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政治:环境议题再现的公共修辞视角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涛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6,共4页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员途径。环境主义者借助图像事件这一批判性修辞策略构造了人们诠释、想象并重构生态秩序的基本途径,以此唤起通往绿色公共领域的公民行动,并最终完成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隐性书写和公共传播,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造的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修辞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政治 环境议题 公共修辞 图像事件 绿色公共领域
下载PDF
新中国女性的国家认同构建(1949-1984)——基于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海洲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82,共13页
廓清新中国女性构建国家认同的历史和特征,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兼具建设和保卫国家之责的女民兵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女性群体之一,其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实践极具代表性,女民兵宣传画则是观察和解释这种... 廓清新中国女性构建国家认同的历史和特征,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兼具建设和保卫国家之责的女民兵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女性群体之一,其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实践极具代表性,女民兵宣传画则是观察和解释这种实践的重要文本。基于165幅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本文发现:在建国三十五年间频繁而高效的政治运动中,女民兵组织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多元的身份,形塑出雄化的身体,帮助她们理解国际环境。这三者分别侧重于构建她们对国家的空间形态(疆域特征、民族结构、领土和主权)、时间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形态(国家的主体能动性)的认同。在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构建中,合理使用各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应该继续得到充分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构建 新中国女性 女民兵 宣传画 图像政治
下载PDF
背道而驰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中国女民兵宣传画(1958~1978)的图像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海洲 《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11-233,共23页
基于对毛泽东时代160幅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本文探讨了在当时性别意识的构建中,性别平等话语为何和如何被妇女解放话语所替代、引导和控制。第一,群体女民兵宣传画展现她们结成的新姐妹群体并不是为了追求两性之间的权利... 基于对毛泽东时代160幅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本文探讨了在当时性别意识的构建中,性别平等话语为何和如何被妇女解放话语所替代、引导和控制。第一,群体女民兵宣传画展现她们结成的新姐妹群体并不是为了追求两性之间的权利平等,而是以积极向革命献身的方式争取解放。第二,个体女民兵宣传画中的男性化身体和中性化穿着体现了女民兵的身体力量和能力,显示的是对国家意志的遵从而非致力于性别平等。第三,男女混合民兵宣传画突显的是劳动关系和阶级关系而非性别关系,隐于其中的性别不平等并不意味着性别权利的失衡,而是体现被一种新性别权力等级制所掌控的妇女解放话语的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解放 性别平等 中国女民兵宣传画 图像政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内在依据与构建策略
4
作者 汪大本 王友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6,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图像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视觉文化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抉择。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可以通过增强叙事主体权威性、提升话语内容启发性和推动构图方式创新性等策略构建,提升思想政治教...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图像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视觉文化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抉择。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可以通过增强叙事主体权威性、提升话语内容启发性和推动构图方式创新性等策略构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 内在依据 图像构建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含义、问题与突破 被引量:1
5
作者 梁煌君 李亮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0,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能反应,以及借助于图像技术的发展,用图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频率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图像转向的趋势。在转向的过程中存在着图像的虚拟性冲...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能反应,以及借助于图像技术的发展,用图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频率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图像转向的趋势。在转向的过程中存在着图像的虚拟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图像的具象性不能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抽象意义、图像泛滥化可能带来意识形态危机等问题。对此,必须注重提升图像素养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的效果,以语言的抽象性来弥补图像具象性的不足,以平衡的语图关系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的范围,以图像转向的实践策略构建推动图像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 语言 图像 语图关系
下载PDF
自拍、朋友圈与表情包——网络图像的政治 被引量:12
6
作者 唐宏峰 尹倩文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1期46-56,共11页
本文以自拍、朋友圈和表情包为中心讨论当代图像文化。朋友圈图像反映了当代人生活的全面图像化,图际关系取代了人际关系,朋友圈图像构成了当代最大的档案艺术。而自拍人像又是朋友圈的首要,手机摄影条件和当代审美观念带来高度僵化的... 本文以自拍、朋友圈和表情包为中心讨论当代图像文化。朋友圈图像反映了当代人生活的全面图像化,图际关系取代了人际关系,朋友圈图像构成了当代最大的档案艺术。而自拍人像又是朋友圈的首要,手机摄影条件和当代审美观念带来高度僵化的自拍图式,人们越来越经常地具有一种特殊身份——"被拍摄的人",要提前使自己变成影像。而这一切是摄影视觉性发展的结果,摄影切割、固定、放大、重组其对象,使得"表情"被无限突出。表情包图像的根本特征在于"套层"与"脱域"的双重机制,基于photoshop技术,表情包图像组合了不同层次、相互之间矛盾与拆解的图像元素,其意义中空,却由此最好地发挥了设定的政治功能。而所有这些网络图像最终幻化为一种"物化景观",成为当代图像政治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拍 朋友圈 表情包 图像政治 摄影视觉
