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CCP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总云量差异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旻燕 王伯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1-418,共8页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是国际上较权威和客观的云气候性研究计划,自1983年以来为研究全球云和辐射平衡、云水资源分布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在分析总云量卫星和地面两种观测方式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1984—2006年ISCCP D2产品和我国...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是国际上较权威和客观的云气候性研究计划,自1983年以来为研究全球云和辐射平衡、云水资源分布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在分析总云量卫星和地面两种观测方式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1984—2006年ISCCP D2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云资料数据集总云量空间及时间差异。尽管两套资料能一致揭示我国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和气候变化特征,但区域性差异仍比较明显。天基、地基数据可对比格点上,全国平均而言总云量卫星观测结果比地面观测偏高8.46%,华南地区差异最小、东北地区差异最大。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23年我国总云量呈减少趋势,ISCCP D2产品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为0.015%,小于地面观测的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0.063%);东北地区总云量缓慢增多,而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总云量减少。利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均以累积距平法检测出1984—2001年总云量减少、2002—2006年总云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差异性分析 气候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26
2
作者 刘洪利 朱文琴 +3 位作者 宜树华 李维亮 陈隆勋 白立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6-473,T005-T006,共10页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有优势。文中分析了中国云的气候特征,发现在华北地区和南海北部的总云量有减少的趋势;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异常减少的现象;而在天山、帕米尔高原、柴达木盆地、横断山脉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文中特别指出西北山区常年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的多云带,云层深厚、含水量大,有利于进行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气候特征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isccp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地气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星星 陈艳 +1 位作者 张武 鲁澎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9-466,480,共9页
利用ISCCPD2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宏观参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NCEP资料分析了不同云类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利用CERES SSF MODIS Edition 3A资料分析了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云量分布整体呈自东向西减少的态... 利用ISCCPD2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宏观参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NCEP资料分析了不同云类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利用CERES SSF MODIS Edition 3A资料分析了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云量分布整体呈自东向西减少的态势;总云量、低云云量、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的分布形势很相似;水高积云、水积云、卷云和冰高积云的云水路径及云光学厚度均较小,冰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及云光学厚度均较大;出现最多的是卷云,最少的是冰层云、冰层积云、冰积云和冰雨层云;青藏高原地区的水积云、水高积云、水高层云、卷云和卷层云的云量与降水一致.近20a,中高云量在青藏高原地区呈上升趋势,低云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该结果可能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地区云的短波辐射强迫主导着云的净辐射强迫效应,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参量 辐射强迫
下载PDF
热带地区云量日变化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奇 傅云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724,共8页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1984—2003年共20年云量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地区的云量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量峰值时间和变化幅度在全球的分布都较为均匀,而海陆差异明显。高云和低云在变化机制上相对独立,其云量日变化并非同步...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1984—2003年共20年云量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地区的云量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量峰值时间和变化幅度在全球的分布都较为均匀,而海陆差异明显。高云和低云在变化机制上相对独立,其云量日变化并非同步。全球云量日变化由4类基本形式组成,分别为洋面高云型、陆面高云型、洋面低云型和陆面低云型。高云日变化与地表辐射加热状况密切相关,其形式在洋面和陆面类似,均为早晨出现云量最小值而午后到达云量峰值。相比于洋面,陆面高云的峰值在夜间持续时间较长,可发展至更为稳定深厚的云系。低云多在局地5时附近出现云量峰值,18时左右达到云量极小值,其中陆面低云在12时出现第二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日变化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和ISCCP资料的中国及周边地区云量分布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帅辉 韩志刚 姚志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7-779,共13页
利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产品资料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云量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午间、凌晨年平均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并对两种探测手段得到的年平均总云量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 利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产品资料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云量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午间、凌晨年平均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并对两种探测手段得到的年平均总云量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SCCP与CloudSat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在午间和凌晨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相对多云与少云中心的位置吻合较好。但是,两种资料得到的总云量在量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整个研究区域而言,午间ISCCP较CloudSat平均总云量偏低8.9%,凌晨偏低15.1%。除了中国北方少云带和日本岛以北海域等区域ISCCP云量高于CloudSat云量外,其他区域ISCCP云量普遍低于CloudSat云量,且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以及印度半岛南端和热带部分岛屿等区域尤其显著。进一步对比表明,ISCCP与CloudSat云量差值总体上随CloudSat云量的增大而呈线性变化,在CloudSat少云区ISCCP略有偏高,而在多云区则显著偏低。此外,对云量昼夜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区ISCCP云量昼夜变化量显著大于CloudS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廓线雷达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中国地区云量和云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喜讯 张华 荆现文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最新的1983~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资料集,得到了中国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高云量与云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总云量和中云量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青藏高原地区高云量较大而低云量很... 