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政治文化中的非政府组织分析
1
作者 胡春艳 陈凌 张锐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60-61,共2页
国际政治文化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相关文化的。它是指经过社会学习、互动而共同拥有的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等共有知识或集体知识。非政府组织的兴盛是对专制霸权的回应,而不是正式机构的弱化,需要进一步... 国际政治文化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相关文化的。它是指经过社会学习、互动而共同拥有的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等共有知识或集体知识。非政府组织的兴盛是对专制霸权的回应,而不是正式机构的弱化,需要进一步展开建立在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对话与合作,使非政府组织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文化 非政府组织 认同
下载PDF
国际政治文化视角理论中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2
作者 谢桂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8-42,共5页
冷战后,从文化视角考察国际问题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占据了显要的地位,文化冲突论、建构主义是这种文化视角理论的典型代表。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文化与通常意义的文化概念不同,有着特定的内涵,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即国家之间在社会实践的互... 冷战后,从文化视角考察国际问题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占据了显要的地位,文化冲突论、建构主义是这种文化视角理论的典型代表。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文化与通常意义的文化概念不同,有着特定的内涵,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即国家之间在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形成的共有知识,即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等。作为共有知识的文化,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分析国际政治文化视角理论中文化的内涵及作用,对于尚在形成中的国际政治文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文化 文明冲突论 建构主义 文化 共有知识 作用
下载PDF
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创新之作——《国际政治文化学》读后
3
作者 俞良早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7-157,共1页
关键词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文化学》 书评 张骥 中国 国际关系
下载PDF
研究国际政治的新理论——评张骥等著《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
4
作者 何贻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1-191,共1页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骥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最终成果、由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骥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最终成果、由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政治并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理论体系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 张骥 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 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书评
下载PDF
试论二十世纪国际政治文化背景下走向世界的华文文学(提纲)
5
作者 周棉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1年第1期69-70,共2页
首先说明,这是一个尚待严密思考、认真推敲的提法。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共同探讨国际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文学。 所谓二十世纪国际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文学,是指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发展的用以汉语为... 首先说明,这是一个尚待严密思考、认真推敲的提法。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共同探讨国际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文学。 所谓二十世纪国际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文学,是指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发展的用以汉语为代表的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的华文文学作品。之所以强调国际政治文化背景,意在说明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华文文学在本世纪初发生质变而又发展的外在原因,之所以强调“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文化 华文文学 二十世纪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本世纪初 中华民族 汉语 大陆文学 台湾
下载PDF
文化的新诠释和国际政治的新视野——评《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6
作者 俞良早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国际政治 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张骥 三个代表 文化安全意识 民族文化 马克思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
下载PDF
三种无政府文化——《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读书笔记
7
作者 叶莱 《改革与开放》 2012年第02X期73-73,共1页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认...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无政府文化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及其走向
8
作者 纪克勤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1-3,共3页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文化和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文化冲突的未来走向将是人类共识领域逐渐扩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在减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是多元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文化和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文化冲突的未来走向将是人类共识领域逐渐扩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在减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是多元文化形态兼荣并茂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 文化冲突 发展趋势 文化交流 多元文化 原因 国际政治文化 民族国家内部文化
下载PDF
反思“葛兰西的悲剧”——文化领导权的文化国际政治维度
9
作者 孙士聪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俄国学者卡拉-穆尔扎所谓"葛兰西的悲剧"凸显思考文化领导权问题的新维度。文化冷战背景下苏联文化领导权丧失反面印证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出文化领导权在文化阶级政治之外的文化国际政治维度。信息技术与全球化语... 俄国学者卡拉-穆尔扎所谓"葛兰西的悲剧"凸显思考文化领导权问题的新维度。文化冷战背景下苏联文化领导权丧失反面印证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出文化领导权在文化阶级政治之外的文化国际政治维度。信息技术与全球化语境只能使文化领导权的对抗性质更为隐秘,而对抗本身却更为激烈,这使传统革命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更具现实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领导权 文化冷战 文化国际政治
原文传递
从文化视角开拓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评张骥教授等新著《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10
作者 畅征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张骥 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文化视角 研究领域 创新性 客观性 科学性
原文传递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被引量:59
11
作者 秦亚青 《欧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1,共8页
温特 1 999年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全面阐述了他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力图在主流的理性主义和非主流的反思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建构主义以整体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以理念主义为本体论基础 ,以科学实在论为认识论基... 温特 1 999年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全面阐述了他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力图在主流的理性主义和非主流的反思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建构主义以整体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以理念主义为本体论基础 ,以科学实在论为认识论基础 ,强调观念的重要意义 ,主张对国际关系的文化内涵展开讨论 ,对国际体系结构于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建构主义质疑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定 ,从社会互动角度提出了新的国际关系研究议程 ,创建了以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特 社会建构主义 理性主义 反思主义 国际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崛起的政治文化变迁与启示--基于逻辑机理、发展进程视角的分析与阐释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雷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7-155,160,共29页
