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韦晓娟 刘国维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3期51-56,共6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必要性。文章分析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状况,分析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研和法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从保护地的顶层设计、管理模式,以及建立国家公...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必要性。文章分析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状况,分析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研和法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从保护地的顶层设计、管理模式,以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自然保护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体系 国家公园 顶层设计 管理模式 法律体系 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可达性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何小芊 刘策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6,共8页
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可达性,可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综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江经济带162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运用GWR回归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 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可达性,可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综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江经济带162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运用GWR回归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距离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优良,90.14%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分布在距离地级行政中心100 km的范围内,平均可达时间为24.23 min;县域可达性呈强集聚格局,以“成都—昆明”线为界,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区域海拔高程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可达性呈负相关,保护地丰度、路网密度与可达性呈正相关;对可达性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路网密度,其次是保护地丰度、海拔高程,区域人均GDP对可达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贵中南、滇东南、湘赣南部及苏北沿海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可达性对海拔高程的敏感度较低,长江上游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可达性对路网密度的敏感度高,“成都—昆明”线以西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可达性对保护地丰度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空间可达性 影响因素 GWR模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广东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被引量:3
3
作者 樊晶 杨志刚 +3 位作者 郭盛才 徐期瑚 黎颖卿 苏雅丽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2期88-95,共8页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利用遥感技术识别、诊断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及时预警自然保护地生态风险,可以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20年GF-1、GF-2、GF-6、ZY-3、ZY-02C高分系列...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利用遥感技术识别、诊断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及时预警自然保护地生态风险,可以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20年GF-1、GF-2、GF-6、ZY-3、ZY-02C高分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提取广东省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变化图斑,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到人类活动变化的共有57处自然保护地,涉及变化斑块272个,以森林采伐和其它活动为主,总面积770.25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0.08%。(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强度不同,森林公园人类活动强度较强,其次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和石漠公园人类活动强度较弱。(3)人类活动对保护地影响程度总体不明显。9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NRHI数值范围为0~0.0003,影响程度一般和轻微的保护地有50处,超过自然保护地总数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人类活动 遥感监测 高分辨率影像
下载PDF
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唐晓岚 马坤 任宇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0,共9页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重叠特征和优化整合对策。【结果】长江中游流域共2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主要集聚分布于鄱阳环湖、大别山南部武陵山脉和伏牛山等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划交界、流域区划交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优化整合应优先考虑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4类为主体分别进行类型整合、范围调整、吸收合并和同类合并。【结论】运用ArcGIS定量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判断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状、特征及问题,有利于科学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空间格局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流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交叉重叠 优化整合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阳 唐晓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30-2448,共19页
长江流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揭示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流域自然保护地的申报、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江流域5类数量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对数量、面积、地... 长江流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揭示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流域自然保护地的申报、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江流域5类数量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对数量、面积、地理集中度及核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展开分析,并对影响因子作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贵州数量较多,分别有152、141、125、98、73处。总面积上青海、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占有优势,分别达1974.16、389.39、92.41、73.91、64.35万km^(2)。(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1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6)、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84)地理集中度指数均在湖南最高,国家级森林公园与国家级地质公园分别在江西(7.24)、贵州(4.01)地理集中度指数最高。(3)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确定的长江流域五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核密度分析的带宽值分别为20、20、20、25、25 km。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呈现出“一横、两纵式”的格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出“下游集聚、中游两组团、上游单热点”的格局,国家级森林公园呈现出“下游扎堆、中游三组团、上游单核心”的格局,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呈现出“下游单核心、中游两组团、上游两热点”的格局,国家级地质公园呈现出“下游单组团、中上游一横两纵”的格局。(4)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受到地形、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口、土地、资金、交通、政策多种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空间分布特征 核密度 影响因子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贵州省国家公园选址及其植物多样性保育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波 杨广斌 +1 位作者 李蔓 李亦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5-1336,I0001-I0005,共17页
贵州省生态资源丰富,建立国家公园有利于集中规范化管理生态资源。为了分析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筛选出优势景观资源聚集区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该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现有的5类113处保护地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贵州省生态资源丰富,建立国家公园有利于集中规范化管理生态资源。为了分析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筛选出优势景观资源聚集区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该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现有的5类113处保护地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筛选出国家公园试点候选区并对其进行资源评价。结果表明:(1)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总体呈凝聚型分布,重叠度高,将保护地聚集区作为景观优势聚集区划定了8个国家公园试点候选区。(2)通过对聚集区主要代表性资源分析和专家评分得出,分值排在前列的聚集区可以考虑作为国家公园试点区进行推荐,分值最高的赤水-习水区可优先选为国家公园试点区。(3)赤水-习水区资源的国家代表性、适宜性、国有性和社会可行性等,满足设立国家公园优先整合交叉重叠保护地的基本原则,其植物多样性保育价值重大。该研究结果为国家公园的选址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以及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保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国家公园选址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空间分布 植物多样性保育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广东省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7
作者 陈莲好 杨志刚 《林业科技情报》 2022年第4期197-199,共3页
风景名胜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对象,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识别与监测是保护风景名胜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收集相关信息,从而更准确的进行保护。通过对于广东省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能够了解到遥感动态监测使用在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对象,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识别与监测是保护风景名胜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收集相关信息,从而更准确的进行保护。通过对于广东省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能够了解到遥感动态监测使用在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并且了解到遥感动态监测使用在风景名胜区的必要性与现状,阐述出遥感动态监测使用在风景名胜区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人类活动 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