下载PDF
“革命历史画”的内外:论新中国革命历史画的创作生产与图像政治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小凤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6-53,共8页
本文考察新中国革命历史画的创作生产、接受和历史评价的一系列特点,从革命历史画的"生活"源泉、王式廓两次绘制《井冈山会师》、革命悲剧题材的创作及其接受问题,以及作为解决之道的化"悲惨"为"悲壮"等... 本文考察新中国革命历史画的创作生产、接受和历史评价的一系列特点,从革命历史画的"生活"源泉、王式廓两次绘制《井冈山会师》、革命悲剧题材的创作及其接受问题,以及作为解决之道的化"悲惨"为"悲壮"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于从"革命历史画"到"主题性美术"所关涉的核心审美命题、创作生产与图像政治的关联等做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画 新中国 创作生产 图像政治
原文传递
政治符号、宣传与隐晦的政治表达:中国邮票图像中的政治蕴涵演进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韧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90-106,共17页
邮票作为一种将信息内容、渠道与受众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图像传播媒介和政府主导发行的有价经济凭证,从诞生伊始就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意义,邮票图像的政治传播功能也远远早于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在140年的中国邮票发行史中,邮票... 邮票作为一种将信息内容、渠道与受众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图像传播媒介和政府主导发行的有价经济凭证,从诞生伊始就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意义,邮票图像的政治传播功能也远远早于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在140年的中国邮票发行史中,邮票的图像政治传播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丰富的演进历程。晚清由于封建王权的诸多禁锢,邮票的政治传播功能仅仅局限为政权的符号象征;中华民国创立之后,政府在延续邮票图像政治符号功能的同时,宣传功能也开始萌芽、发展,之后由于多个割据政权的并存,这些政权充分利用邮票这一媒介进一步强化了其图像宣传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基本的工作方法"思想指导下,邮票图像的宣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传播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领域方针、政策、路线的有力媒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家政策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邮票的文化、艺术功能开始全面发展和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邮票的政治传播功能减弱或消弭,而是演绎为一种具有更加成熟政治语义的图像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邮票 政治图像 政治符号 宣传功能 政治语义
下载PDF
下沉与应对:村落政治运作的真实图像?——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海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11,共5页
杜赞奇的“权力的文化网络”研究为透视国家权力何以下沉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解释平台,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资源成为国家政权建设时期权力下沉的重要通道,但对国家政权为何要借用乡村文化网络资源的说明则显单薄,村落在应对国家权力扩张... 杜赞奇的“权力的文化网络”研究为透视国家权力何以下沉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解释平台,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资源成为国家政权建设时期权力下沉的重要通道,但对国家政权为何要借用乡村文化网络资源的说明则显单薄,村落在应对国家权力扩张中的状态与举措又缺乏足够交代,从而使其研究难以呈现村落政治运作的真实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权力 下沉 应对 权力的文化网络 村落政治图像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图像认知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勇 卢斌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18期130-130,共1页
图像资料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被大量使用,大学生认知方式亦"图像转向"。图像认知具有形象直观、激发情感的优势,同时存在表达困境、失真歧义的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须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图像认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认知
下载PDF
地缘政治图像学视域中的中国现代性转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168,共7页
近年来,伴随地缘政治学与图像政治学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地缘政治图像学研究已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地理空间图景对于塑造现代国家观念具有特殊的文化空间生产意义。传统空间图景的裂变与现代空间图景的重构,使古老的中国最终... 近年来,伴随地缘政治学与图像政治学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地缘政治图像学研究已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地理空间图景对于塑造现代国家观念具有特殊的文化空间生产意义。传统空间图景的裂变与现代空间图景的重构,使古老的中国最终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确立自身在整个世界图景中的位置,并在维护和捍卫本土国家观念的同时,重新定位中国的地理空间形象。因而,从地缘政治图像学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空间图景进行历史性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转型的艰难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图像 中国现代性 空间政治 讽喻地图
下载PDF
图像的政治——以两本钱维城《平定准噶尔图》为中心
12
作者 姜永帅 王慧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清代乾隆朝通过勒碑、制图等一系列视觉文化工程,形塑平定准噶尔战事。现存钱维城名下两本《平定准噶尔图》,便是对这次战事的图像塑造。根据既往研究,不免将两者视为“稿本”与“正图”的关系。本文结合两卷尾跋及相关历史文献,考订两... 清代乾隆朝通过勒碑、制图等一系列视觉文化工程,形塑平定准噶尔战事。现存钱维城名下两本《平定准噶尔图》,便是对这次战事的图像塑造。根据既往研究,不免将两者视为“稿本”与“正图”的关系。本文结合两卷尾跋及相关历史文献,考订两本《平定准噶尔图》绘制的具体时间与情境,认为两图皆为钱维城与其弟子合作的“正图”,是对乾隆朝平定准噶尔战事两个重要阶段的图像呈现。钱维城运用江南文人画的方式形塑西北战争场景,暗合了乾隆帝强调的“有征无战、以德服人”的边疆治理政策与“大一统”的历史观,是乾隆朝“文德”视觉形象建构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维城 平定准噶尔图 历史题材绘画 图像政治
原文传递
符号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意指实践与隐喻机制 被引量:47
13
作者 刘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103,共12页
