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 被引量:9
1
作者 任保平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45,共5页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点在于形成供需对接的循环体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痛点,疏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堵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难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点在于形成供需对接的循环体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痛点,疏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堵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难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内外兼顾的产业链新布局,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度,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推动流通体系的完善,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国民经济循环 产业链供给体系
下载PDF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难点及其突破 被引量:4
2
作者 田国强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4,共9页
中国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这面临着内外部诸多困难和挑战。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需从三方面同时着手: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中国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这面临着内外部诸多困难和挑战。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需从三方面同时着手: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产业链安全;二是加大需求侧改革和注重需求侧管理,平衡国民经济;三是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借力更高水平的国际大循环。解决问题需要长远视角、全局观点、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既要有具体应对措施,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从根源上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具体而言,必须在制度建设中贯通现代国家发展与治理三要素,即包容性经济制度,国家能力和政府执行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包容透明的社会治理,以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侧改革 国家治理 政府与市场关系
下载PDF
陕西省国民经济循环总矩阵模型的内容与特色
3
作者 詹云乔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9-31,共3页
《国民经济循环总矩阵模型》以下简称《模型》的研制,是国务院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领导小组办公室(现为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于1987年布置给陕西省统计局的一项任务。历时两年,已于1990年4月7日正式通过省级鉴定。一、... 《国民经济循环总矩阵模型》以下简称《模型》的研制,是国务院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领导小组办公室(现为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于1987年布置给陕西省统计局的一项任务。历时两年,已于1990年4月7日正式通过省级鉴定。一、《模型》的主要内容《模型》的组成部分有矩阵体系、帐户体系、平衡表体系,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三个体系反映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国民经济循环 矩阵模型
下载PDF
科技创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
作者 江剑平 周文超 刘长庚 《政治经济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5,共27页
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在外循环中的中低端锁定等是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国民经济循环是以单个资本循环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循环与以社... 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在外循环中的中低端锁定等是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国民经济循环是以单个资本循环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循环与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循环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能在微观层面保障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同时不断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能在宏观层面保障社会再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既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循环流转,又持续提高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一是推动产业链外循环中风险系数高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头雁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国民经济循环 新发展格局 资本循环 社会再生产
原文传递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与劳动力就业——基于流通标准一体化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海建 胡化广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70,共20页
流通标准一体化作为疏解流通环节堵点的关键举措,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基础支撑。物流是流通的核心,依托于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所构建的准自然实验环境,基于上市公司、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以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构建标准化... 流通标准一体化作为疏解流通环节堵点的关键举措,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基础支撑。物流是流通的核心,依托于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所构建的准自然实验环境,基于上市公司、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以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构建标准化流通体系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开展物流标准化建设使物流服务对象企业劳动雇佣量上升了10.5%,且该影响具有长期持续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物流标准化的就业效应在金融化程度较高企业、物流成本较大企业以及物流效率敏感性较强企业中更显著,同时政府对物流标准化的支持以及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能够增强物流标准化的就业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物流标准化通过实体经济效应和市场规模扩张效应提高了企业的劳动雇佣。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与异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采用相同的物流标准时,就业效应更显著。最后,物流标准化降低了物流服务企业的劳动雇佣,但促进了其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综合而言物流标准化提高了就业总量。研究为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也为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背景下稳定就业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劳动力就业 物流标准化 实体经济 市场扩张
原文传递
入世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外循环格局变迁及其应对策略——基于供需结构、全球价值链、国际网络关系的三维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敬 覃乔亦 刘洋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31,共16页
基于2000—2020年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供需结构、全球价值链、国际网络关系的三维视角,揭示入世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外循环的格局变迁。研究发现:(1)从供需结构视角看,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经济外循环占比相对较低... 基于2000—2020年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供需结构、全球价值链、国际网络关系的三维视角,揭示入世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外循环的格局变迁。研究发现:(1)从供需结构视角看,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经济外循环占比相对较低。(2)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进入下降通道,这一趋势一直没有得到逆转。入世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可能有所削弱。(3)从国际网络关系视角看,中国在全球供需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2020年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处于全球第三的位置,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4)中国面临的市场约束和“卡脖子”风险整体降低并呈现分散态势,但中国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进出口双向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投入产出 供需结构 全球价值链 国际网络关系
