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巴地区藏族圈舞形态成因探源
1
作者 熊云绯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6-100,共5页
本文从历史遗存出发,指出康巴地区藏族民间舞蹈多以圈舞形态呈现的原因具有多元性。圈舞是藏族先民古老且常见的舞蹈构图形式的遗存,这种舞蹈形态因情感交流与社会秩序构建需要而形成,因地理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方式而造就。围圈舞蹈是多... 本文从历史遗存出发,指出康巴地区藏族民间舞蹈多以圈舞形态呈现的原因具有多元性。圈舞是藏族先民古老且常见的舞蹈构图形式的遗存,这种舞蹈形态因情感交流与社会秩序构建需要而形成,因地理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方式而造就。围圈舞蹈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传统文化尚“圆”审美取向的反映;也是藏族人民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巴地区 蹈构图 蹈纹彩陶盆 圈舞形态 锅庄
下载PDF
“圈舞”:圆形与舞蹈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江东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1期157-161,共5页
"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也即,它不但在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与同样古老的"对舞"和"排舞... "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也即,它不但在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与同样古老的"对舞"和"排舞"相比,"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特别是其极大的随意性,可以让参与者随时加入其中,这种自由而自如的组织方式,也显露出"圈舞"所具有的更为便利的操作性。正是这样一种凝聚力让圈舞获得了自古延续至今的精神价值,为个体生命的体验带来积极的意义。也正因此,圈舞这种以圈形舞动为本体的舞蹈方式彰显了圆形的力量,从而成为舞台作品大量应用的基本图形。脱胎于圈舞而成形的圆形,为我们的舞台带来了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舞 文化功能 原发性 精神实质 圆形指代
下载PDF
从“沙目”圈舞音乐文化看洮岷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9-96,184,185,共10页
洮岷地区自古以来为多民族繁衍、聚居之地,多民族交往互动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造就了洮岷地区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区域文化特征,成为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区域,亦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通过对洮岷地区... 洮岷地区自古以来为多民族繁衍、聚居之地,多民族交往互动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造就了洮岷地区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区域文化特征,成为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区域,亦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通过对洮岷地区藏汉民族“沙目”圈舞的结构要素、旋律音调和舞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产生区别和联系的原因,并分析洮岷地区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主客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历史与实践意义,寻找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真正原因和规律,最终揭示洮岷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洮岷地区 “沙目”圈舞 多民族杂居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藏缅语族圈舞文化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贾安林 《北方论丛》 2003年第4期53-55,共3页
 藏缅语族包含17个民族,其中许多民族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族源关系。它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颇为相似。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舞蹈共性特征之一。圈舞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这种功能和特性随着社会...  藏缅语族包含17个民族,其中许多民族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族源关系。它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颇为相似。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舞蹈共性特征之一。圈舞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这种功能和特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缅语族 连袂踏歌 圈舞 社会功能 审美功能 文化流变
下载PDF
彝族“圈舞”之谜浅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运禹 《民族艺术研究》 1992年第1期46-48,共3页
历史悠久,歌舞绚丽,族支众多的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仅次于汉族而近六百万之众的一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它是由数十个大相同、小有异的族支所组成。仅就红河州而言,彝族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县,就有石屏、建水和弥勒。而弥勒的彝族支系就... 历史悠久,歌舞绚丽,族支众多的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仅次于汉族而近六百万之众的一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它是由数十个大相同、小有异的族支所组成。仅就红河州而言,彝族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县,就有石屏、建水和弥勒。而弥勒的彝族支系就有八个之多。占弥勒县人口总数的28.63%(14万余人),成为仅次于汉族人口的主体民族之一。其舞之艳艳,是弥勒县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望尘莫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县 彝族人口 西南地区 圈舞 人口总数 主体民族 汉族人口 白彝 跳乐 彝人