符号抗争是我们理解表演式抗争的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表演的目的是有意制造"图像事件",从而借助视觉化的意指实践实现社会动员的意义功能。意指实践强调视觉文本本身的形式构成分析以及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模式和指涉结构... 符号抗争是我们理解表演式抗争的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表演的目的是有意制造"图像事件",从而借助视觉化的意指实践实现社会动员的意义功能。意指实践强调视觉文本本身的形式构成分析以及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模式和指涉结构分析。在符号表征维度上,表演式抗争的意指过程体现为对图像聚合轴上某些关键性的组分元素进行戏剧性的、游戏化的、偷袭式的篡改,从而在视觉景观上制造了一个个扩张性、不稳定的、破坏性的"刺点"。视觉"刺点"构成了图像语义分析的符号起点,其功能就是对画外视像的符号"标记"与意义"召唤",从而在符号聚合实践上搭建了一个抗争性话语形成的伴随文本语境。聚合实践对应的思维基础是文化概念上的隐喻思维,即通过对经验系统中某种普遍共享的符号意象的激活与再造来重构底层话语的想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政治 符号抗争 表演式抗争 意指实践 符号意象
下载PDF
图像如何“想象”政治——1930年代的读图转向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徐 《求索》 CSSCI 2014年第5期16-21,共6页
1930年代中国的读图转向,由于"新中国"母题的介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反视觉传统的图像启蒙实践。图像的"政治想象",通过"记忆"和"远景"两种形态得以完成,有力参与了"新中国"形象建构... 1930年代中国的读图转向,由于"新中国"母题的介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反视觉传统的图像启蒙实践。图像的"政治想象",通过"记忆"和"远景"两种形态得以完成,有力参与了"新中国"形象建构。这一中国经验启示我们应为图像正名,并可构建图像政治学,使图像参与人民生活建构,参与人的思想建构,解决当下"图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政治 想象 记忆 远景 中国经验
原文传递
抵抗与艺术: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修辞机制探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涛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15,共7页
公共修辞是一个与个体修辞相对应的概念,核心强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诉求的话语构造理念。通过对2010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公共修辞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修辞和意义修辞两个话语维度上积极延伸,体现的是一种间接的... 公共修辞是一个与个体修辞相对应的概念,核心强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诉求的话语构造理念。通过对2010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公共修辞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修辞和意义修辞两个话语维度上积极延伸,体现的是一种间接的、迂回的、赌博式的、偷袭式的政治抵抗艺术。而在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的呈现与建构更多地依赖于图像化的表征方式,公共修辞的"图像转向"成为一个亟待进一步探讨的媒介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公共修辞 流行语 形式修辞 意义修辞 图像政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功能和实现方式 被引量:25
16
作者 周琪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32,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具有视觉修辞和引导主体行为生成的功能,其生发于主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界限基础上,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图本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运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功能实现的重要维...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具有视觉修辞和引导主体行为生成的功能,其生发于主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界限基础上,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图本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运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功能实现的重要维度,能够满足新时代主体发展的新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与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 功能 实现
原文传递
图像的政治前提与显现空间——基于身体表演的视角
17
作者 林仲轩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48,共10页
20世纪以降的视觉时代,图像研究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更深度介入政治领域,充分打开图像政治的可能。但是,既有图像政治研究往往忽略图像与政治这一二元辩证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身体因素。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身体视角... 20世纪以降的视觉时代,图像研究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更深度介入政治领域,充分打开图像政治的可能。但是,既有图像政治研究往往忽略图像与政治这一二元辩证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身体因素。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身体视角下的图像政治,特别是借鉴既有的表演视角,将网络名人身体视作具体的政治表演场域,详细考察网络名人如何通过身体展示、身体抗争和身体戏仿三个具体路径创造身体表演场域,塑造身体图像政治,并最终打开图像政治显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转向 图像政治 身体 表演 显现的空间
原文传递
郭嵩焘伦敦画像事件考:图像的政治与文化相遇中的他者套式
18
作者 王宏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58,共20页
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请英国画师古得曼(Walter Goodman)为自己画像,这本是一件普通之事,但国内的《申报》发表了关于画像的相关报道,提及画像过程的一些细节,郭嵩焘以为此报道"意取讪侮",十分不悦,他感到背后有人故意对其... 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请英国画师古得曼(Walter Goodman)为自己画像,这本是一件普通之事,但国内的《申报》发表了关于画像的相关报道,提及画像过程的一些细节,郭嵩焘以为此报道"意取讪侮",十分不悦,他感到背后有人故意对其进行毁谤。其后有关"夫人外交"的争议,亦是此一事件的延续。郭嵩焘在驻英时期,正值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之际,革新与保守各派,多有交锋。担任郭嵩焘副手的刘锡鸿,与郭的思想立场迥异,是其身边主要的政治敌手。郭嵩焘以为《申报》的报道即是刘锡鸿等人的故意构陷。国内的反对势力趁此机会参劾郭嵩焘,终于造成了他被清廷召回的结果。郭嵩焘与古得曼关于画像的"分歧",体现的是中西文化间关于图像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冲突",折射出异文化观察中的"他者套式"(stereotype),而普通画像事件变成了一场政治角力,正可反映出图像的政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政治 他者套式 郭嵩焘 刘锡鸿 张佩纶 《申报》
原文传递
The Use and Reuse of Julius Caesar's Religious Résumé on Imperatorial Coinage
19
作者 Gaius Ster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期62-74,共13页
