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考虑摩擦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刚度模型
1
作者
杨琦
兰国生
+3 位作者
李声祺
李勇
宋建国
刘宇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基于分形理论和等效粗糙表面的假设,考虑摩擦状态下的临界接触载荷的变化,建立更为准确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获得不同摩擦水平以及分形特征下的接触载荷和接触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当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增加时...
基于分形理论和等效粗糙表面的假设,考虑摩擦状态下的临界接触载荷的变化,建立更为准确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获得不同摩擦水平以及分形特征下的接触载荷和接触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当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增加时,法向接触刚度分别随之增加与降低;当摩擦系数增大时,法向接触刚度随之降低,且受分形维数大小的影响;法向接触刚度与材料的塑性指数,因分形维数的取值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果;法向接触刚度与法向接触载荷成正比。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和可靠性,有助于后续整机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圆锥微凸体
摩擦
接触刚度
结合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改进模型
2
作者
李勇
兰国生
+3 位作者
杨琦
冀成龙
宋建国
刘宇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6,41,共7页
为了使结合面接触特性模型更具准确性,将粗糙接触表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形微凸体,运用改进的W-M函数模拟粗糙表面三维形貌,修正了微凸体接触半径,且考虑域扩展因子对截面积分布函数的影响,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
为了使结合面接触特性模型更具准确性,将粗糙接触表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形微凸体,运用改进的W-M函数模拟粗糙表面三维形貌,修正了微凸体接触半径,且考虑域扩展因子对截面积分布函数的影响,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了结合面形貌参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最后,将模型与真实试验数据以及以往模型做对比,证明了所建模型运用于实际结合面法向刚度数值计算的精确性,进一步证实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所建模型有助于对结合面接触刚度进行更精确的预测,并为相关机械结构改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域扩展因子
法向接触刚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接触特性研究
3
作者
冀成龙
兰国生
+3 位作者
张学良
李声祺
李勇
杨琦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56,161,共6页
为减小等效微凸体体积,使得等效后的微凸体体积更接近实际微凸体体积,将微凸体变形部分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结合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接触阻尼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法...
为减小等效微凸体体积,使得等效后的微凸体体积更接近实际微凸体体积,将微凸体变形部分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结合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接触阻尼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并在分形维数为2.6附近取得最大值;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减小,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基本保持一致,验证了其正确性。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接触特性模型的提出,为结合面的刚度与阻尼预测和优化机械设备的性能以及结构改进提供良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圆锥微凸体
法向接触刚度
法向接触阻尼
阻尼损耗因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兰国生
孙万
+3 位作者
谭文兵
张学良
温淑花
陈永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07-215,共9页
将粗糙表面上的微凸体等效为圆锥体,结合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随着无量纲接触面积、材料塑性指数和无量纲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随...
将粗糙表面上的微凸体等效为圆锥体,结合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随着无量纲接触面积、材料塑性指数和无量纲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粗糙面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且在分形维数等于1.5附近时达到最小值;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和材料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无量纲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粗糙面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分形维数等于1.6附近时达到最大值。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可用于相关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分形理论
法向接触刚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圆锥微凸体在粗糙表面接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5
作者
田红亮
董元发
+3 位作者
钟先友
王骁鹏
郤能
郑金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1-78,共8页
为了从微观角度研究粗糙表面的法向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具有圆锥微凸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反双曲余弦应力进行定积分,获得了作用在单个圆锥接触区域的总法向弹性接触力;给出了圆锥顶点法向变形量与接触半径之间的拟合公式。数值模拟表...
为了从微观角度研究粗糙表面的法向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具有圆锥微凸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反双曲余弦应力进行定积分,获得了作用在单个圆锥接触区域的总法向弹性接触力;给出了圆锥顶点法向变形量与接触半径之间的拟合公式。数值模拟表明:反双曲余弦应力在锥尖处(接触区域的中心)有一个自然对数奇点,但作用在单个圆锥接触区域的总法向弹性接触力有边界;单个圆锥的法向弹性接触载荷随着半顶角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载荷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减小而增大;当法向最大变形量明显增大时,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载荷随着法向最大变形量的增加仅有微小的增加;半顶角越大,单个圆锥的法向接触刚度也越大;随着圆锥顶点法向变形量的增加,单个圆锥的法向接触刚度先略微减小,而后保持不变;法向临界变形量较小时,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法向临界变形量的增加而近似于线性增大;表面粗糙度越小,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刚度增加得越明显;法向临界变形量较大时,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刚度趋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微凸体
粗糙表面
法向接触载荷
法向接触刚度
反双曲余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混合润滑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兰国生
冀成龙
+3 位作者
李祥
李声祺
李勇
杨琦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0-227,共8页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结合面一般加入润滑介质来减少磨损,因此将结合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基于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结合面一般加入润滑介质来减少磨损,因此将结合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基于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总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分形维数为2.6附近时取得最大值;随着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润滑介质的声阻抗增大而增大;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总刚度大于无润滑介质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最后与其他模型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模型与试验数据更契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混合润滑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的提出,为结合面的刚度预测和机械设备的性能优化以及结构改进提供良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润滑
法向接触刚度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摩擦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刚度模型
1
作者
杨琦
兰国生
李声祺
李勇
宋建国
刘宇龙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5328)。
文摘