下载PDF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圈舞图像研究
6
作者 唐晓义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50-157,共8页
中世纪民众以圈舞作为社交活动的内容,宗教教义也对圈舞进行了描述,这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创作圈舞图像提供了历史依据。艺术家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身主张,他们创作的圈舞图像呈现于宗教艺术世俗化以及民间世俗生... 中世纪民众以圈舞作为社交活动的内容,宗教教义也对圈舞进行了描述,这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创作圈舞图像提供了历史依据。艺术家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身主张,他们创作的圈舞图像呈现于宗教艺术世俗化以及民间世俗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象征着神祇相娱、神人互通、世俗社交的纽带。圈舞图像中的舞蹈人物形象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绘画题材、艺术家绘画风格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圈舞 图像 绘画
下载PDF
“巫魔会”题材绘画中的圈舞图像
7
作者 唐晓义 《艺苑》 2019年第1期43-45,共3页
对近代欧洲早期"巫魔会"题材绘画中的圈舞图像进行探讨。"巫魔会"既是一场魔鬼与巫师的狂欢,也是颠覆基督教世界的邪恶仪式,而舞蹈则是"巫魔会"的重要内容。圈舞不仅与异教诸神崇拜有关,而且适合表现集... 对近代欧洲早期"巫魔会"题材绘画中的圈舞图像进行探讨。"巫魔会"既是一场魔鬼与巫师的狂欢,也是颠覆基督教世界的邪恶仪式,而舞蹈则是"巫魔会"的重要内容。圈舞不仅与异教诸神崇拜有关,而且适合表现集体狂欢的场景,常见于"巫魔会"题材绘画中。作为"猎巫"手册中的内容,圈舞表现狂欢的画面比文字描述更为形象,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魔鬼与巫师的厌恶及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鬼 巫师 圈舞
下载PDF
论安吉利科《最后的审判》中的圈舞
8
作者 唐晓义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2-46,共5页
从历史背景、象征意义、舞者形象三个角度对安吉利科的画作《最后的审判》中的圈舞图像进行解读。前人对"天堂之景"的描绘为安吉利科的创作提供了经验。众天使与受祝福的人们共跳圈舞所反映的幸福、欢乐的场景与恶魔驱赶着受... 从历史背景、象征意义、舞者形象三个角度对安吉利科的画作《最后的审判》中的圈舞图像进行解读。前人对"天堂之景"的描绘为安吉利科的创作提供了经验。众天使与受祝福的人们共跳圈舞所反映的幸福、欢乐的场景与恶魔驱赶着受诅咒的人们进入地狱所反映的恐怖、痛苦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能够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了宗教题材画作的教谕功能。安吉利科既受到宗教画创作程式之规定,也受到宗教艺术世俗化观念的影响,其创作的舞者形象体现了国际哥特式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圈舞 《最后的审判》 安吉利科
下载PDF
藏缅语族圈舞价值初探
9
作者 刘梦涵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期108-108,共1页
圈舞历经千年不衰,并非偶然。从古至今,圈舞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着重要的价值。在历史价值方面,圈舞的起源,帮助人类认识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围圈舞蹈的形式;在文化价值方面,围篝火而舞的圈舞现象体现了藏缅语族农牧文化的舞蹈特征;在艺... 圈舞历经千年不衰,并非偶然。从古至今,圈舞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着重要的价值。在历史价值方面,圈舞的起源,帮助人类认识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围圈舞蹈的形式;在文化价值方面,围篝火而舞的圈舞现象体现了藏缅语族农牧文化的舞蹈特征;在艺术价值方面,圈舞的形式具有巨大的能量,是舞蹈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段;在社会价值方面,圈舞所带来的集体力量及安全感,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舞 价值 藏缅语族
下载PDF
白马火圈舞
10
作者 郑仁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21,共5页
关键词 圈舞
下载PDF
多元文化下的圈舞比较——以中国和白俄罗斯圈舞为例
11
作者 李新磊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4期7-9,共3页
白俄罗斯的圈舞是其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由当地传统劳动民俗中发展的舞蹈艺术更是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俄罗斯传统民间舞蹈是东欧大陆上特征性较明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舞蹈种类,其舞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而中国民族民... 白俄罗斯的圈舞是其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由当地传统劳动民俗中发展的舞蹈艺术更是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俄罗斯传统民间舞蹈是东欧大陆上特征性较明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舞蹈种类,其舞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而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具有多样的风格,与白俄罗斯传统民间舞蹈比较,有着相对的传统民间舞形式特点。通过研究两国民间舞的差异,可以发现民间舞蹈形式内容与形成方式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对于深入研究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无疑是极为有益的。作者通过中国与白俄罗斯圈舞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功能作用纵横分析,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圈舞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舞 形式 文化
