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语文教材中的国民主体性教育及其启示
1
作者 杨帆 夏惠贤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9年第2期14-18,共5页
发达国家的母语课程往往通过渗透于教材之中的“国民主体性教育”来培养学生对本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以塑造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美国语文》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教材编写的方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语文... 发达国家的母语课程往往通过渗透于教材之中的“国民主体性教育”来培养学生对本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以塑造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美国语文》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教材编写的方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语文教师也应树立“国民主体性教育”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语文教材 国民主体性教育 启示
下载PDF
国民主体性的塑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的建立
2
作者 罗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8,220,共10页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是窥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前现代的中国一直在王朝周期律里循环,就是因为王朝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在王朝时代...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是窥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前现代的中国一直在王朝周期律里循环,就是因为王朝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在王朝时代以效忠于族群领袖而被动成为中央王朝的子民。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社会免于贫困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族人民免于政治依附,全体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国家建设目标的第一步是中央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引领和带动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平等地进行政治参与、社会参与和经济参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边疆各族人民进行文化、政治多重塑造,确立边疆各族人民的国民主体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构建,是在中央政府引领带动边疆各族人民变成平等的公民参与到建设现代人民主权国家进程中完成的,并在边疆治理过程中进一步构建和夯实,最终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超越族群和血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民主体性
下载PDF
教育人类学:美美与共的学问 被引量:2
3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共4页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美美与共的学问。它对弱势群体持有人文关怀,以语言和文化的中层相对主义呼应国家治理和市场运行的高层普遍主义,能够以形、气、神通观的立场,沟通国家治理和社群需要之间的利益诉求,达到"致中和"的效果。教...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美美与共的学问。它对弱势群体持有人文关怀,以语言和文化的中层相对主义呼应国家治理和市场运行的高层普遍主义,能够以形、气、神通观的立场,沟通国家治理和社群需要之间的利益诉求,达到"致中和"的效果。教育人类学要研究民族教育中"爱民族"和"爱国家"如何互补共存,如何协调一致。教育人类学通过民族教育的田野工作和理论升华,能够以不可替代的独特视角,为建设公平正义和人道美德的现代文明国家提供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人文关怀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国民主体性 多族共同体 美美与共
原文传递
The Expansion of Peasant Rationality: An Analysis of the Creators of the “China Miracle”——Challenging Existing Theories and Proposing New Analytical Approaches 被引量:3
4
作者 Xu Y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年第1期5-25,共21页
The peasants, the majority of China's population, have always been seen as a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force. Formed over centuries of daily r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peasant rationality had limited efficacy wi... The peasants, the majority of China's population, have always been seen as a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force. Formed over centuries of daily r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peasant rationality had limited efficacy within rural society and mainly functioned as a survival rationality. As rural society was transformed into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ciety, peasant rationality moved into the new society through inertia and expanded there. By combining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society, it produced a kind of "superimposed advantage" that released enormous power unprecedented in both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and modem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ciety. To comprehend the "China Miracle,"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hinese peasant. Similarly, to understand the peasants, we must first apprehend peasant rationality. To illustrate how the expansion of peasant rationality helped to create the "China Miracle," it is imperative to discard the formula of tradition vs. modernity and to stress the character, attitudes and views of ordinary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sant rationality China Miracle CREATO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