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降女不降”:晚清女性—国族话语与战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3
1
作者 雷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1,共4页
"男降女不降"是晚清知识分子试图借助历史经验建构女性—国族话语的尝试。这种由隐性的"国民之母"和显在的"铁血英雌"所构成的话语脉络,显示出晚清女性—国族话语的冲突性本质。这一本质在此期战争题材... "男降女不降"是晚清知识分子试图借助历史经验建构女性—国族话语的尝试。这种由隐性的"国民之母"和显在的"铁血英雌"所构成的话语脉络,显示出晚清女性—国族话语的冲突性本质。这一本质在此期战争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上得以激显。她们身上传统女德对高拔扬厉的英杰女才的制服,体现了以"男降女不降"引导的女性—国族话语"去女性化"的本质:与民族国家密切关联的"铁血英雌"实际上仍然只是皇权(男权)的衍生物或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降女不降” 女性—国族话语 女性形象
下载PDF
意识形态·国族话语·价值传达:中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与《雪国列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若璇 《东南传播》 2020年第2期68-72,共5页
2013年由奉俊昊导演、改编自法国科幻漫画的《雪国列车》与2019年郭帆导演的、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流浪地球》分别成为近年来中韩两国较为热门的科幻类型电影,两者虽然具有商业类型片特色且或多或少借鉴、学习了好莱坞的叙事模式... 2013年由奉俊昊导演、改编自法国科幻漫画的《雪国列车》与2019年郭帆导演的、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流浪地球》分别成为近年来中韩两国较为热门的科幻类型电影,两者虽然具有商业类型片特色且或多或少借鉴、学习了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与视听风格,但这两部影片在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传播、国族话语体系以及世界观念的价值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国族话语 社会隐喻 世界观念 价值体系
下载PDF
民初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共意识与国族话语
3
作者 黄仲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5-60,共6页
民国初年,古都北京面临近代化转型,北京历史遗产保护过程承受了政治动荡和文化冲突的双重压力,同时也体现了近代化思想逐渐渗入城市的过程,尤其是文化公共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民族话语的流行,让北京历史遗产保护问题的种种争论变成文化... 民国初年,古都北京面临近代化转型,北京历史遗产保护过程承受了政治动荡和文化冲突的双重压力,同时也体现了近代化思想逐渐渗入城市的过程,尤其是文化公共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民族话语的流行,让北京历史遗产保护问题的种种争论变成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契机,加快了古都文化转型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历史遗产保护 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公共意识 国族话语
下载PDF
文化软实力与国族话语的再生产——论作为象征符号与作为生产方式的国族话语形态
4
作者 王冰冰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6-31,共6页
本文认为,国族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态,其具有话语再生产的潜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而随着中国作为大国的和平崛起,这种潜能越来越大,制约并生产着从宏大叙述到个人叙述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关于中国形象及其象征符号的想象方式... 本文认为,国族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态,其具有话语再生产的潜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而随着中国作为大国的和平崛起,这种潜能越来越大,制约并生产着从宏大叙述到个人叙述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关于中国形象及其象征符号的想象方式。国族话语既是一种象征符号,又是一种生产方式,两者互为前提和结果,中国越是发展,这一象征符号就越加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其所具有的生产潜能就越大,中国所具有的文化软实力就更加彰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国族话语 生产方式 象征符号 话语再生产
下载PDF
戏剧民族化:国族话语与民族传统的耦合
5
作者 周云龙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6-60,共5页
抗战期间的戏剧"民族化"讨论,意在探讨如何把都市和农村的戏剧传统编织进抗战建国的国族论述,并在民族主义的书写诉求中实现二者的完美整合。"都市"中的戏剧实践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无法担当凝聚民族共同体并发... 抗战期间的戏剧"民族化"讨论,意在探讨如何把都市和农村的戏剧传统编织进抗战建国的国族论述,并在民族主义的书写诉求中实现二者的完美整合。"都市"中的戏剧实践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无法担当凝聚民族共同体并发挥集体动员的职能,需要一个戏剧传统的再生产方案来为之鸣锣开道。现代知识分子从都市到农村的空间位移隐喻着两套戏剧知识系统和实践方案之间的冲突与互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民 国族话语 传统 都市 农村
下载PDF
近代中国蚕业国族话语的兴起和传播
6
作者 冯志阳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216,共14页
蚕业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蚕丝祖国”的观念至20世纪初才出现。它的起源与国族话语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和传播有关。蚕业国族话语在蚕丝国际贸易的语境中产生,并与近代中国的国族转型密切关联。20世纪初,中国蚕丝出口被日本赶超,蚕学... 蚕业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蚕丝祖国”的观念至20世纪初才出现。它的起源与国族话语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和传播有关。蚕业国族话语在蚕丝国际贸易的语境中产生,并与近代中国的国族转型密切关联。20世纪初,中国蚕丝出口被日本赶超,蚕学界人士在焦虑和不甘中,试图用“蚕丝祖国”观念激励国人奋起直追。他们将传统文献中零散的蚕业“记录”整合为具有整体意义的“中国蚕业史”,并结合蚕业考古,系统论证“蚕丝祖国”观念,使之得到学理支撑,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常识。“中国蚕业史”是近代中国蚕丝国际贸易、蚕业学术共同塑造的,成为当下蚕业学科体系进一步推进的基础和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贸易 蚕业国族话语 蚕业史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悲剧观的生成与国族话语重构——一个概念翻译史视角
7
作者 谷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悲剧”一词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译介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文学层面,其被新知识群体广泛应用于多维度的思想观念碰撞与争斗的场域。这一概念的发展流变亦成为一个涵盖不同知识领域的多重话语实践,不仅使中国文学参与到世界文学现代... “悲剧”一词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译介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文学层面,其被新知识群体广泛应用于多维度的思想观念碰撞与争斗的场域。这一概念的发展流变亦成为一个涵盖不同知识领域的多重话语实践,不仅使中国文学参与到世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也立体式呈现了现代中国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与寻求出路的尝试。将“悲剧”概念从被动西化转向自觉本土化这一通变历程置于概念翻译史的研究视野之下,可在概念翻译的历史性中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进而发掘“悲剧”这一外来概念如何经历诸种“误读”与“变异”才最终完全融入中国本土语境,成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塑与民族认同重建的重要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概念翻译史 现代性 国族话语 “误读”与“变异”
