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例圈养繁殖马来穿山甲畸形仔兽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富华 吴诗宝 +2 位作者 杨立 李韶山 张莉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2012年10月2日,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一头圈养条件下受孕的马来穿山甲产出一例畸形仔兽,产出时仔兽已没有生命体征,体重90 g,体长24.1 cm,雄性;幼仔头部多个器官畸形:隐眼,外耳发育不全,双侧唇腭裂,额顶部右侧有明... 2012年10月2日,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一头圈养条件下受孕的马来穿山甲产出一例畸形仔兽,产出时仔兽已没有生命体征,体重90 g,体长24.1 cm,雄性;幼仔头部多个器官畸形:隐眼,外耳发育不全,双侧唇腭裂,额顶部右侧有明显的凸起,身体其他部分发育正常;已制成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认为此仔兽畸形可能与母兽的营养改变、疾病或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本案例对今后妊娠期的穿山甲母兽饲养管理、疾病治疗以及保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穿山甲 圈养繁殖 畸形 仔兽
下载PDF
圈养繁殖在大熊猫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汤纯香 张和民 《四川动物》 CSCD 2001年第2期91-93,共3页
栖息地的日益恶化、片段化和种群孤岛化已成为保护大熊猫的严重障碍。尽管就地保护濒危物种是最有希望的措施 ,但对于大熊猫而言 ,研究表明圈养繁殖也是保护这一极危物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保护遗传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延缓绝灭速... 栖息地的日益恶化、片段化和种群孤岛化已成为保护大熊猫的严重障碍。尽管就地保护濒危物种是最有希望的措施 ,但对于大熊猫而言 ,研究表明圈养繁殖也是保护这一极危物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保护遗传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延缓绝灭速率的保证。本文阐述了大熊猫圈养繁殖的必要性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繁殖 保护作用
下载PDF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富华 杨立 +2 位作者 吴诗宝 李韶山 张莉 《野生动物》 2013年第5期289-290,303,共3页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出生。不幸的是2011年8月11日胎儿的母亲在胎儿快要临产时因病而亡,胎儿也因母兽病亡而夭折。雌性,全长19.8 cm,重120 g,已基本发育成熟,估计不久就会出生...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出生。不幸的是2011年8月11日胎儿的母亲在胎儿快要临产时因病而亡,胎儿也因母兽病亡而夭折。雌性,全长19.8 cm,重120 g,已基本发育成熟,估计不久就会出生,已制作成标本与母兽标本一起保存在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胎儿的父亲仍饲养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殖研究基地,健康状况良好。这是有报道的全球第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资料,十分珍贵。表明马来穿山甲在人工圈养条件下能够进行成功的繁殖交配,采取的人工驯养方法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穿山甲 圈养繁殖 胎儿
下载PDF
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大熊猫谱系数据 被引量:3
4
作者 周世强 罗波 +5 位作者 宋仕贤 黄金燕 李文静 周季秋 何胜山 张和民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提高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率是维持圈养种群可持续发展和开展野化放归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的大熊猫谱系数据,不仅统计分析了不同年代和不同龄级(月龄、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和死亡率,... 提高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率是维持圈养种群可持续发展和开展野化放归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的大熊猫谱系数据,不仅统计分析了不同年代和不同龄级(月龄、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和死亡率,而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60—1989年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幼仔和种群存活率分别是31.61%和68.10%,1990—2019年为78.39%和94.06%;不同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死亡率呈“凹型”曲线,即幼年和老年大熊猫死亡率较高(26.85%、26.53%),而亚成年和成年的死亡率偏低(4.56%、12.60%);不同月龄则以初生幼仔(1月龄)的死亡率最高,达22.45%,其余月龄相对较低(0~20%)。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个体性别、出生年代、母兽来源、母兽产仔年龄、育幼方式和胎儿数量等因素显著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死亡和寿命长短。