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
1
作者 徐湘霖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40-43,共4页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徐湘霖"缘起"论是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石。"缘起性空"论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出的被称为佛学最高的般若智慧之学。所谓"缘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随因缘变灭而风流云散。因,是指事物产生的原因和...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徐湘霖"缘起"论是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石。"缘起性空"论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出的被称为佛学最高的般若智慧之学。所谓"缘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随因缘变灭而风流云散。因,是指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根据。缘,是指事物产生的条件。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自 圆成实性 阿赖耶识 无自 法相唯识学 缘起 中道观 三十六对 无位真人 中观学派
下载PDF
唯识宗的三性三无性
2
作者 韩廷杰 《五台山研究》 1993年第3期3-6,共4页
一、三性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关于遍计所执性,《唯识三十颂》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成唯识论》卷八对此解释如下:“周遍计变,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
关键词 三无 唯识宗 依他起 圆成实性 唯识三十颂 成唯识论 摄大乘论 无生忍
下载PDF
略论中道实相的真实义蕴
3
作者 孟祥 《五台山研究》 1996年第3期31-34,共4页
略论中道实相的真实义蕴闫孟祥本文旨在探讨佛教的究极真理。在佛教经论中,表达究极真理的名称还有真心、真性、真如、涅、实际等等,各从不同角度立名。本文“中道实相”泛指“究极真理”,不谈其特殊指义。佛教界通常以为,此实相... 略论中道实相的真实义蕴闫孟祥本文旨在探讨佛教的究极真理。在佛教经论中,表达究极真理的名称还有真心、真性、真如、涅、实际等等,各从不同角度立名。本文“中道实相”泛指“究极真理”,不谈其特殊指义。佛教界通常以为,此实相不落言说,“举心即错,动念即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因缘生法 《成唯识论》 圆成实性 无自 诸法 空假有 《楞严经》 十二因缘 佛教
下载PDF
《相宗络索》笺解(续三)--判断真伪、善恶的标准及心理生成的因果关系
4
作者 徐孙铭 李佩桦 《船山学刊》 2018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三量、三境、三性及见分三性主要论述认识的真理性、价值判断及心理生成的因果联系。现量实证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比量、圣言量虽然重要,但未必究竟;价值判断有多种形式,认识主体、相状及其作用各有不同性质,应辩证分析。
关键词 现量 比量 圆成实性 至教量
下载PDF
简论觉囊派的佛教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翟存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26-29,共4页
觉囊派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空中观见”。它虽然突破了传统佛教的某些观点 ,甚至与之发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
关键词 觉囊派 "他空中观见" 圆成实性 佛教思想 "我有" 泛神 藏传佛教 "依他起"
下载PDF
法相唯识学与船山哲学
6
作者 方光华 《船山学刊》 CSSCI 1992年第1期88-103,共16页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年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索》、《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
关键词 法相唯识学 船山哲学 八识 相宗络索 船山遗书 熊十力 圆成实性 大乘空宗 依他起
下载PDF
隋唐佛教的十二大哲学命题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士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20,45,共6页
隋唐佛学,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佛教的名词术语较为特殊,义理较为艰深,这又给研究、了解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本文简要地叙述了隋唐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在各宗派浩繁的教理论述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十二... 隋唐佛学,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佛教的名词术语较为特殊,义理较为艰深,这又给研究、了解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本文简要地叙述了隋唐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在各宗派浩繁的教理论述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十二个佛教哲学命题,予以剖析。隋唐佛学的精要,于中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佛教 阿赖耶识缘起 法相宗 六相圆融 华严宗 哲学命题 圆成实性 三论宗 事物的本体 金师子章
下载PDF
《华严五教章》版本与思想源流及其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绍强 《佛学研究》 1994年第0期161-171,共11页
关键词 华严经 五教 思想源流 华严学 《大正藏》 六相圆融 华严宗 金陵刻经处 缘起 圆成实性
下载PDF
法藏的“无尽缘起说”
9
作者 徐绍强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145-153,共9页
本文对法藏以“无尽缘起说”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圆融思想作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三性同导”既包含了真如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万物的“性起”思想,又起着指导凡夫抛弃世俗认识而起向佛教真理的认识论内容;“因门六义”在说明一切缘起现象迭... 本文对法藏以“无尽缘起说”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圆融思想作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三性同导”既包含了真如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万物的“性起”思想,又起着指导凡夫抛弃世俗认识而起向佛教真理的认识论内容;“因门六义”在说明一切缘起现象迭为因果、无时不共处于普遍的、多重的因果联系之中的同时,对引起事物现象缘起的原因和条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因、缘的不同作用作了细致的分析;“六相圆融”和现代系统论有许久除人的相似之处;“十玄门”又从多方面对无尽缘起的宇宙图景和人们认识这种宇宙图景的可能及方法作了细致的论述;所有这些都表明法藏具有很高的思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要素 因果关系 缘起说 原因条件 圆成实性 大系统 同一 认识论 真如 六相圆融
下载PDF
深切怀念恩师王恩洋先生
10
作者 释惟贤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71-75,共5页
关键词 王恩洋 内学院 佛学院 阿赖耶识 圆成实性 东方文化 法相唯识 佛教 诸法 儒佛是宗
下载PDF
唯识学的真实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晓光 《法音》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8-20,共3页
关键词 唯识学 认识论 存在论 圆成实性 唯识无境 认识关系 二元 现量 真如 世间法
原文传递
相宗络索
12
作者 王夫之 《船山学报》 1935年第1期20-28,共9页
三性此性指识中相应心所。有此三种差别。于见分三性中。俱依他起(?)攝以皆资藉缘生故。若圆成实性。但一无三。「善性」能成善品十一之才质。「恶性」能造根本六惑。大随八。中随二十。小随十之才质。「无记性」记谓纪其功过之因。而... 三性此性指识中相应心所。有此三种差别。于见分三性中。俱依他起(?)攝以皆资藉缘生故。若圆成实性。但一无三。「善性」能成善品十一之才质。「恶性」能造根本六惑。大随八。中随二十。小随十之才质。「无记性」记谓纪其功过之因。而别之为善恶之果。无记者可以善而未即善。可以恶而尚未恶。乃识初发之机。一切善恶。皆由此作。徧行别境不定三位十四心所之才质也。别有士用果。如著衣吃饭耕种工技等。其果亦无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宗络索 圆成实性 别境 无记 相应心 见分 四心 如来藏