下载PDF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亟需更好发挥基层干部作用
7
作者 王立剑 《国家治理》 2020年第34期13-15,共3页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与应然之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有力保障,调动基层千部主观能动性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鍵。因此,要从思想...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与应然之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有力保障,调动基层千部主观能动性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鍵。因此,要从思想上、机制上、制度上全面发力,优化基层干部生态,树立基层干部战略意识、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影响力,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主观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政府引导 基层干部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国民经济循环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演进历程、学理依据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佳 张俊山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1年第3期79-92,共14页
国民经济循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引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以"演进历程—学理依据—当代价值"为研究逻辑,从实践、理论和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国民经济循... 国民经济循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引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以"演进历程—学理依据—当代价值"为研究逻辑,从实践、理论和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国民经济循环思想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在实践方面,党探索了不同时期的国民经济结构建立与完善、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技术升级等一系列问题。在理论方面,国民经济循环思想构成了对马克思产业结构思想、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理论拓展。中国共产党国民经济循环思想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对其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思想 演进历程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鲁保林 王朝科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3,共9页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张力、有弹性、开放包容、自主可控的循环体系:纵向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横向上,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分工有序、彼此支撑的技术经济联系...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张力、有弹性、开放包容、自主可控的循环体系:纵向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横向上,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分工有序、彼此支撑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空间联系,总体上使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成为一个纵向通畅、横向协调、纵横匹配的立体结构。当前,要围绕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生产力空间布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疏通国民经济各环节、各行业、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堵点淤点,使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从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新发展格局 政治经济
原文传递
以数字经济发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基于空间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尧 王宝珠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7,共10页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挥数字经济的动力源与润滑剂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循环强调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经济活动的时间继起性和经...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挥数字经济的动力源与润滑剂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循环强调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经济活动的时间继起性和经济空间的协同性,是经济活动周而复始的过程。工业经济循环的技术空间和社会空间无法分离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活动受到空间的限制,进而存在断链可能。以“数字空间+物理空间”虚实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断链风险:一是通过要素数字化和数据要素化,精准实现生产要素的比例协调和结构匹配;二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聚合与算法控制,保障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时间继起;三是以数字空间的无限性和融通性,促成均衡化、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生产结构,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国民经济循环 空间
原文传递
现代流通企业促成产销供应链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微观基础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昊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7,共11页
现代流通企业对于促进供需互动、产销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包含生产、流通两类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考察流通企业促成上下游主体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广泛联系与紧密合作,从而共同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微观... 现代流通企业对于促进供需互动、产销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包含生产、流通两类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考察流通企业促成上下游主体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广泛联系与紧密合作,从而共同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微观机制。总的来看,新的形势对生产、流通两类企业同时提出了供应链整合的要求,而共赢预期为彼此形成合作动机提供了基础;数字化的现代流通企业主导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整合的成本和门槛,并在优化产销衔接、促进供需匹配,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品牌形象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形成了积极的反馈效应。因此,当前应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企业的作用,抓住时机打通生产与消费间的堵点,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流通企业 数字化 供应链整合 国民经济循环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逻辑与战略取向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明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9,共8页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需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新发展动能...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需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新发展动能质效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的是,生产环节供需错配现象凸显、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流通环节现代化水平不足以及居民消费倾向总体偏低,已成为国民经济循环所面临的困境。为此,应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手,切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 国民经济循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球价值链 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视野下的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峰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4,共8页