因此,加强大熊猫种源管理、提高人工育幼技术以及优化繁育配对等是大熊猫饲养管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繁殖 谱系 生存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来源雌性圈养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赵昌杰 惠岑怿 徐宏发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7-651,共5页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相同,导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雌性野捕及圈养繁殖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的行为格局相似,麝类动物总体行为的刚性较强,可驯化性较差。在交配季节,雌麝的时间分配明显向繁殖活动相关行为倾斜,信息收集行为(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的时间显著增加,摄食及反刍时间减少,亲和性下降,冲突增多。此外,雌麝在交配季节有蹭尾行为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野捕 圈养繁殖 行为持续时间
下载PDF
雌性圈养马麝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孟秀祥 张东晶 +3 位作者 潘世秀 惠岑怿 冯金朝 周宜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马麝 野捕 圈养繁殖 行为生态 行为比较
下载PDF
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军英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2-497,共6页
根据《圈养白鹤中国地区谱系簿2012》提供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v1.6和PMxv1.0对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面临着许多困难,未知性别比例过高(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 根据《圈养白鹤中国地区谱系簿2012》提供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v1.6和PMxv1.0对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面临着许多困难,未知性别比例过高(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数量达到92只,其中雄性24只,雌性29只,未知性别39只)、年龄结构不合理(育龄个体数量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仅有14只,约占现存种群的15.22%)、基因多样性丢失快(野外来源个体数量较多,达到58只,约占总数的63.04%,但是实际参与繁殖的奠基者仅有7只;该群体中某些奠基者的后代数量较多,种群平均亲缘关系值MK=0.15,从而导致现有种群只保留了野生个体85.25%的基因多样性)、种群数量增长乏力(2006~2012年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8)。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健康的白鹤圈养种群,应尽快开展性别鉴定工作,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减少创伤引发的死亡,同时采用各种技术(如人工授精)增加潜在奠基者的繁殖机会,从而尽快扩大种群数量,并减少后代过多个体奠基者的繁殖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中国动物园 圈养种群 圈养繁殖 遗传管理
下载PDF
亚洲象母象伤婴行为的处置和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保明伟 韩泳 +4 位作者 熊朝永 沈庆仲 李多 保鸿 周方易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126,共6页
2001—2019年国内共有7例(含本文案例)圈养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母象分娩后伤婴案例,除本文案例外,幼象均被母象伤害致死或人工育幼失败后死亡。本案例分析了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1头伤婴母象和5头对照母象产后的行为差异,... 2001—2019年国内共有7例(含本文案例)圈养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母象分娩后伤婴案例,除本文案例外,幼象均被母象伤害致死或人工育幼失败后死亡。本案例分析了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1头伤婴母象和5头对照母象产后的行为差异,发现伤婴母象干预幼象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多于对照母象,且有反复用力踩踏、咬幼象等对幼象造成伤害的行为,造成幼象严重内外伤,治疗28 d才痊愈;幼象卧倒会造成母象应激。伤婴行为发生后,组织饲养员对幼象进行紧急抢救,成功将幼象和母象暂时分离。幼象0~6日龄由人工辅助育幼,与母象保持视觉接触和有限的触觉接触,挤母象母乳饲喂幼象,逐步引导母象安全接纳幼象。幼象6日龄后转为在饲养员监护下的完全自然育幼。本案例通过对比受伤幼象人工辅助育幼和自然育幼期间与对照幼象的行为差异,发现自然育幼后的幼象吸乳频次显著增加(P=0.023),频次和时长接近正常幼象,母象未再出现伤害幼象行为。本案例是国内罕见报道的圈养亚洲象伤婴行为处置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圈养繁殖 伤婴行为 人工辅助育幼 母乳喂养
下载PDF
圈养马来穿山甲交配行为观察和出生及生长记录一例 被引量:4
9
作者 余经裕 彭建军 +2 位作者 廖国宇 姜福林 马晓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36,F0002,共5页
记录了1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 记录了1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36d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 540g。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穿山甲 圈养繁殖 出生 交配行为 交配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