下载PDF
略论三性三无性
13
作者 本源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5-30,共6页
大乘唯识学在确立诸法之法相义的同时,提出了“三性三无性”说。三性三无性是为了阐述识的本质以及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而施设的,它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大乘佛学的一切经教。因此,正确理解三性三无性的意义,可以为唯识学者在学习或研究... 大乘唯识学在确立诸法之法相义的同时,提出了“三性三无性”说。三性三无性是为了阐述识的本质以及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而施设的,它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大乘佛学的一切经教。因此,正确理解三性三无性的意义,可以为唯识学者在学习或研究法相义理时提供一个入门的方法。是故本文略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无 唯识学 唯识论 圆成实性 依他起 欧阳竟无 缘起论 般若学
原文传递
三性与三无性解析
14
作者 纯一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10-22,47,共14页
三性与三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三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 三性与三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三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所想的存在都是空。然而,何以在我们的心识上又呈现为有?由有而空,主体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非中观学派所能解答(或不屑解答),唯识学派的继起,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出何以呈现之根。纯一法师以此为题,用唯识学本义对此作了疏理、剖析式的工作,并列了一些图表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无 唯识学 圆成实性 胜义谛 中观学派 纯一法师 依他起 成唯识论 所缘缘
原文传递
谈认识的虚妄性
15
作者 正恺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16-23,47,共9页
我们每天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却对我人与外境的关系茫然无知。佛陀大悲,授以唯识中道,以“万法唯识”“心外无境”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这一真理的具体阐述,便是“依他”、“遍计”、“圆成”三性之说,正恺法师在《谈认识的... 我们每天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却对我人与外境的关系茫然无知。佛陀大悲,授以唯识中道,以“万法唯识”“心外无境”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这一真理的具体阐述,便是“依他”、“遍计”、“圆成”三性之说,正恺法师在《谈认识的虚妄性》一文中,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这一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万法 依他起自 第六意识 遍计所执自 圆成实性 瑜伽师地论 成唯识论 唯识中道 宇宙人生
原文传递
浅说三性三无性
16
作者 道隆 《法音》 1984年第3期32-33,共2页
佛教唯识学派认为三性三无性是宇宙万有的实相。在一切法中,一一法都可以建立三自性,也都可以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一切法的事理,不出三种无自性性。因此,三性三无性是法相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和基本的教义;在教理方面有极大的概括... 佛教唯识学派认为三性三无性是宇宙万有的实相。在一切法中,一一法都可以建立三自性,也都可以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一切法的事理,不出三种无自性性。因此,三性三无性是法相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和基本的教义;在教理方面有极大的概括性,提供了学习佛经、研究教义的方法。 1.所谓三性,就是将诸法的属性分为三个层次,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无 三自 法相唯识学 依他起 圆成实性 一切法 解深密经 圆成 遍计所执自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 被引量:8
17
作者 班班多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5-63,共9页
关键词 如来藏 藏传佛教 思想特点 理论渊源 格鲁派 阿赖耶识 宁玛派 宗喀巴 圆成实性
原文传递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成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2年第5期27-30,共4页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风云一时的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一生的经历是复杂而曲折的,其哲学思想体系庞大而又驳杂,其中不仅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曾经发生过许多变化。他的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更是有着性质的...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风云一时的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一生的经历是复杂而曲折的,其哲学思想体系庞大而又驳杂,其中不仅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曾经发生过许多变化。他的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更是有着性质的区别。 1896年至1900年,章太炎追随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他在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章氏 阿赖耶识 哲学思想体系 客观唯心主义 圆成实性 原型观 进化论 机械唯物主义 法相唯识
原文传递
辨“真如”义──略论《大乘起信论》核心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可为 《法音》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8-15,27,共9页
《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日人陡兴波澜,断定《起信》非涉于马鸣、真谛,实乃梁、陈间好事者所造(望月信亨... 《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日人陡兴波澜,断定《起信》非涉于马鸣、真谛,实乃梁、陈间好事者所造(望月信亨语)。然持此论者所据大抵是考据学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如 《大乘起信论》 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 切法 无为法 生灭 欧阳渐 圆成实性 清净
原文传递
瑜伽行派的现象概念
20
作者 司马春英 倪梁康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5年第1期209-219,共11页
引论在现象学的当今趋向中,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寻找先行于所有反思的现象学活动之根据。在这里我们必须探问现象学思考回返到它自己的隐秘根基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觉得在佛教的传统中这个问题也曾被探问过。尤其是瑜伽行派曾揭示了一... 引论在现象学的当今趋向中,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寻找先行于所有反思的现象学活动之根据。在这里我们必须探问现象学思考回返到它自己的隐秘根基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觉得在佛教的传统中这个问题也曾被探问过。尤其是瑜伽行派曾揭示了一种自我活动的前反思的作用,并且要求将这种作用看穿为一种缘起,而且这种看穿是在一种通过意识的转变而获得智慧(转识得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行派 依他起 圆成实性 唯识宗 转识 缘起说 依他起自 阿赖耶识 世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