利用最新的1983~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资料集,得到了中国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高云量与云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总云量和中云量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青藏高原地区高云量较大而低云量很小;总云量和中云量在东部呈增加趋势,西部呈减小趋势,低云量和高云量在大部分地区呈减小趋势。从不同季节来看,春季和秋季北方总云量增加,西部总云量减小;夏季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增加,冬季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减少。云的光学厚度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且在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同时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资料分析了2001~2013年间中国不同污染地区总云量与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的异同,结果表明:中国不同污染地区云量与云光学厚度呈现不同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光学厚度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下载PDF
南海及周边地区云量分布及低云量与南海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亚洲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8,共9页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云量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低云量与南海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海及周边地区总云量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特征。(2)低云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区,中云为华...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云量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低云量与南海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海及周边地区总云量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特征。(2)低云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区,中云为华南地区,而高云则主要位于靠近赤道区域。(3)低云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而中高云则主要与强对流相对应。低云主要分布于南海海表冷水中心南侧的暖水区内的温度梯度区,其高值区分布与海表温度梯度分布基本一致,海表温度梯度的大小与高值中心的低云量成正比。(4)低云量高值中心位置与水平海温梯度区两侧基本一致,高温暖水受西边界强迫上升在海表层辐合,有利于低云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下载PDF
国际新闻
8
《遥感信息》 CSCD 2009年第6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国际新闻 地球探测计划 全球气候变化 湿度监测 海洋表面 被动遥感 卫星 欧空局
下载PDF
利用REOF对全球云量趋势变化的分析
9
作者 辛悦 姜艳丰 王晨 《内蒙古气象》 2019年第2期12-16,共5页
文章利用ISCCP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的总云量数据,分析了总云量在全球的时空分布,并对四季云量分布进行对比;采用趋势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比较了1983—2009年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7a以来全球云量总体呈现减... 文章利用ISCCP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的总云量数据,分析了总云量在全球的时空分布,并对四季云量分布进行对比;采用趋势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比较了1983—2009年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7a以来全球云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尤其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明显,高纬度地区云量略有增加。云量低值中心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赤道辐合带有一云量高值中心。总体而言,南半球云量多于北半球,洋面云量多于陆面;春夏两季云量多于秋冬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全球量变化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下载PDF
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近40年变化趋势的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左洪超 鲍艳 +1 位作者 张存杰 胡隐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0-688,共9页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和环境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也表明只利用单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来解释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会产生偏颇,譬如将蒸发皿蒸发量的逐年减少归因于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的解释在中国东部比在中国西部较合理.分析1983~2001年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观测的资料得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总云量保持微小的减少趋势而总云水路径处于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表明云变得更不透明了,它的物理属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示着大气可降水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气系统变得更湿润.结合水循环过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用数值方法证明地气系统的水汽变化能引起陆地近地层大气相对湿度、地表接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潜在蒸发量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实验 国际卫星气候计划 变化趋势
下载PDF
Analyzing global trends of different cloud type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climate by using the ISCCP D2 dataset 被引量:17
11
作者 DINGShouguo SHIGuangyu ZHAOChu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D2 dataset is used to study the global dis- tribution of low, middle and high cloud amounts and their trends of 1983—2001. Evidences have shown that globa...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D2 dataset is used to study the global dis- tribution of low, middle and high cloud amounts and their trends of 1983—2001. Evidences have shown that global warming has accelerated over the past 20 a and the 1990s was the warmest decade in the instrumental records since 1861. Trends of various clouds amounts over this period are analyzed by employ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lobal mean total cloud amounts, in general, have tended to reduce over the past 20 a. But there are slightly increasing by about 2% before 1987 and decreasing by about 4% since then. Cloudiness trends of both low and high clouds decrease while increase for the middle cloud. And there exist remarkable discrepan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preliminary analyses suggest that it is likely that the cloud change occurring over the past 20 a is a positive feed- back to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D2数据集 全球气候变暖 国际卫星气候工程 线性衰退方法 大气环流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