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分析国民经济循环可能存在的障碍,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社会再生产由于长期的矛盾积累或突发事件等可能导致社会再生产的断裂。在全球化时代,各国... 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分析国民经济循环可能存在的障碍,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社会再生产由于长期的矛盾积累或突发事件等可能导致社会再生产的断裂。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大循环。中国为避免出现社会再生产断裂,就要打通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逐步形成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断裂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新发展格局
原文传递
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松龄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0,共8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维护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劳动贡献...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维护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有,提高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完善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能够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时间,通过创新科技提高商品使用价值,增强消费欲望,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制度安排 产权激励机制 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下载PDF
注入与漏出:典型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循环与增长——兼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猛 关雪凌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共11页
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显然没有像指导发达国家那样成功,中等收入国家普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典型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腾飞阶段依靠外部注入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由于未能培育出具备自生能力的... 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显然没有像指导发达国家那样成功,中等收入国家普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典型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腾飞阶段依靠外部注入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由于未能培育出具备自生能力的国民企业体系和成熟的本土资本市场,其经济体构造先天性存在缺陷,进而使其国民经济循环存在三种经济漏出,即国际漏出、政府漏出和寡头(分利集团)漏出,而无论是外部注入和还是内部注入的作用都被这三种经济漏出抵消了,并导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所提供的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失效。堵塞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循环漏洞的关键是培育健康的国民企业和建设维护本土资本市场,进而构造健全的经济体。从长远角度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协调发展,流体力学和国民经济循环的"注入—漏出"机制也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经济增长 中等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漏出 发展中国家 国民企业 本土资本市场
下载PDF
我国经济循环中的泡沫
16
作者 陈道富 《北方金融》 2014年第10期4-9,共6页
泡沫在本质上是基于"非真实"因素的自循环,是结构失衡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国近些年来出现过三个主要的自循环,一是镶嵌于国际大循环中的"双顺差—贸易部门的金融扩张—外汇储备"自循环、"土地财政—房地产—金... 泡沫在本质上是基于"非真实"因素的自循环,是结构失衡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国近些年来出现过三个主要的自循环,一是镶嵌于国际大循环中的"双顺差—贸易部门的金融扩张—外汇储备"自循环、"土地财政—房地产—金融体系"的自循环以及"生产—投资"自循环。这些自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方式,在国民经济的机制演变中,分别经历了"优胜劣汰"、"劣币驱逐良币"以及"庞氏骗局"阶段,产生"过度膨胀"和"挤出效应",类似于癌症,最终威胁到整个系统的存在。我国曾经历过国际大循环的泡沫破灭,引发了2008年经济的较大幅度调整,但我国产能过剩,以及土地、房地产以及金融体系的自循环尚未出现根本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泡沫 循环
下载PDF
流通视角下畅通国内大循环对策研究
17
作者 马伟伟 《全国流通经济》 2023年第11期17-20,共4页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流通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着引领作用。文章厘清国内大循环的障碍,国内大循环的障碍主要体现为内需结构失衡,生产与消费错配,区...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流通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着引领作用。文章厘清国内大循环的障碍,国内大循环的障碍主要体现为内需结构失衡,生产与消费错配,区域市场分割,城乡发展不平衡,现代流通业发展不充分。为破除流通障碍,本文从丰富产品供给,完善消费机制,建设开放统一大市场,推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发展现代流通业几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 障碍 国民经济循环
下载PDF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上海的责任和担当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伟 杨萍 《科学发展》 2022年第3期38-46,共9页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上海要顺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升级趋势,继续吸引更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等入驻。在此基础上,上海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路转换。上海过去的角色定位...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上海要顺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升级趋势,继续吸引更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等入驻。在此基础上,上海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路转换。上海过去的角色定位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地,在全球资源配置网络中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具有边缘性和外生性的特征。未来上海应着眼于“一带一路”框架下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大势,加快对本土跨国公司总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成长性企业的集聚和培育,构筑内生性的全球资源配置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全球资源配置网络 国民经济循环
下载PDF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于良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3期60-64,共5页
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创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其建立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基础之上,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强化... 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创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其建立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基础之上,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增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分配环节的公正性;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增强扩大内需战略功效;坚持自立主导型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和合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政治经济 国民经济循环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消费的战略意义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小广 梁雅楠 张晏玮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50,共14页
消费是市场经济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要从循环与增长动力变化看扩大消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稳增长、推动高质... 消费是市场经济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要从循环与增长动力变化看扩大消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扩大消费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循环整体,解决关键“堵点”——收入分配瓶颈。根本办法就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促进居民消费倾向回升,使巨大的消费潜力得到有效发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建议实施以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为主的一揽子扩大消费的方案,从税制结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功能、做实高端产业链、优化消费环境等入手,在战略上和政策上突出扩大消费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消费不足 居民消费倾向 分配端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