作者运用政治文化变量对中国崛起的性质、内涵、演进动力、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诠释,重点探讨了中国崛起与政治文化及其变迁的互动关系,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宏观演进逻辑以及政治文化变迁内在的运作机理。通过对应的哲理思... 作者运用政治文化变量对中国崛起的性质、内涵、演进动力、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诠释,重点探讨了中国崛起与政治文化及其变迁的互动关系,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宏观演进逻辑以及政治文化变迁内在的运作机理。通过对应的哲理思考和历史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崛起与政治文化在宏观层面的互动为彼此的演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崛起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人们在应对内外挑战、摆脱困境时所做的一种努力。进化主义、变革主义、民族主义、特殊主义四种基本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内在核心线索。政治文化崛起是中国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要追求一种文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依据这一标准,当前的中国崛起很大程度还是一种不平衡的崛起。中国应积极培育政治文化建设的几项关键要素,对内要着力打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外要坚定不移地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推动国际文化秩序的多极化和民主化。除此之外,中国还要持之以恒地处理好文化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两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政治文化 文化精神独立 国际政治文化秩序
原文传递
论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树勇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年第6期3-11,共9页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国问题”是中国何以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其实质是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百年来中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显示,中国由世界秩序的主要受害者身份向基本受益者身份转化,中国崛起需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文...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国问题”是中国何以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其实质是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百年来中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显示,中国由世界秩序的主要受害者身份向基本受益者身份转化,中国崛起需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文化、世界潮流有力结合起来,东亚秩序与日本崛起是近代以来中国崛起的重要环境因素,中国崛起的方式逐渐由“革命与战争”为主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理论的最新发展表明,崛起与秩序是权力、制度与认同的三位一体,但处在不平衡发展之中。目前世界秩序的特点是“全球霸权,地区均势”,世界秩序的形成快于中国崛起,中国崛起与地区崛起具有同步性。面对世界秩序,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首先维持并发展中美关系,同时也要调动欧洲因素,并注意以地区崛起重塑世界秩序,适当考虑文化崛起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世界秩序 关系分析 对策 国际政治文化 和平与发展 “中国问题” 国际社会 不平衡发展 关系意义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想与秩序理念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胜荣 郭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3,共6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共同价值 国际政治文化
下载PDF
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舆论环境分析——基于X平台评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5
作者 柯小俊 文子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22-133,共12页
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厘清中国形象塑造活动所处的国际传播舆论环境,了解海外受众对中国感知的影响因素。借助“国际政治的三种文化”框架,本文对X平台(原推特)的评论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讨论了当前海外社交媒体上中国形象的影响因素... 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厘清中国形象塑造活动所处的国际传播舆论环境,了解海外受众对中国感知的影响因素。借助“国际政治的三种文化”框架,本文对X平台(原推特)的评论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讨论了当前海外社交媒体上中国形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以贸易规模、“一带一路”和基础设施项目为测量指标,以机制性的经济互动和相互依赖为基础的洛克文化,最能够影响海外用户看待中国的态度。研究认为,建构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环境主要是以“经济人”逻辑为基础的,这种环境反映了物质和经济基础对于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的承载作用。在未来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注意相关活动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际政治的三种文化 海外社交媒体 国际传播环境
下载PDF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Diplomacies of China, Russia and India as Eurasian BRICS Countries
16
作者 LI Xing WANG Wan 《History Research》 2014年第1期17-20,共4页
China, Russia and India, three Eurasian BRICS countries, are close neighbors, geographically located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Arct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questions why these three cou... China, Russia and India, three Eurasian BRICS countries, are close neighbors, geographically located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Arct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questions why these three countries have som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diplomacies and foreign policies, which differentiates them both from traditional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ypical developing countries. Before the assessment of this question, analysis of cul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and diplomacies of these three BRICS countries is necessary and appropriate. Culture plays a special and crucial rol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unique cultures of Eurasian BRICS countries, China, Russia and India, have special influences on their diplomacies, which has created a new landscape in current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DIPLOMACY BRICS China RUSSIA INDIA
下载PDF
全方位揭示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环境与战略的力作——读张骥教授等著《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俞良早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8-208,共1页
张骥教授在近几年内相继推出《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等著作,2009年12月又领衔撰写和出版学术力作《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作为作者在以前几本著作的学术基础之上的登高之作,该著展现出作者在该学科... 张骥教授在近几年内相继推出《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等著作,2009年12月又领衔撰写和出版学术力作《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作为作者在以前几本著作的学术基础之上的登高之作,该著展现出作者在该学科领域的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力和难得的学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战略 文化安全 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中国 教授 张骥 力作 环境
原文传递
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评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叶自成 陈昌煦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70,共17页
由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通行的概念。软实力所提出的发挥文化资源吸引力来达到国家目标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软实力概念在利诱与吸引如何区分,硬软实力资源如何区分,物质性的流行文化... 由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通行的概念。软实力所提出的发挥文化资源吸引力来达到国家目标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软实力概念在利诱与吸引如何区分,硬软实力资源如何区分,物质性的流行文化如何产生软实力以及软实力是否存在道德性、规范性等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局限。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的"柔实力"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国际政治文化 核心价值 柔实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