下载PDF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 被引量:17
12
作者 贾安林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0-64,共5页
藏缅语族包含17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族源关系。古羌族对藏缅语族中诸多民族的舞蹈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它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颇为相似。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藏缅语族舞蹈共性特征之一。它透视出古... 藏缅语族包含17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族源关系。古羌族对藏缅语族中诸多民族的舞蹈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它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心理颇为相似。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藏缅语族舞蹈共性特征之一。它透视出古老的氏羌民族,从游牧向农牧生活的转化过程,体现了藏缅语族的农牧文化特征。圈舞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这种功能和特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缅语族 农牧文化 火崇拜 篝火之 连袂踏歌 圈舞 社会功能 审美功能 文化流变
原文传递
我国少数民族圈舞艺术特征探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晓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66,共4页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历过相互借鉴与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些民族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联系,因此他们的神灵信仰、思考方式、生活习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一大群人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历过相互借鉴与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些民族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联系,因此他们的神灵信仰、思考方式、生活习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一大群人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舞蹈的的一种共性特征。圈舞形式包含很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而且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圈舞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开始实现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探究 圈舞 社会功能 艺术特征
原文传递
舞蹈中共享的身体印迹——云南兰坪民族杂居区的圈舞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闫晶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60,共5页
云南兰坪地处滇西北多民族交界区,各族民众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处格局,不仅语言、服饰、信仰、习俗相融互通,舞蹈亦成为节日中各族民众共享的身体经验。尽管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民族政策强化了人们的民族身... 云南兰坪地处滇西北多民族交界区,各族民众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处格局,不仅语言、服饰、信仰、习俗相融互通,舞蹈亦成为节日中各族民众共享的身体经验。尽管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民族政策强化了人们的民族身份意识、重构了族群边界,突出了舞蹈中特定的"民族形象",但日常生活中文化要素的交融与共生依然成为当下正在发生的自然趋势。若舞蹈的研究首先关注作为舞者的"人",而非纯然分割的"舞",就会发现"民族"处于动态的过程中,民间舞者也是动态的存在。同一民族可能具有不同舞蹈风格,不同民族也可能具有同一种舞蹈风格。文化是共享的,也会在变迁中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兰坪县 圈舞 身体语言 文化共享
原文传递
藏彝走廊多民族圈舞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白晶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75,共8页
藏彝走廊是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包含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圈”,民族文化现象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藏彝走廊的民族文化又体现出突出的交融性。多民族共享的圈舞文化,即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典型案例。藏彝走廊多民族圈... 藏彝走廊是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包含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圈”,民族文化现象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藏彝走廊的民族文化又体现出突出的交融性。多民族共享的圈舞文化,即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典型案例。藏彝走廊多民族圈舞是中华舞蹈的重要分支;圈舞是藏彝走廊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圈舞的“圆形思维”具有将多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因此,藏彝走廊多民族圈舞是促进相关民族认同于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圈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圆圈”内外的“卑南人”——从年祭圈舞的多重表演面向看社群形象的当代重塑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姝曼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1-151,共11页
