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
作者 周萍 邓萍 鲁婷婷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5-49,共5页
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涵养国际人脉的重要群体,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是培养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感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国情教育还存在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材有待优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校内... 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涵养国际人脉的重要群体,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是培养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感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国情教育还存在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材有待优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校内与校外师资协同,加强“四师协同”的国情教育师资建设;注重通识与本土教材均衡,优化“地方特色”的国情教育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结合,构建“四堂联动”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留学生教育 中国国教育
下载PDF
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
2
作者 马彬彬 周栋 李沁怡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6期93-96,共4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学习和进修。来华留学生是以“他方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学习和进修。来华留学生是以“他方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聚焦“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面貌、“讲”出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可以提高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其对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认可和认同,促进知华、友华高素质来华留学生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认知中国 教育 体系构建
下载PDF
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3
作者 牛宵 江娜 《测绘标准化》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人为干扰度划分方法,选取合适指标,构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500 m×500 m格网作为评价单元,采用2015―2020年六期地理国情...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人为干扰度划分方法,选取合适指标,构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500 m×500 m格网作为评价单元,采用2015―2020年六期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运用熵权法确定单个指标的权重,得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I),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对保护区内景观生态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期间,保护区的景观生态状况得到逐步改善,尤其是2020年,不仅生态安全指数全部提升到良好及以上水平,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更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评价 地理国监测 人为干扰度 格网评价单元
下载PDF
推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走深走实
4
作者 刘良军 郝云菲 《陕西交通科教研究》 2024年第2期22-26,共5页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定程度上,来华留学生是“送上门来”的国之交,是在“家门口”促进民相亲、心相通。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走深走实,要求深刻认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多重要义,准确把握来华留学生...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定程度上,来华留学生是“送上门来”的国之交,是在“家门口”促进民相亲、心相通。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走深走实,要求深刻认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多重要义,准确把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多措并举深化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切实把这一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基础性工程做好、做扎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动 来华留学生 教育 深入
下载PDF
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路径研究
5
作者 刘琪 《成功》 2024年第22期0083-0084,共2页
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港澳台青年的成长不仅关系着港澳台地区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开展国情教育,有助于港澳台学生更好地理解祖国现状,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关键词 港澳台学生 教育 民族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融会“理解当代中国”目标的有益尝试 被引量:1
6
作者 舒翼 曹力前 曹贤文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2期7-14,共8页
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将中文学习与当代中国国情教育相结合,引领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理论、了解中国实践、表达世界观点,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加深文化理解,让来华留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向世界阐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 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将中文学习与当代中国国情教育相结合,引领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理论、了解中国实践、表达世界观点,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加深文化理解,让来华留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向世界阐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南京大学以高级汉语水平的语言进修生和本科学历生为主要授课对象,积极探索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在语言文化课堂、国情教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中的使用方法,打破课程壁垒,发挥三类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打开各国学生读懂当代中国的“思想之窗”,从而推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当代中国 来华留学生 教育 高级中文教学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新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瑶 《华章》 2024年第5期61-63,共3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认知和融入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本文旨在以“三全育人”视域为指导,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文化研学实践和创新,探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认知和融入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本文旨在以“三全育人”视域为指导,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文化研学实践和创新,探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结合“三全育人”的内涵和重要性提出了以文化研学为基础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实践方法和策略;总结了“留学科大,感知中国”系列文化研学活动的研究发现和实践经验,并指出了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方向和建议。本研究对于增强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意识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来华留学生 教育 文化研学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育“影视+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雨薇 舒安娣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0-126,134,共8页
调研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现状,分析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国情教育融合影视的创新课程。“影视+国情教育”课程融合了影视艺术和国情教育理念,为提升国情教育质量提供了实用性的创新思路。创新课程的研究不仅能提升国情教... 调研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现状,分析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国情教育融合影视的创新课程。“影视+国情教育”课程融合了影视艺术和国情教育理念,为提升国情教育质量提供了实用性的创新思路。创新课程的研究不仅能提升国情教育的教学效果,还为国情教育课程创新提供了有效建议。基于布鲁姆认知分类学理论,通过遴选当代优秀影视作品,搭建数字影视资源库,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学习社群,旨在构建具有时代性、共情性、多元性的“影视+国情教育”创新课程,实现国情教育和新时代同频共振,构建多元互动的课程大纲,提升国情教育的有效输入,激发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创造性表达,助力传播中国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影视作品 课程建设 数字资源库 虚拟现实技术
下载PDF
培养“完整的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内涵、机制及路径
9
作者 肖隆中 毛力群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5-81,共7页
在梳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四体说”,系统概括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内涵,具体剖析其三圈主体、多元客体、二维内容、三重目标等内在要素,并基于“完整的人”视角分析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机制,即在... 在梳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四体说”,系统概括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内涵,具体剖析其三圈主体、多元客体、二维内容、三重目标等内在要素,并基于“完整的人”视角分析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机制,即在知行合一中感知中国,在和合共生中理解中国,在局部整合中描绘中国,并运用具身学习理念、文化间性理念、系统论观点构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路径,对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的人 来华留学生 教育 具身学习 文化间性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共享型课程的构建策略研究
10
作者 雷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9期0013-0016,共4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2018年14个部门决定联合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重点对象是党政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三类人群。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教”改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2018年14个部门决定联合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重点对象是党政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三类人群。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创新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形式,让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和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明显得到提升,自觉成为养老政策的宣传者、为老服务的践行者,营造浓厚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共享课程 实施 路径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
