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易》学与谶纬图书之学 被引量:2
1
作者 葛志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6-231,共6页
在谶纬中,河图洛书是圣人受命的天赐符应,其性质相当于以图书之象抽绎《易》象,亦即《易》象之用被转换为天启图书的形式表现之。因此,图书虽可在社会文化中追溯到它的原本属性功能,但在谶纬中它已成为天命的一种特殊具象表现形式。这样... 在谶纬中,河图洛书是圣人受命的天赐符应,其性质相当于以图书之象抽绎《易》象,亦即《易》象之用被转换为天启图书的形式表现之。因此,图书虽可在社会文化中追溯到它的原本属性功能,但在谶纬中它已成为天命的一种特殊具象表现形式。这样,如若从学术思想的归属层面评说之,河洛谶纬实为汉《易》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易》 谶纬 河图洛书 图书之学
下载PDF
李觏视域下的图书之学
2
作者 崔伟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3,共8页
宋代之后,图书之学成为象数易学中的一支显学。探索《易》卦的起源与《洪范九畴》的由来,是其兴起的基本原因。就现存文献而言,黑白点的易图首见于刘牧的著作。李觏则是在反思刘牧易图说的基础上推出其视域下的图书之学的。李氏的图书... 宋代之后,图书之学成为象数易学中的一支显学。探索《易》卦的起源与《洪范九畴》的由来,是其兴起的基本原因。就现存文献而言,黑白点的易图首见于刘牧的著作。李觏则是在反思刘牧易图说的基础上推出其视域下的图书之学的。李氏的图书之学指出:河图、洛书是真实存在的;伏羲不仅取河图八方之位和洛书五行之象,还参照了宇宙万物之情状,从而画出了八卦;河图演示的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方位,洛书昭示的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会合,而会合之后有象有形,象、形不可分割。他的这一图书之学识见,对后世图书之学起到了重要的引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图 洛书 八卦 图书之学
下载PDF
论清初学者关于“河图洛书”问题的争论——以胡煦、胡渭为中心
3
作者 马鹏翔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清初易学界围绕“图书之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反图书派从文献考证和辨伪的角度,对宋易中的河洛之学进行了全面的清算,系统地揭示了河洛之学同道教易学的联系,指出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并非《周易》经传的原貌,而是出自宋人的作... 清初易学界围绕“图书之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反图书派从文献考证和辨伪的角度,对宋易中的河洛之学进行了全面的清算,系统地揭示了河洛之学同道教易学的联系,指出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并非《周易》经传的原貌,而是出自宋人的作伪与附会,反图书派的集大成者是清初易学家胡渭。图书派则秉承了宋易的立场,认为“河图洛书”是圣人作易的来源,并以此建构自己的形上学,其代表人物是清初易学家胡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之学 河图 洛书 胡渭 胡煦
下载PDF
钱澄之易学思想散论 被引量:2
4
作者 蒋国保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76,共11页
本文基于对《田间易学》之"象数"学思想与"义理"学思想的全面、细致地梳理与分析,以说明钱澄之易学是集四大特征——"象数"与"义理"兼顾、以科学解《易》、以老庄解《易》、以"史"... 本文基于对《田间易学》之"象数"学思想与"义理"学思想的全面、细致地梳理与分析,以说明钱澄之易学是集四大特征——"象数"与"义理"兼顾、以科学解《易》、以老庄解《易》、以"史"解《易》——于一身的"集大成"易学。与方以智父子的易学相比,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以"史"解《易》、以"史"证《易》;而与杨万里等以"史"证《易》相比,其地位在于承前启后,为后来的易学史证派人物之解《易》提供了以"史"解《易》的解释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数 义理 以史解《易》 图书之学
下载PDF
论宋代“图书”符号学的形成、内涵及哲学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忠军 《社会科学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7,共8页
