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唐代龙门石窟中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的研究
1
作者 姚瑶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300-324,共25页
本文以7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龙门石窟中大量出现的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同窟的弟子像、菩萨像、天王像、力士像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其结果,笔者以7世纪90年代前期为界限将圆形束腰台座佛像划分成两个部分。... 本文以7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龙门石窟中大量出现的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同窟的弟子像、菩萨像、天王像、力士像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其结果,笔者以7世纪90年代前期为界限将圆形束腰台座佛像划分成两个部分。在此之前,圆形束腰台座的坐佛像大多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且佛像、弟子像、菩萨像等从7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造像中继承了龙门石窟本来的流行形式。而从7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第三类(束腰部无球形隆起,且无悬裳座)造像,产生了定型化的趋势,其主尊几乎都身着通肩式袈裟,胸腹之间的袈裟刻出'U'字形衣文线,施降魔印,透过袈裟能看到双腿轮廓,单腿在外结跏趺坐。此外,笔者还将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的小窟于与同时期的大、中型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其结果,两者应该分属于不同的工人系统,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最后,结合7世纪90年代龙门石窟和洛阳城内的营造活动,笔者试着对7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类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发生定型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除了八木春生所指出的,690~705年龙门的大部分工人可能都集中在东山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或许与此时期武则天在洛阳城内的大规模的营造活动有所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圆形束腰台座 武则天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