、锌的含量达标率偏低,分别为53.85%、73.1%、96.15%。1... 2018年9月和12月,两次调查了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海水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平均综合水质指数为0.38,一类海水平均达标率为93.59%,海水中铅、磷酸盐、锌的含量达标率偏低,分别为53.85%、73.1%、96.15%。12月保护区海水中的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氧、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9月,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站位的水质优于核心区站位的水质。该保护区海域综合水质定性评价结果为优。靠近康港附近站位的营养盐相对偏高,磷酸盐的平均达标率仅为73.1%,因此,需加强对康港附近海域养殖情况的监控,尽量减少养殖废水对保护区海域的排放,保持保护区海水清洁,以利于对保护区内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质量 海水 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雷州
下载PDF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类资源与大熊猫活动区域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古玉 陈明华 +1 位作者 曾进科 马晓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24-30,共7页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山系大熊猫交流的核心通道,现区内有大熊猫23只,探明区内竹子资源与大熊猫活动范围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采用样线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结合大熊猫活动轨迹与竹类分布情况分析两者间关系,并对熊竹生长...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山系大熊猫交流的核心通道,现区内有大熊猫23只,探明区内竹子资源与大熊猫活动范围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采用样线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结合大熊猫活动轨迹与竹类分布情况分析两者间关系,并对熊竹生长情况和生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大熊猫喜食熊竹、短锥玉山竹、冷箭竹、大风顶玉山竹和马边玉山竹,八月竹林区未见活动痕迹,喜食竹面积达43823 hm^(2),而目前大熊猫仅利用了其中的14557 hm^(2),仍有大面积竹林可供更多大熊猫生活。2018年后大熊猫在该保护区活动西移,对竹子利用面积减小5120 hm^(2)。大熊猫生活的2246~3616 m海拔内分布着全部喜食竹种。大熊猫可能因熊竹发笋率低、竹林盖度高而迁出保护区扩建前区域,同时坡度、地貌和坡向也可能是大熊猫迁出该区域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资源 大熊猫分布 熊竹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9
15
作者 夏陆军 俞存根 +6 位作者 蔡厚才 郑基 陈万东 伍尔魏 毕耜瑶 谢旭 郭小雨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3-83,共11页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素以海洋生物,特别是贝藻类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俗称"贝藻王国",也是众多渔业资源繁殖、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本文根据2013年11月...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素以海洋生物,特别是贝藻类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俗称"贝藻王国",也是众多渔业资源繁殖、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本文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5、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资料,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得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种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虾类种数各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岛礁区的虾类种类数高于沿岸区,夏季多样性低于其他季节,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地形、水深和水系等环境因素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分布在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虾类一般生活在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夏季受台湾暖流、食物链中的鱼类捕食关系影响,其生物多样性较低,虾类多样性分布随水深变化明显,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血雉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联军 刘鸣章 +4 位作者 罗春平 卜红亮 马东源 尚晓彤 李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珍稀濒危雉类物种。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于2014—2018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标准公里网格内布设调查位点283个,其中249个有效位点上总有效工作量为26 ...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珍稀濒危雉类物种。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于2014—2018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标准公里网格内布设调查位点283个,其中249个有效位点上总有效工作量为26 123相机日,共拍摄到血雉照片与视频合计8 907份(占鸡形目Galliformes总数的71.46%),独立探测922次(占鸡形目总数的70.11%),相对多度指数35.29。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曲线,结果显示,血雉为严格的日行型动物,所有记录均发生在05∶50—19∶50;日活动曲线整体呈现单峰模式:活动强度在日出后快速增加,在09∶00—11∶00达到最高,之后强度逐渐降低,在18∶00后快速下降。在不同季节,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差异,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差别较为明显。本研究基于可靠的调查手段和充足的数据量,分析了血雉的日活动模式,表明红外相机技术是动物行为研究的有效工具,为血雉及其他森林雉类行为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森林雉 血雉 活动模式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多样性与保护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小刚 陈彦汲 +2 位作者 郭银军 王伟波 鲁庆斌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4-720,共7页
为摸清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2016—2020年采用样线法对区内的蛇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记录到蛇类14科36属53种,占江西省蛇类总种数的74.65%,新记录15种;东洋界51种,占96.23%,分布型以南中国型(31种,占58.49%)占... 为摸清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2016—2020年采用样线法对区内的蛇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记录到蛇类14科36属53种,占江西省蛇类总种数的74.65%,新记录15种;东洋界51种,占96.23%,分布型以南中国型(31种,占58.49%)占优势。蛇类在种级水平上的多样性指数最大(3.5048),在属级水平上的均匀度指数最大(0.8715)。但保护区受人为干扰较大,每年因车辆碾压和村民养殖池溺水致死的蛇类估计有200~400条,这可能是少见种占比高达45.28%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区应完善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及教育,改造道路交通,但不得随意干扰保护区内各类生境,并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强化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资源 分布型 生境多样性 人为干扰
下载PDF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起斌 王有兵 +2 位作者 郭宝华 代万 李春叶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6期108-111,共4页
根据1996年、200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达79.7%,活立木蓄积量为49 610 560 m3;天然林占绝对优势(99.3%),人工林面积在逐渐扩大;乔木优势树种以冷... 根据1996年、200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达79.7%,活立木蓄积量为49 610 560 m3;天然林占绝对优势(99.3%),人工林面积在逐渐扩大;乔木优势树种以冷杉为主(53.4%),龄组以近成过熟林为主(89.4%);森林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结构 龄组结构 优势树种结构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施俊美 王有兵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6期78-82,共5页
基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及GIS技术,对该区域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资源丰富,占比高达97.17%,林地分布均匀,且利用率较高;有林地占绝对优势,森林覆盖率高达92.25%;森林以... 基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及GIS技术,对该区域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资源丰富,占比高达97.17%,林地分布均匀,且利用率较高;有林地占绝对优势,森林覆盖率高达92.25%;森林以天然林为主,面积占比达91%以上,优势树种主要为云南松和栎类,其中天池片区云南松林面积占比高达73.30%;活立木蓄积量较大,公顷蓄积量高达300 m3/hm2,天池片区林木公顷蓄积明显大于龙马山片区;天池片区林地生产力正处于顶峰阶段,近熟林和成熟林比重过大,林地生产力趋于减缓,龙马山片区林地生产力正处于旺盛阶段,具较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评价 结构 优势树种 公顷蓄积 龄组结构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雉类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希明 刘伟 何佰锁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19-23,共5页
为给保护区制定科学、合理、经济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陷阱调查技术,并以300 m海拔为间隔,调查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食肉目动物和偶蹄目动物)和雉类(鸡形目动物... 为给保护区制定科学、合理、经济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利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陷阱调查技术,并以300 m海拔为间隔,调查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食肉目动物和偶蹄目动物)和雉类(鸡形目动物)的种类及其多度和分布,结果为在共调查的393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和14431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记录到本保护区有大中型兽类16种、雉类4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别有5种和10种;优势动物食肉目是大熊猫、黑熊,偶蹄目是羚牛、中华斑羚、野猪,鸡形目是红腹角雉;海拔1500~2500 m范围,物种相对多度更大,保护地位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兽 垂直分布 多度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