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是康有为等人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有关论著一直视之为封建复辟而加以批判。作者认为对这场运动未可简单否定:国教运动虽然与帝制运动相始终,但它是康有为等人自戊戌以来一贯主张的结果,并非专为迎合帝制;它... 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是康有为等人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有关论著一直视之为封建复辟而加以批判。作者认为对这场运动未可简单否定:国教运动虽然与帝制运动相始终,但它是康有为等人自戊戌以来一贯主张的结果,并非专为迎合帝制;它是康有为等人意识到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存在信仰真空并力图填补的一场运动,是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一次尝试;袁世凯复辟需要的是封建儒学,国教运动宣扬的是资本主义的儒学,两者具有质的区别。文章对运动的过程、特点、性质及其作用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教运动 康有为 传统文化改造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试析1913年“国教运动”中《大公报》的立场
2
作者 王溢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4期137-138,共2页
1913年孔教会的陈焕章等人发起了"定孔教为国教"的运动,虽然后世学者都认为此次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各大报纸本身对国教运动的态度则鲜有涉及,笔者对比当时的《大公报》、《申报》、《盛京时报》等报纸,发现《... 1913年孔教会的陈焕章等人发起了"定孔教为国教"的运动,虽然后世学者都认为此次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各大报纸本身对国教运动的态度则鲜有涉及,笔者对比当时的《大公报》、《申报》、《盛京时报》等报纸,发现《大公报》在这次国教运动中持明显的反对立场,而该报对天主教却持颇为赞赏的态度,报纸作为媒体应是客观报道事物的原委,而《大公报》的这种态度与其创办人本身的宗教信仰是有关系的,它的这种带有倾向性的立场是有违"一秉大公"的办报理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教运动 大公报 立场
下载PDF
陈焕章与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 被引量:13
3
作者 韩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9-221,共33页
陈焕章是民初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他与孔教会其他人士一道 ,致力于发掘传统儒学的“神学”及“现代性”内涵 ,并发起了规模巨大的国教运动。尽管这场运动与民初的帝制复辟运动纠缠在一起 ,但国教派并非都主张帝制 ,至少陈焕章等人与复辟... 陈焕章是民初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他与孔教会其他人士一道 ,致力于发掘传统儒学的“神学”及“现代性”内涵 ,并发起了规模巨大的国教运动。尽管这场运动与民初的帝制复辟运动纠缠在一起 ,但国教派并非都主张帝制 ,至少陈焕章等人与复辟派是有严格的政治界限的。国教运动思想家企图以“保教”为手段来“保国” ,体现了鲜明的文化民族主义 ,却与民初的民主主义产生了矛盾 ;另外 ,将本来属于“人文化”的中国传统儒学人为地塑造成“神文化” ,也有违“传统”。这都注定了国教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陈焕章学贯中西 ,本应在思想文化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却与国教运动结下不解之缘 ,国教运动失败 ,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也因此而被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焕章 国教运动 民国时期 文化民族主义 儒学思想
原文传递
国教运动与近代话语转向
4
作者 薛玉琴 刘正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0-203,208,共25页
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国家与社会话语从封建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化过程。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近代话语重塑最热烈的时期。国教运动作为新话语体系的塑造运动,在马相伯的言行中有典型反映,其中涉及复杂... 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国家与社会话语从封建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化过程。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近代话语重塑最热烈的时期。国教运动作为新话语体系的塑造运动,在马相伯的言行中有典型反映,其中涉及复杂的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古典学术与近代学术的关系纠葛。以国教运动为线索,揭示清末民初话语转型过程中文化、政治、思想等的勾连互动关系,可以显现出近代话语转型与建构过程中某些规律性与本质性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康有为 国教运动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论陈焕章对孔子“理财”思想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8
5
作者 韩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7-92,共6页
陈氏具有进士和“洋博士”双重学衔,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使他在重建传统儒学时选择了与时人不同的思路。他用近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对儒学进行现代诠释,强调了素被忽略的孔子学说中“理财”的内容,发明了“孔门理财学”,用时人的话来说... 陈氏具有进士和“洋博士”双重学衔,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使他在重建传统儒学时选择了与时人不同的思路。他用近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对儒学进行现代诠释,强调了素被忽略的孔子学说中“理财”的内容,发明了“孔门理财学”,用时人的话来说,“实于孔教中开一新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焕章 现代诠释 理财学 传统儒学 康有为 孔子学说 以义理财 知识分子 国教运动 中国传统
下载PDF
辛亥革命后国人道德信仰的重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华 《中华文化论坛》 2001年第4期13-18,共6页
辛亥革命后 ,由于传统道德信仰体系的崩溃 ,重建国人道德信仰体系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以佛教、基督教来解决国人道德信仰的努力因不符合中国国情很快失败。出于抵制基督教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卫护 ,以昌明孔教为宗教的国教运动亦应运而生 ... 辛亥革命后 ,由于传统道德信仰体系的崩溃 ,重建国人道德信仰体系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以佛教、基督教来解决国人道德信仰的努力因不符合中国国情很快失败。出于抵制基督教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卫护 ,以昌明孔教为宗教的国教运动亦应运而生 ,希图规复国人的道德信仰秩序。新文化运动则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并成为国人的信仰。但国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都没有解决国人道德信仰重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道德信仰 国教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马相伯对孔教神圣性的解构与对孔教国教化的批判
7
作者 李华伟 《基督宗教研究》 2022年第1期379-394,共16页
孔教的支持者于1913年、1916年掀起两次孔教入宪运动。面对孔教会发起的孔教入宪运动及袁世凯举办的祭天仪式,马相伯基于自己的信仰和西学知识指出,孔子非宗教家、孔教非宗教、孔教没有信徒、孔教缺乏超越性,对孔教的神圣性予以解构。... 孔教的支持者于1913年、1916年掀起两次孔教入宪运动。面对孔教会发起的孔教入宪运动及袁世凯举办的祭天仪式,马相伯基于自己的信仰和西学知识指出,孔子非宗教家、孔教非宗教、孔教没有信徒、孔教缺乏超越性,对孔教的神圣性予以解构。针对孔教入宪运动,马相伯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相伯针锋相对地指出,孔教不是历史上不成文的国教,孔教入宪和孔教国教化违反信教平等权,孔教国教化可能引发中国的宗教冲突、民族冲突乃至领土纠纷。马相伯也驳斥了孔教国教化可以挽救民国以来道德沦丧的观点,反驳了孔教与共和为一体的观点,论证了修身是私人领域之事、国家不应干预。马相伯对孔教国教化的批判汇入了当时的舆论斗争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教运动 康有为 宗教批判 超越性
原文传递
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被引量:12
8
作者 左玉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孔教会 尊孔 儒学 国教运动 康有为 袁世凯 张勋
原文传递
SPECIAL ISSUE: RELIGION AND SOCIET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eking University's role in China's Anti-Christian Movement in 1922-1927 被引量:1
9
作者 Chen Yiy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第1期184-197,共14页
The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of 1922-1927,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Peking University faculty and students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movement. Statements by some important Peking Universit... The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of 1922-1927,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Peking University faculty and students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movement. Statements by some important Peki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such as University President Cai Yuanpei (蔡元培) and Professors Chen Duxiu (陈独秀), Hu Shi (胡适), Zhou Zuoren (周作人), etc.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ose comments that stand out as against "majority opinion". Neither the Communists nor the Nationalists were key leaders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the movement. It was the clash of core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with those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Chinese desire to industrialize a country overwhelmed by the Western powers that were instrumental in the instigation of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Christian Movement Peking University Cai Yuanpei cultural toler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