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国际援华医疗队新探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傅宏
-
机构
贵州教育学院
-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3-145,共3页
-
文摘
1939—1945年,一批欧洲医务工作者(主要是参加西班牙内战“国际纵队”者)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贵阳图云关建立总队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共26人,他们曾在湖南等地抗战前线救治伤病员,有的人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际援华医疗队
新探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基希兄弟、克里格尔和罗别愁——中华民族的知己
- 2
-
-
作者
朱伟华
-
出处
《国际论坛》
1993年第1期31-34,共4页
-
文摘
捷克地区(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一小部分西里西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有居民900万,其中捷克人和定居在那里的其他斯拉夫人约占2/3,德意志人约占1/3。他们的子弟除少数人去维也纳大学求学外,捷克人大多进布拉格大学捷克分校上学,德意志人大多进布拉格大学德意志分校上学。在布拉格大学一分为二时(1882年),德意志分校是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四大学院齐全的大学。在那里,在主要来自奥地利境内的以德语为母语的学生中。
-
关键词
克里格尔
知己
国际援华医疗队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基希
兄弟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捷交往溯源
- 3
-
-
作者
朱伟华
希玛
-
出处
《国际论坛》
1989年第3期19-22,共4页
-
文摘
今年10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建交40周年。40年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又使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达到了新的水平。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地区的人民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本文着重介绍中、捷交往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以使读者了解到我们常说的"中捷友谊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套话。
-
关键词
北京
弗里德
利希
基希
欧洲
国际援华医疗队
波希米亚
捷克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园来 老风景,新公园
- 4
-
-
作者
谭慧
郭柔汐
李暾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贵阳文史》
2017年第4期32-39,共8页
-
文摘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这个城市在经历了最初的激动、惶恐、不安与兴奋之后,前行的节奏骤然加快了。生活依然有它自身的逻辑,但很多方面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原来那个贵阳有了彻底的不同。比如说,开始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比如说,大批苏式风格建筑开始出现;比如说,原来一户大宅门里住进了很多人家;比如说,私家园林在这个城市消失了,公园却多了起来。不过,这些新的公园本身就长期是贵阳历史上的风景名胜。
-
关键词
人工繁殖
国际援华医疗队
华南虎
图云关
白龙洞
金锁桥
贵阳市
-
分类号
K927.3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重走抗战路 寻访父辈抗战足迹
- 5
-
-
作者
顾汝龙
-
出处
《黄埔》
2015年第6期73-76,共4页
-
文摘
我的母亲吴之端,抗战老兵,1938年武汉战干团3期毕业(后被编入黄埔15期),被分配至妇女指导委员会下属荣军服务队工作,一直奋战在抗战第一线,做救死扶伤的战地服务工作。2015年4月16日至25日,我和妹妹沿着母亲当年奔赴滇缅抗战前线的足迹,进行了一次为期10天的"重走抗战路,寻访父辈抗战足迹"的寻踪之旅。
-
关键词
妇女指导委员会
我的母亲
热心人士
服务工作
陆军讲武堂
日至
侵华日军
国际援华医疗队
中心学校
中国远征军
-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西班牙医生”:和中国人民一起抗战2000个日夜
- 6
-
-
作者
潘光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时代邮刊》
2019年第21期24-25,共2页
-
文摘
1939年到1941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一批批由波兰、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苏联、英国等国志愿者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战。这群被称为"西班牙医生"的外国大夫,在中国大地上度过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与中国人民休戚与共、生死患难!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佛朗哥法西斯军人集团向共和政府发起攻击,来自世界各地的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组成了一支“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
-
关键词
支援抗战
共和政府
抗日战争
佛朗哥
国际援华医疗队
西班牙
匈牙利
志愿者
-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抗战中,活跃着一个“白求恩”群体
- 7
-
-
作者
侯露露
苏滨
任皓宇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党员文摘》
2020年第11期31-33,共3页
-
文摘
白乐夫、严斐德、纪瑞德、傅拉都、戎格曼、甘扬道、富华德……在贵州省贵阳城外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副碑上,镌刻着48位外国医生的中外文名字,诉说着抗日战场上一个"白求恩"群体的故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十位外国医生从世界各地奔赴中国,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他们见证、参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像白求恩一样,他们中的一些人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为之奋斗的土地上。
-
关键词
抗日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白求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国际援华医疗队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纪念碑
-
分类号
K815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