祭仪歌舞是台湾少数民族艺术的经典表演与呈现。尽管面临社会解组和文化消逝的挑战,其表演形态却能够伴随场景的变动而焕发出蓬勃生机,其文化意涵也随着表演层次和面向的叠加而历久常新。台湾省台东市卑南人南王部落及其周边的年祭圈舞... 祭仪歌舞是台湾少数民族艺术的经典表演与呈现。尽管面临社会解组和文化消逝的挑战,其表演形态却能够伴随场景的变动而焕发出蓬勃生机,其文化意涵也随着表演层次和面向的叠加而历久常新。台湾省台东市卑南人南王部落及其周边的年祭圈舞经历着从“圆圈”内到“圆圈”外的转变,进而实现了从部落到剧场的跨越:参与表演的多重主体互动交织成一张表演之“网”,文化持有者和参与者的回馈与反观则构成了一面表演之“镜”,表演的“网”与“镜”交相呼应,再现与重塑了“卑南人”的当代形象,进而探求出卑南人在本土文化焦虑中的创造性转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少数民族 祭仪歌 圈舞 蹈人类学 创造性转化
原文传递
多元文化下的民族民间舞比较研究——以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圈舞为例
17
作者 刘凡 陈伟科 《艺术教育》 2017年第5期120-121,共2页
白俄罗斯传统圈舞是东欧大陆上,特征性较明显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舞蹈种类,其舞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圈舞,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具有多样风格,与白俄罗斯传统圈舞比较,有着中国传统民间舞的形... 白俄罗斯传统圈舞是东欧大陆上,特征性较明显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舞蹈种类,其舞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圈舞,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具有多样风格,与白俄罗斯传统圈舞比较,有着中国传统民间舞的形式特点。通过研究两国圈舞的差异,可以发现民间舞蹈形式内容与形成、方式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对于深入研究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无疑是极为有益的。作者通过对中国与白俄罗斯圈舞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功能作用纵横分析,旨在更好认识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圈舞文化,为中国与白俄罗斯圈舞艺术比较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白俄罗斯 圈舞 表现形式 审美特征
原文传递
彝族圈舞:文化传承及其当下发展
18
作者 黄清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85,共3页
彝族圈舞可追溯至氏羌族群的一种生存方式,随着语境的改变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小龙街乡多依树村坐落于哀牢山横脉,较为封闭的环境让当地彝族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圈舞记忆,同时又因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圈舞的形式与... 彝族圈舞可追溯至氏羌族群的一种生存方式,随着语境的改变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小龙街乡多依树村坐落于哀牢山横脉,较为封闭的环境让当地彝族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圈舞记忆,同时又因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圈舞的形式与意义进行着再生产,映射出民族心理需求的表述与文化自觉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彝族 圈舞 文化传承 发展
原文传递
彩陶上的舞蹈——论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造型艺术的独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寒啸 《西部文艺研究》 2023年第4期160-167,共8页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不仅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体系中较为特殊的存在,更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直接表现史前人类具体生活场景的纹饰。然而,彩陶舞蹈纹并非中国独有,欧亚大陆其他考古学文化中也曾出现过彩陶舞蹈纹,它们形态各异,舞姿多样...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不仅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体系中较为特殊的存在,更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直接表现史前人类具体生活场景的纹饰。然而,彩陶舞蹈纹并非中国独有,欧亚大陆其他考古学文化中也曾出现过彩陶舞蹈纹,它们形态各异,舞姿多样,但大多均保留了拉手式圈舞的形式。通过对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中发现的各类彩陶舞蹈纹的形式对比分析发现,马家窑彩陶舞蹈纹拥有自身的造型特点,在世界彩陶舞蹈纹体系中亦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蹈纹 圈舞 造型艺术
下载PDF
是谁在转动“法兰多拉舞圈”?——对于一则体育新闻的互文性阅读
20
作者 黄顺铭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2,共4页
一、文本与方法 新闻文本 2005.3.25,<南方都市报>第A31版的头条题为<小贝:狗仔会赶我回家!>(下称<小贝>),新闻人物是英国足球巨星贝克汉姆.现摘录如下:
关键词 《南方都市报》 体育新闻 互文性阅读 贝克汉姆 “法兰多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