11
作者 尚福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0178-0181,共4页
大学生是高校的核心群体,更是高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是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有效途径,是青年大学... 大学生是高校的核心群体,更是高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是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有效途径,是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需要,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教育 爱国主义
下载PDF
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建设的进展与前瞻
12
作者 沈骑 孙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是在对中国语言状况、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治理实践经验进行整体性、规律性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性知识体系,旨在促进对中国语言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治理。文章梳理近16年来中国语言国情研究文献,聚焦中国语言国情... 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是在对中国语言状况、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治理实践经验进行整体性、规律性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性知识体系,旨在促进对中国语言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治理。文章梳理近16年来中国语言国情研究文献,聚焦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学术组织、基本内容、学科范畴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国语言国情研究发展呈现阶段性和跨学科特征,然而目前国内研究存在语言国情学理外延不足且研究主题分散等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理论体系,优化其研究方法,拓展其研究广度和深度,以推动和优化未来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国 知识体系 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 语言治理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施路径
13
作者 王浛 王珊 褚方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38,共4页
高校加强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加强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要之举、是培养港澳台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挑战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的港... 高校加强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加强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要之举、是培养港澳台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挑战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的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仍然面临着港澳台学生对国情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模糊不清、价值观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等问题。高校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国情教育,兼顾地区特色加强文化育人,为港澳台学生提供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渠道,以此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拥护“一国两制”、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港澳台学生 教育 路径研究
下载PDF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唯物史观基础
14
作者 陈加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4,206,207,共12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国情演变的深刻互动性,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有机统一生命体,不可逆转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话语,丰富并创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国情演变的深刻互动性,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有机统一生命体,不可逆转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话语,丰富并创新了“中国国情”的思想内涵与话语表达,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哲学基础。该命题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前提性要素的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动力性规律的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结构性功能的展现,以及给定性与选择性方法论精髓的吸取,充分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当代生命力。基于唯物史观“前提-动力-结构-方法”的四维阐释,构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命题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叙事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国情观,增进“以中国共产党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视阈融合,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自信与实践自觉,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自主话语体系创新的唯物史观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 中国特色 唯物史观 方法论
下载PDF
根植人民 符合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久弥新
15
作者 刘杰 《公民导刊》 2024年第10期20-21,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史 符合国 历久弥新 伟大变革 伟大创造
下载PDF
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当代性”
16
作者 苏加宁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在面向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中国国情类课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均存在古代史与古代文化知识占比偏大,而介绍当代中国的内容占比偏小、涉及面偏窄、教学思路单一陈旧等问题。在全球化与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国情课程教学应... 在面向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中国国情类课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均存在古代史与古代文化知识占比偏大,而介绍当代中国的内容占比偏小、涉及面偏窄、教学思路单一陈旧等问题。在全球化与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国情课程教学应进一步增加当代内容比重,凸显“当代性”。在明确“当代性”内涵基础上,将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作为国情教育的重点内容;除介绍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以外,还应把握文明共存的时代趋势,阐释当代中国对于世界各领域的参与、贡献,强调中国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跨文化和整体性的视角加深对中国的理解;教师本人应克服思维定式,在教学内容、思维和手段上寻求“当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类课程 “当代性”
下载PDF
《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出版
17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2,共1页
[本刊讯]《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近日由测绘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校企合作的产物,编写团队包括来自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和企业专家。本书介绍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基本概念,获取、处理、存储和分析... [本刊讯]《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近日由测绘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校企合作的产物,编写团队包括来自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和企业专家。本书介绍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基本概念,获取、处理、存储和分析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方法,地理国情变化检测的不确定性与质量检查以及地理国情可视化等,力求简明清晰地为读者提供地理国情监测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团队 地理国监测 校企合作 测绘出版社 质量检查 国土资源 简明清晰 变化检测
下载PDF
语言国情调查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个一百年’背景下的语言国情调查与语言规划研究”中期推进会成功举办
18
作者 “‘两个一百年’背景下的语言国情调查与语言规划研究”课题组 《语言文字应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2,共1页
2023年12月9日至11日,语言国情调查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个一百年’背景下的语言国情调查与语言规划研究”中期推进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文秋芳教授、黄行研究员等项目组成员参会。
关键词 语言规划 语言国调查 项目组成员 文秋芳 北京师范大学 学术研讨会 中期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的特色优势、独特视角及后续研究
19
作者 李维婷 郭梦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6-44,共9页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简称《参考框架》)为海内外中国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参考方案。与国内以往类似的文化大纲相比,《参考框架》展现出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功能广泛的特色优势。《参考框...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简称《参考框架》)为海内外中国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参考方案。与国内以往类似的文化大纲相比,《参考框架》展现出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功能广泛的特色优势。《参考框架》所突出的个体与国家融合、共时与历时融合、文化与认知融合、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四大融合视角为中国文化和国情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参考框架》对文化知识的分布与占比、语言等级对应以及文化观念提炼相对不足,后续基于《参考框架》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的古今贯通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教学参考框架》 对比分析 文化教学 中国国教学
下载PDF
发挥理工科院校特色探索国情教育新路径--以北京工业大学留学生科技国情课程建设规划为例
20
作者 孙妍 《大学教育》 2024年第19期24-28,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在文化传播领域,西方国家依然拥有绝对的话语优势。留学生课堂作为对外传播第一线,急需一种有效方式正面阐发中国声音,使各国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解读,但目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在文化传播领域,西方国家依然拥有绝对的话语优势。留学生课堂作为对外传播第一线,急需一种有效方式正面阐发中国声音,使各国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解读,但目前该领域传播手段单一、内容表层化,缺少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多数院校的学历留学生(非中文专业)国情类课程仅有中国概况课一门,且存在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效果难达预期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高校应优化现有的中国概况课,改变内容过于宽泛且缺少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融合第一、第二课堂的体验型教学模式,以科技主题作为国情教育侧重点,向学生正面讲述有理工科院校属性的“当代中国科技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理工科 科技 课程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