基于分形理论和等效粗糙表面的假设,考虑摩擦状态下的临界接触载荷的变化,建立更为准确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获得不同摩擦水平以及分形特征下的接触载荷和接触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当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增加时,法向接触刚度分别随之增加与降低;当摩擦系数增大时,法向接触刚度随之降低,且受分形维数大小的影响;法向接触刚度与材料的塑性指数,因分形维数的取值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果;法向接触刚度与法向接触载荷成正比。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和可靠性,有助于后续整机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圆锥微凸体
摩擦
接触刚度
结合面
Keywords
fractal theory
conical asperity
friction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joint surface
分类号
TH164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TG506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改进模型
2
作者
李勇
兰国生
杨琦
冀成龙
宋建国
刘宇龙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6,4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5328)。
文摘
为了使结合面接触特性模型更具准确性,将粗糙接触表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形微凸体,运用改进的W-M函数模拟粗糙表面三维形貌,修正了微凸体接触半径,且考虑域扩展因子对截面积分布函数的影响,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了结合面形貌参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最后,将模型与真实试验数据以及以往模型做对比,证明了所建模型运用于实际结合面法向刚度数值计算的精确性,进一步证实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所建模型有助于对结合面接触刚度进行更精确的预测,并为相关机械结构改进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域扩展因子
法向接触刚度
Keywords
conical asperity
interface
domain expansion factor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分类号
TH164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TG66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接触特性研究
3
作者
冀成龙
兰国生
张学良
李声祺
李勇
杨琦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56,161,共6页
文摘
为减小等效微凸体体积,使得等效后的微凸体体积更接近实际微凸体体积,将微凸体变形部分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结合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接触阻尼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并在分形维数为2.6附近取得最大值;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减小,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基本保持一致,验证了其正确性。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接触特性模型的提出,为结合面的刚度与阻尼预测和优化机械设备的性能以及结构改进提供良好的依据。
关键词
结合面
圆锥微凸体
法向接触刚度
法向接触阻尼
阻尼损耗因子
Keywords
joint surface
conical asperities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normal contact damping
damping loss factor
分类号
TH161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TG506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兰国生
孙万
谭文兵
张学良
温淑花
陈永会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07-21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328)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01D011062)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文摘
将粗糙表面上的微凸体等效为圆锥体,结合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随着无量纲接触面积、材料塑性指数和无量纲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粗糙面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且在分形维数等于1.5附近时达到最小值;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和材料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无量纲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粗糙面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分形维数等于1.6附近时达到最大值。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可用于相关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关键词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分形理论
法向接触刚度
Keywords
conical asperity
interface
fractal theory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分类号
TH113.1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圆锥微凸体在粗糙表面接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5
作者
田红亮
董元发
钟先友
王骁鹏
郤能
郑金华
机构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出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1-7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5255)
文摘
为了从微观角度研究粗糙表面的法向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具有圆锥微凸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反双曲余弦应力进行定积分,获得了作用在单个圆锥接触区域的总法向弹性接触力;给出了圆锥顶点法向变形量与接触半径之间的拟合公式。数值模拟表明:反双曲余弦应力在锥尖处(接触区域的中心)有一个自然对数奇点,但作用在单个圆锥接触区域的总法向弹性接触力有边界;单个圆锥的法向弹性接触载荷随着半顶角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载荷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减小而增大;当法向最大变形量明显增大时,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载荷随着法向最大变形量的增加仅有微小的增加;半顶角越大,单个圆锥的法向接触刚度也越大;随着圆锥顶点法向变形量的增加,单个圆锥的法向接触刚度先略微减小,而后保持不变;法向临界变形量较小时,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法向临界变形量的增加而近似于线性增大;表面粗糙度越小,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刚度增加得越明显;法向临界变形量较大时,结合部整体的法向接触刚度趋于不变。
关键词
圆锥微凸体
粗糙表面
法向接触载荷
法向接触刚度
反双曲余弦
Keywords
conical asperity
rough surface
normal contact load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inverse hyperbolic cosine
分类号
TH113.1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混合润滑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兰国生
冀成龙
李祥
李声祺
李勇
杨琦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0-22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328)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0lDoll062)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文摘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结合面一般加入润滑介质来减少磨损,因此将结合面微凸体等效为圆锥微凸体,并基于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总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分形维数为2.6附近时取得最大值;随着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润滑介质的声阻抗增大而增大;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总刚度大于无润滑介质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最后与其他模型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模型与试验数据更契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混合润滑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的提出,为结合面的刚度预测和机械设备的性能优化以及结构改进提供良好的依据。
关键词
混合润滑
法向接触刚度
圆锥微凸体
结合面
Keywords
mixed lubrication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conical micro convex body
joint surface
分类号
TH113.1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考虑摩擦的圆锥微凸体结合面法向刚度模型
杨琦
兰国生
李声祺
李勇
宋建国
刘宇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改进模型
李勇
兰国生
杨琦
冀成龙
宋建国
刘宇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接触特性研究
冀成龙
兰国生
张学良
李声祺
李勇
杨琦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
兰国生
孙万
谭文兵
张学良
温淑花
陈永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圆锥微凸体在粗糙表面接触分析中的应用
田红亮
董元发
钟先友
王骁鹏
郤能
郑金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混合润滑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研究
兰国生
冀成龙
李祥
李声祺
李勇
杨琦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