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视觉图像文化的规范与自由——校园视觉图像文化的力场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学胜 黄燕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104-105,共2页
文章通过分析和探讨了校园视觉图像文化所产生的视觉力场,而形成的感知记忆,从而提升校园的视觉感知文化,从而解读校园视觉图像文化的规范与自由。
关键词 校园视觉图像文化 静态视觉图像文化 动态视觉图像文化 视觉
下载PDF
校园动态视觉图像文化促进智慧增长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
作者 沈学胜 《艺术教育》 2016年第5期267-268,共2页
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和速度发生着巨大变化,视觉图像以其独特的交流模式和魅力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海报、绿化、建筑、标志、服饰和发型等视觉元素的出现形式和传播时间,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心智在成长的大学生。文章根据对校园动态视觉图像... 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和速度发生着巨大变化,视觉图像以其独特的交流模式和魅力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海报、绿化、建筑、标志、服饰和发型等视觉元素的出现形式和传播时间,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心智在成长的大学生。文章根据对校园动态视觉图像文化的调研,探讨动态视觉图像文化的自由促进学生智慧增长的缘由,旨在发现校园动态视觉图像文化的形成规律,达到启发或影响智慧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视觉图像文化 智慧 创新能力
原文传递
消费社会视觉文化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伟斌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5-78,共4页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文字的压制等也构成了当代社会图像视觉化的重要特质。大量的形象符号已俨然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并业已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复制。当代视觉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一时代大潮是历史无法阻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视觉文化 消费社会时代 后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3
4
作者 阮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0-144,共5页
追求深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应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性,具体指涉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思想深邃性、理论深刻性、政治深入性和教育深远性。读图时代的来临与视觉图像文化的泛化,带来了人们认知逻辑和接... 追求深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应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性,具体指涉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思想深邃性、理论深刻性、政治深入性和教育深远性。读图时代的来临与视觉图像文化的泛化,带来了人们认知逻辑和接受偏好的新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带来了巨大冲击,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深度”困境。要应对读图时代下视觉图像文化泛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拒绝迎合化、娱乐化等无深度的教学表演,注重对教学图像的深度诠释,并以研究型教学方式调动教学对象深度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图时代 视觉图像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深度
下载PDF
The "Pictorial Turn" as Crisis and the Necessity of a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
5
作者 Michele Bertolin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The "Pictorial" or "Iconic Turn"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mages and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Iconic Turn" and formulated in the last 20 years by schol... The "Pictorial" or "Iconic Turn"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mages and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Iconic Turn" and formulated in the last 20 years by scholars such as Gottfried Boehm, William Mitchell, Hans Belting be taken as critical theories of crisis? Is the currently experienced "turn towards images" (and their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 after a long standing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rejection) a sign and symptom of some crisis of people's relation with images, language and, generally speaking,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forms of reality? The main hypothesis of this essay envisages two sets of problems: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ossible idea of turning point and the concept of crisis; secondly,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connecting the iconic turn to the project of "critical iconology" or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 as outlined by Hans Belting and William Mitchell.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conic Turn" as situation of crisis and aesthetic, anthrop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transformation follows the need for the sciences of image to provide a "critical iconolog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theoretically reformul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esuppositions of some dominant contemporary for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cultural CRISIS critique pictorial/iconic turn iconophile/iconoclast doctrines visual and verbalmedia critical iconolog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