图书之学始于陈抟,至刘牧、邵雍、周敦颐处而始具规模。经朱熹等人的倡导、阐发,图书之学成为宋以后易学的重要标识。图书符号整合了《周易》文本符号与汉代象数符号,是有数字、图象、语言的复合符号系统,是符号学中的“像似符”。图书... 图书之学始于陈抟,至刘牧、邵雍、周敦颐处而始具规模。经朱熹等人的倡导、阐发,图书之学成为宋以后易学的重要标识。图书符号整合了《周易》文本符号与汉代象数符号,是有数字、图象、语言的复合符号系统,是符号学中的“像似符”。图书符号不仅可以交流和互诠,具有解释的功能,而且表达和感知世界,具有认知功能。图书符号是抽象的、整齐的、互补的、动态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图书符号之间的互诠,是由主体人符号完成的,其实质是人借助图书符号与相似的客观世界的交流与解释。以图书符号为媒介认知、解释世界的形成与变化,是宋人思考哲学问题的一种方式。虽然图书学的观点、论据和符号的推演、论证存有不合理因素,其解释未必符合《周易》文本的意义,但它是经学解释方法的创新。从符号学角度理解图书之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突显中国易学和中华文化的内涵,有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世界符号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之学 符号 像似符 解释 认知
原文传递
李觏易学的图书之辨及天人内涵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彦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37,共8页
前人多认为李觏接续了王弼易学凸显人事的一面,重视事功,很少涉及形上问题。事实上,李觏通过对刘牧图书之学的批判与重构,阐述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只是与刘牧借阐释河图、洛书着力凸显宇宙衍生变化背后数的规律性不同,李觏更为看重... 前人多认为李觏接续了王弼易学凸显人事的一面,重视事功,很少涉及形上问题。事实上,李觏通过对刘牧图书之学的批判与重构,阐述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只是与刘牧借阐释河图、洛书着力凸显宇宙衍生变化背后数的规律性不同,李觏更为看重阴阳二气的交感、消息内涵。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对"元亨利贞"四德做出全新诠释开显其"气形性命"之旨,贯通天道性命,折射出当时儒家思想重建过程中的多元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图书之学 气形性命
原文传递
清代易学演变及其哲学思考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忠军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0,共10页
清代是易学研究转型期。从易学的演进看,经历清初宋易衰落与易学辨伪之学兴、清中期(乾嘉)汉易复兴与重建期、清后期(道光以后)汉易衰微与易学转型三个时期。为了实现恢复和重建汉易的目标,清代易学主要围绕宋代图书之学、汉代象数之学... 清代是易学研究转型期。从易学的演进看,经历清初宋易衰落与易学辨伪之学兴、清中期(乾嘉)汉易复兴与重建期、清后期(道光以后)汉易衰微与易学转型三个时期。为了实现恢复和重建汉易的目标,清代易学主要围绕宋代图书之学、汉代象数之学、文字训诂方法、象数与义理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清代朴学易的贡献在于:运用汉代的训诂与考证方法,通过整理和解读汉代的易学文献,检讨宋代以来流行的图书之学,建立了一整套《周易》和经学的解释学范式,再现和重建了失传已久的汉代易学,重塑了严谨笃实的学风。然而,乾嘉易学总体上存在义理缺失、尚古泥古之弊。从易学解释学看,乾嘉学者所提倡的易学方法和以这种方法所作出的解释,类似于西方"独断型诠释学"。而就其讨论问题而言,宋代图书之学虽然未必符合易学文本意义,但是它是宋代易学家在新语境下以清新直观、内涵数理的图式复活汉代象数易学的一种方式,也是立足于象数探索易学源头和解释文本意义所做的新的尝试,因而,图书之学的价值在融合汉以来象数之学基础上,创建一种新的象数解易方法和一种内涵数理的宇宙图式。不可简单地用"是"与"非"评价之,更不可彻底诋毁之。乾嘉学派的研究对象,是包括易学在内的汉学,在经学研究中,汉学本身与宋学一样,也应是一种合理的偏见,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易 乾嘉易 图书之学 象数之学 解释
原文传递
试论崔铣对朱熹易学的批评
8
作者 吕相国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崔铣易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承继了程朱易学的义理易学特点,注重对周易义理思想的发挥,而贬低排斥其中的象数思想,认为汉象数易与宋图书易都不是易学之正宗,正宗的易学传统乃是经王弼提倡,至程氏《易传》而完备的义理易学传统。崔铣对于... 崔铣易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承继了程朱易学的义理易学特点,注重对周易义理思想的发挥,而贬低排斥其中的象数思想,认为汉象数易与宋图书易都不是易学之正宗,正宗的易学传统乃是经王弼提倡,至程氏《易传》而完备的义理易学传统。崔铣对于程朱易学思想,并未采取完全信守不变的态度,而是有批评地吸收和承继,如对于朱子易学义理、象数并重的学术风格便进行了有选择的舍取,对朱子的'三圣说'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批评,对程朱易学乃至程朱理学传统中的'理气二分'思想进行了批评和修正,而正是这一修正构成了其对程朱易学的一个主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铣 三圣说 理气关系 图书之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