原文传递
“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
8
作者 樊昊 黄望莉 《当代电影》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6,共6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好莱坞电影展开批评时,梅朵属于比较活跃的影评人。他借助《文汇报》《大众电影》等舆论阵地,用“真实”观念作为艺术评判尺度;提出“好莱坞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影响?”等问题,给出“怎样抗拒好莱坞的影响?”的具体措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好莱坞电影展开批评时,梅朵属于比较活跃的影评人。他借助《文汇报》《大众电影》等舆论阵地,用“真实”观念作为艺术评判尺度;提出“好莱坞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影响?”等问题,给出“怎样抗拒好莱坞的影响?”的具体措施;建议“美片检查”,呼吁影评人“洗去美国的脑子”。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梅朵的批评将阶级话语与国族话语融合,阐明了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能。从他的电影批评中,可以管窥中国影评人对好莱坞电影的批评态度与批评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中美电影关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批评 “真实”尺度 国族话语 冷战思维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身份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犀禾 程功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03-108,146,共6页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蒙族题材电影,不难看出由意识形态主导的红色银幕表达逐渐演变为了多元化的关于自然、历史和性别的民族话语。这种变化将蒙族的历史纳入中华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蒙族独特文化表达成为了华语电影文化身份表达的一部...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蒙族题材电影,不难看出由意识形态主导的红色银幕表达逐渐演变为了多元化的关于自然、历史和性别的民族话语。这种变化将蒙族的历史纳入中华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蒙族独特文化表达成为了华语电影文化身份表达的一部分,蒙族的历史成就映射了当下的中国梦。新世纪以后,蒙族题材影片朝着全球化、类型化方面发展,文化身份表达的方式和题材日趋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话语 国族话语 文化身份
下载PDF
非叙事性话语的运用与作用——民国通俗小说《粉墨筝琶》新解
10
作者 韩颖琦 顾盼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45-150,共6页
以往对刘云若《粉墨筝琶》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说的历史社会学价值,而鲜有对其文学价值的发掘。以叙事学角度重新审视这部民国通俗小说后发现:《粉墨筝琶》中非叙事性话语的运用虽然所占比例有限,却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粉... 以往对刘云若《粉墨筝琶》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说的历史社会学价值,而鲜有对其文学价值的发掘。以叙事学角度重新审视这部民国通俗小说后发现:《粉墨筝琶》中非叙事性话语的运用虽然所占比例有限,却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粉墨筝琶》中非叙事性话语出现的背景、类型、叙述功能等方面,重新发现该小说的文学价值,纠正以往对刘云若通俗小说评价不高的观点,并试图进一步确认其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墨筝琶》 非叙事性话语 国族话语 承上启下
下载PDF
女子演说与早期女性解放——对1919年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讲演活动的考察
11
作者 童莹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64-71,共8页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活动,活跃于五四事件爆发后的1919年5月至12月,是作为学生运动以应援北京的重要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女子集体“发声”,为五四运动展开了性别这一重要向度。本文以该演讲活动为例,结合公共报章、校刊及回忆录,...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活动,活跃于五四事件爆发后的1919年5月至12月,是作为学生运动以应援北京的重要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女子集体“发声”,为五四运动展开了性别这一重要向度。本文以该演讲活动为例,结合公共报章、校刊及回忆录,对其讲演机制进行考察,着重探讨女子如何从学校走向街头(尤其是家庭)进行演说,开展多种姿态的启蒙与救亡动员,促进了早期女性解放,同时探讨国族话语对该演说活动中男女平等、家庭解放等问题的推动与遮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说 机制 女性解放 国族话语
下载PDF
性别、战争与国族的变奏及书写——以关露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高翔宇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关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左翼"女作家,于1939至1945年间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潜伏至汪伪特工总部"76号魔窟",担任《女声》杂志编辑。在此前后,关露书写的性别问题、战争叙事以及"疾病"隐喻,... 关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左翼"女作家,于1939至1945年间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潜伏至汪伪特工总部"76号魔窟",担任《女声》杂志编辑。在此前后,关露书写的性别问题、战争叙事以及"疾病"隐喻,不仅揭示了关露独特的生命记忆与体验,而且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性别、战争与国族之间内在纠葛的历史图景,由此亦可窥见现代中国女性解放与国族解放的同构及错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露 性别解放 战争叙事 国族话语
原文传递
论许鞍华电影中女性意识的独特表达
13
作者 马楠楠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年第2期90-97,共8页
作为一名关注女性命运和生存处境的女性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质疑了主流的性别常规,揭示了父权制、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以及国族、历史等宏大话语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在面对这些压迫时所表现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从... 作为一名关注女性命运和生存处境的女性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质疑了主流的性别常规,揭示了父权制、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以及国族、历史等宏大话语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在面对这些压迫时所表现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从而彰显出独特的女性意识。然而,作为一名在商业体制中艰难谋生的导演,许鞍华并无意于从根本上推翻或颠覆主流的性别秩序和性别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女性意识 国族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