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过程中的图式重构
1
作者 冯一青 董双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1期59-60,共2页
图式或图式的重构是研究翻译过程的另一个角度,它是新信息和最终译文之间译者的知识和经验的一个体系。译者可以通过重构的方式建立大脑中本来没有的图式,这一点为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翻译陌生的文化负载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翻译过程 图式 图式重构
下载PDF
认知诗学的图式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文学图式运作范式——以唐诗宋词为语料 被引量:4
2
作者 邹智勇 周光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13,共6页
涉及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文学图式运作范式有三个:图式的加强、图式的更新和图式的重构。对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解读基于这三个运作范式。图式的加强是通过同一文学图式在不同的诗词中反复地被激活来实现;图式的更新是根据语境将某... 涉及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文学图式运作范式有三个:图式的加强、图式的更新和图式的重构。对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解读基于这三个运作范式。图式的加强是通过同一文学图式在不同的诗词中反复地被激活来实现;图式的更新是根据语境将某一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属于变量取代固定的成分的范式;而图式的重构则是在语境的作用下,以映射投射为认知加工路径,在旧图式的基础之上创造一个新的图式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文学图式 图式的加强 图式的更新 图式重构
下载PDF
延绵于时空转换中的生成与重构——徐悲鸿《愚公移山》再研究
3
作者 黄宗贤 蔡国威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80,共8页
国画《愚公移山》是1940年徐悲鸿旅居印度创作的重要作品,他在写给舒新城的书信中强调该作已经“积蕴二十年”。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相关文本与图像以及文化语境,探讨在二十年的时间中,徐悲鸿《愚公移山》的生成与演变过程,以此挖掘该... 国画《愚公移山》是1940年徐悲鸿旅居印度创作的重要作品,他在写给舒新城的书信中强调该作已经“积蕴二十年”。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相关文本与图像以及文化语境,探讨在二十年的时间中,徐悲鸿《愚公移山》的生成与演变过程,以此挖掘该作品对其个人创作观念的重要隐喻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悲鸿 国画《愚公移山》 图式重构 个人隐喻
原文传递
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人物认知研究——多模态认知文体学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雷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7-68,124,共12页
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以第一人称诺玛的视角展开,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兄妹罗伊和诺玛,两人最终被证实是一个有两性着装嗜好的男青年罗伊。本文采用多模态认知文体学的视角,以Culpeper戏剧人物认知模式为原型,建构了... 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以第一人称诺玛的视角展开,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兄妹罗伊和诺玛,两人最终被证实是一个有两性着装嗜好的男青年罗伊。本文采用多模态认知文体学的视角,以Culpeper戏剧人物认知模式为原型,建构了一个多模态文学作品人物认知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讨论多模态隐喻如何通过图像、印刷版式、色彩和布局在两人命名、外貌描写、言语和思想表达方面与语言隐喻相辅相成建构意义,帮助读者完成图式质疑和重构,最终达到对诺玛和罗伊两个人物的正确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世界》 人物塑造 多模态隐喻 图式阻断 图式重构
下载PDF
SCHEMA THEORY OF TRANSFER AND ENGLISH TEACHING
5
作者 陈青松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年第5期109-115,129,共8页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pragmatic sense of schema theory in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an assimila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logic...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pragmatic sense of schema theory in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an assimila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logic sense of the material in the form of words or any other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interact with the notions in student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hence produc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sense. This paper also observes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from the following six dimensions of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micro-proposition, synthetic-proposition and macro-proposition:1.degree of similarity of basic category words; 2. ambiguity of words and sentences; 3. ambiguity of the 'signifying' and the 'signified'; 4.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ignifying' and the 'signified'; 5. the regressive search of cognition; 6. the unification of the 'part' and the 'whol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tudents' cognitive process and the practice of schema theory in tea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ma theory TRANSFER ASSIMILATION RECONSTRUCTION TEACH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