Soon after Roman mint masters began issuing the silver denarius (traditional date 187 B.C.),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y could employ coinage as newspapers and PR by individualizing the imagery on each side of the coi... Soon after Roman mint masters began issuing the silver denarius (traditional date 187 B.C.),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y could employ coinage as newspapers and PR by individualizing the imagery on each side of the coin with references to their ancestry, current events, and/or their religious offices to increase their name recognition in order to win votes.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the Divine Julius ordered his mint masters to issue coinage that advertised all of the above features to circulate his good reputation in what our modern political scientists would call propaganda. After Julius' enemies began to attack his reputation, some of his partisans boasted of their closeness to him on coinage by recycling specific coin images. What is surprising is how these partisans adopted the exact imagery Julius had used to advertise his own religious résumé on their coinage, even though these religious images could not and did not apply to them specifically. Apparently, Julius' religious résumé no longer demonstrated a religious portfolio, but had transformed into a badge of partisanship, however thinly it applied, so that the religious symbols themselves retained only the function of an association with Julius without their original and intrinsic mea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an history Roman religion Roman coinage Julius Caesar Augustus lituus simpulum NUMISMATICS Second Triumvirate
下载PDF
The Moving Image 16, no. 1—Special Issue: Early Cinema and the Archives
20
作者 Azadeh Fatehrad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10期513-521,共9页
This paper would investigate the Moving Image Archive at the Cinema Museum in Tehran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new media in Iran after the 1930s and the changes that were brought about by the birth of cinema in t... This paper would investigate the Moving Image Archive at the Cinema Museum in Tehran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new media in Iran after the 1930s and the changes that were brought about by the birth of cinema in the existing geopolitical conditions. It would look very closely at the first silent film made in Iran titled Haji Agha, the Cinema Actor (1933) by Ovanes Ohanian.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socio-political relation of the film to its era, this paper would also bring to attention the process of filmmaking and screening in 1930s Iran--the produ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footage, posters and publicity for the film, and the screening venue. The cinema in question used to be called TamashaKhaneh when it was simply a projection room in Tehran where people would keenly take their seats to view the same film over and over again in some cases. The author would investigate the advent of cinema as a foreign concept in Iranian life and try to reflect upon the way in which it has been gradually adopt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over the years. Haji Agha, the Cinema Acto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flections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that has occurred in Iranian history. Here, through the hundred-minute black and white footage, Ohanian depicts the tense political climate following the coup of Mossadegh, as well as the ban on traditional clothing during the last monarchy of Iran; at the same time, the film represent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s two supposedly opposite stances that, in fact,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in this era. The title combines Haji Agha, a religious man who has visited mecca, with the English words the Cinema Actor, to further express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 between old and new. Ohanian very professionally depicts the role of family as a core part of the religious boundaries for men and women that unfold throughout the film due to their encounter with cinema and filmmaking. He uses issues like sex and taboo to push the boundaries and map a certain cultural modernity within Irania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der representation history of moving image ARCHIVE Iran early 20th centu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