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自我反思平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基于中国国家建设的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3,共6页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国家建设经历了全能型国家的转型、发展型国家的超越和生态型国家的构想三个阶段。以"国家自我反思平衡"这一核心概念来分析这一变迁历程可以看出,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执政党和政府由于具有比较强的自我...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国家建设经历了全能型国家的转型、发展型国家的超越和生态型国家的构想三个阶段。以"国家自我反思平衡"这一核心概念来分析这一变迁历程可以看出,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执政党和政府由于具有比较强的自我反思平衡能力,能够不断调适和规约自身的行为,因而使中国的国家建设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赢取了较好的治理绩效。当然,中国构建自主型国家的道路依然漫长,国家建设积累的弊病以及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一直在考验着现代国家的成长,因而国家自我反思平衡也将伴随国家建设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我反思平衡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国家建设 全能型国家 发展型国家 生态型国家
下载PDF
国家自我意象视角下的对外政策研究——以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为例
2
作者 王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92-99,共8页
意象是决策者对现实的建构,影响一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过往研究多关注对外指向的对他(国)意象,而忽略对内指向的国家自我意象。从身份、地位和角色三个维度入手,可深入探究国家的自我意象。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决策者更为关注的身份意象为&... 意象是决策者对现实的建构,影响一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过往研究多关注对外指向的对他(国)意象,而忽略对内指向的国家自我意象。从身份、地位和角色三个维度入手,可深入探究国家的自我意象。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决策者更为关注的身份意象为"发展中国家",地位意象为"大国"地位、角色意象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改革者"。结合三个维度上的自我意象,对中国十八大以来的对外政策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符合国家自我意象。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将自我意象和对他意象结合,来解释针对特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我意象 身份 地位 角色 对外政策
下载PDF
战后日本国家自我认知的轨迹及成因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建立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45,共18页
战后70年间日本历届首相的施政方针演说,可视为二战战败国日本追求国际社会承认的历史记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同时具有三种社会身份,比较其重要性依次为角色身份、个体身份与类属身份。这三种社会身份既是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彼此承... 战后70年间日本历届首相的施政方针演说,可视为二战战败国日本追求国际社会承认的历史记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同时具有三种社会身份,比较其重要性依次为角色身份、个体身份与类属身份。这三种社会身份既是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彼此承认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自我认知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战后70年日本国家自我认知轨迹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日本人第一看重的是国家的类属身份,其次才是角色身份和个体身份。这一日本国家自我认知特点,与日本人自我认知文化机理特别是其中强调序列意识的特点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70年 日本国家自我认知 轨迹 身份 序列
原文传递
文学翻译、性别重构与国家形象自我建构——新时期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凝芬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72-78,共7页
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情况,从性别研究的视角阐发选材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文学的过滤与重构,分析这一译介行为对国家自我形象建构的积极意义,指出: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对外自我... 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情况,从性别研究的视角阐发选材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文学的过滤与重构,分析这一译介行为对国家自我形象建构的积极意义,指出: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对外自我形象建构的政治行为,通过借助文学的性别话语来帮助抗衡西方从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立场出发的单维化的他塑,达到提升国家形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机构翻译 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英译 性别重构 国家形象自我建构
下载PDF
“三维结构”建构中国民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毅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1,共8页
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被绝大多数人奉为圭臬。但通过观察西方的民主实践可以发现:抽象的个体权利平等往往与残酷的现实不平等形成巨大反差,个体权利的保障往往单靠个体是无法实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个体政治&qu... 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被绝大多数人奉为圭臬。但通过观察西方的民主实践可以发现:抽象的个体权利平等往往与残酷的现实不平等形成巨大反差,个体权利的保障往往单靠个体是无法实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个体政治"与"共同体政治"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实现"真正的民主制",需要在独立个体的分离之后,再次走向社会的"同一",个体的权利和个体的责任是对等的,社会基础也由私有走向公有,在监督和防范国家的同时,也强调国家具有的"潜在自主性",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了"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的统治"。完善中国民主的落脚点,在于进一步把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三者衔接好,创造"有机的人民",确保制度民主有序和永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主 三维结构 原子式个人 有机的人民 自我反思平衡的国家
下载PDF
事实与规范二象性的国家读耶利内克《一般国家学》札记
6
作者 姚子骁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9,共14页
