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的“翻译”:中古时期莫高窟菩萨璎珞的流变 被引量:3
1
作者 徐胭胭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8-26,共9页
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图像的感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外来的图像其传播和经典一样需要"翻译",尤其对于诸如菩萨佩饰——"璎珞"这样并非中国本土的饰物。"璎珞"一词本身即佛教传入之后的新词汇,其形象... 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图像的感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外来的图像其传播和经典一样需要"翻译",尤其对于诸如菩萨佩饰——"璎珞"这样并非中国本土的饰物。"璎珞"一词本身即佛教传入之后的新词汇,其形象的来源就更为丰富,既有在从印度到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沿途各种图像元素的混入,也有中国本地工匠"望文生义"之后,融入传统佩饰的发挥创造。莫高窟菩萨璎珞从北朝的全盘模仿到隋唐固定样式的形成,其"本土化"的"翻译"过程体现出图像传播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璎珞 “翻译” 图像本土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蚕织图》技术文化东传对“蚕织浮世绘”影响研究
2
作者 陶红 邓楠楠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5-123,共9页
日本“蚕织浮世绘”是中华农业技术文化东传日本的证据。江户时代的胜川春章、北尾重政、喜多川歌麿等日本画家绘制的“蚕织浮世绘”,再现了中国古代《蚕织图》技术环节称谓、蚕桑器具形状、“图文互释”等特征。15世纪至19世纪后期,鉴... 日本“蚕织浮世绘”是中华农业技术文化东传日本的证据。江户时代的胜川春章、北尾重政、喜多川歌麿等日本画家绘制的“蚕织浮世绘”,再现了中国古代《蚕织图》技术环节称谓、蚕桑器具形状、“图文互释”等特征。15世纪至19世纪后期,鉴岳真相收藏梁楷《蚕织图》、狩野永纳摹绘宋宗鲁本《蚕织图》、橘守国以楼璹版《蚕织图》为基础《绘本直指宝》,深化了中华农业技术文化东传日本的基础并扩大了其影响,最终形成日本“蚕织浮世绘”。“蚕织浮世绘”是日本农耕图像表达迈向本土化的结果,其特征包括3幅连续绘的表现形式,画面套色艳丽、构图空间多元、人物肖像“美人绘”等,其中仍能看到中国古代《蚕织图》技术文化的影响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蚕织图》 技术文化 “蚕织浮世绘” 日本蚕织图像 图像本土化 农耕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使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