耶里内克在《一般国家学》中提出的两面国家理论可以为我国国家法学的理论建构提供宝贵的智识资源。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认知对象具有事实与规范的双重特征。两面国家理论在方法论上对应着因果科学与规范科学的二分,明显受到了新康德主... 耶里内克在《一般国家学》中提出的两面国家理论可以为我国国家法学的理论建构提供宝贵的智识资源。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认知对象具有事实与规范的双重特征。两面国家理论在方法论上对应着因果科学与规范科学的二分,明显受到了新康德主义的影响,是对国家法实证主义的扬弃。社会层面的国家以意志和统治为核心要素。国家自我约束理论则将方法论上二分所产生的社会层面的国家和规范层面的国家重新统合为一个国家概念。规范层面的国家是法主体,由国家领土、国民和国家权力三要素组成。两面国家理论的方法论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向事实开放的法学方法论。对我国公法学而言,两面国家理论的意义体现在坚持理论的开放与方法的纯粹、重视国家这一核心概念之于宪法教义学的重要性以及以国家为方法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奥尔格·耶里内克 两面国家理论 国家自我约束 国家法人说 国家三要素
原文传递
多重建构:新乡贤身份建构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7
作者 李传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3期65-76,共12页
“新乡贤”作为一个新的群体进入历史舞台,必然面临新的身份建构。借助身份理论,将新乡贤身份建构置于“国家—社会—自我”的分析框架中,并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经验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探究新乡贤身份建构背后的结构性表征。乡贤身份经历了... “新乡贤”作为一个新的群体进入历史舞台,必然面临新的身份建构。借助身份理论,将新乡贤身份建构置于“国家—社会—自我”的分析框架中,并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经验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探究新乡贤身份建构背后的结构性表征。乡贤身份经历了“建构—解构—再建构”的历程,也揭示了新乡贤身份“国家—社会—自我”的多元建构路径。新乡贤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和合法性重塑、社会层面的规范培育和价值引导、自我层面的认知修复和情感投注等方式进行身份建构,其身份结构、功能结构、权威结构随之发生了变迁,新乡贤群体对这一身份也呈现出接纳性认同、消极性认同、谋利性认同等认同方式。新乡贤身份建构本质上是国家整合乡村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在新乡贤身份合法性建构的同时,也加强其有效性建构,从而让新乡贤发挥出更大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身份建构 国家—社会—自我
下载PDF
Social Freedom and Deprivation
8
作者 Kiyokazu Nakatomi Meiji University Tokyo, Japan 《History Research》 2012年第6期377-383,共7页
What is the true sense of freedom? Man is free and lacks freedom.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example of Louis XIV. It seemed that he held the sovereignty as the king of the absolute monarchy and the greatest freedom. B... What is the true sense of freedom? Man is free and lacks freedom.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example of Louis XIV. It seemed that he held the sovereignty as the king of the absolute monarchy and the greatest freedom. But all his teeth were pulled out to protect him from illness and in his exercise as the king, he had many official obligations. Though he was king, he was free and lacked freedom. According to J. J. Rousseau (1762) who discussed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and oppression (deprivation), if man realizes freedom, it needs to express his duty and subordination to the state. Therefore man is free and lacks freedom. What is the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itizens? Instead of the oppression by the state, the citizen is controlled by the mass media. The best example is the drama observed about the prime ministers of Japan. There were many manipulations by the mass media. For our benefit we need to educate the persons who have good sense.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our freedom is not absolute. We are free and lack freedom, too. Often man searches freedom and comfort but often, on the contrary, he faces the lack of freedom. Electricity that is produced by a nuclear plant is useful, but the explosion of the nuclear plant creates a huge damage and tragedy, In a sense, deprivation is larger than freedom, because it could teach us self- awareness, moderation and let us know that we have enou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RIVATION FREEDOM J. J. Rousseau MEDIA moderation
下载PDF
“希望的魔力”: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自我建构--以1950年代的书信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乐天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2,121,共10页
以青年知识分子1950年代所收到的书信为基础资料,考察、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知识分子接受新政权、共产党的情况可以发现,解放初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拥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在希望的推动下接受新中... 以青年知识分子1950年代所收到的书信为基础资料,考察、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知识分子接受新政权、共产党的情况可以发现,解放初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拥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在希望的推动下接受新中国,同时实现自我的建构和转型。195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自我建构主要呈现在三个层面,即个体自我、关系自我与国家自我。从现代性视角反思其建构自我的努力可以看出,"希望"是主调,亦是一种魔力,其间充斥着一些荒谬与问题,比如非理性、盲从与依附,原教旨式的道德主义,地方性谬误等,提醒我们时刻警觉和防止它们在当下的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望 自我建构 个体自我 关系自我 国家自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