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0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工业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沈阳市为例
1
作者 任婉侠 李京忠 +4 位作者 董书恒 肖骁 付博 谢潇 薛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31,共14页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林地等重要生态用地逐渐减少;2005—2010年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为显著。(2)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以调节服务为主,耕地和水域贡献超八成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草地、林地仅贡献约两成,且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上呈中心低外围高的圈层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0.66亿元,人均价值年均降低47.95元。建议系统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加强林地、草地等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制新城区和工业园区扩张,提升单位土地资源产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老工业城市 可持续城市
下载PDF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怡冰 李成亮 +5 位作者 张鹏 侯蕾 刘仲秋 刘经强 邱庆泰 赵辰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86-3998,共13页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198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由于林草地碳储量的累积,碳储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2005~2010年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使区域固碳能力明显下降;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扩张限制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区域碳储量逐渐呈增长趋势;1980~2020年济南南部山区的总碳储量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并且林地是济南南部山区碳储量的主要供给者,区域碳储量值随着远离城乡居民生活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储量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引起地类碳密度的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与各地类的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该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塑造良好的陆地碳汇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InVEST模型 碳储量的影响
下载PDF
近40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洪涛 王怡冰 +3 位作者 李成亮 侯蕾 刘仲秋 赵龙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3期15-24,共10页
基于济南南部山区1980、1995、2005、2010、2015、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等指标,研究近40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研究区土... 基于济南南部山区1980、1995、2005、2010、2015、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等指标,研究近40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部山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其占比为90%左右,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上游河源区及海拔较大的中部地区,城乡用地及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下游地区;1980—2010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扩张,耕地逐渐减少,林地、草地、水域有略微的减少,且基本转化为城乡用地,城乡用地逐渐从下游向上游河源地区扩展,其中,2005—201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剧烈,其综合动态度为0.49%;2010年以来,南部山区禁止一切与水源保护、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2010—2015年,只有水域面积存在明显变化。2015—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保持稳定,城市扩张速度得到了减缓。经济社会发展是引起城市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积极的保护政策有利于南部山区生态格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 动态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重建数据集历史文献数据源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4
作者 薛樵风 金晓斌 +2 位作者 成一农 杨绪红 周寅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5-1564,共10页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开展长时段LUCC数据集重建的关键数据源。从百年以上历史文献数据源应用的角度分析现有中国LUCC重建数据集,将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土地利用数据源...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开展长时段LUCC数据集重建的关键数据源。从百年以上历史文献数据源应用的角度分析现有中国LUCC重建数据集,将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土地利用数据源归纳为统计、列举、描述和图像4种主要类型,从各类数据源应用现状、制备方法等方面对现有重建数据集进行了重点回顾,归纳重建数据集应用历史文献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并从多重历史数据源综合利用、重建思路调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据源制备效率等方面展望了LUCC重建数据集改进历史文献应用方式、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 历史文献 数据源 空间重建 中国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5
作者 姚武扬眉 卓玛草 +4 位作者 袁建钰 闫丽娟 郭疆 杜梦寅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7-285,共9页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以黄土丘陵区撂荒地为对照、选取云杉林地、沙棘灌木林、苜蓿地、小麦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的变...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以黄土丘陵区撂荒地为对照、选取云杉林地、沙棘灌木林、苜蓿地、小麦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的变化。【结果】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且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各处理间较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在0~100 cm土层云杉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最高,云杉林地CPMI分别比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小麦地、苜蓿地的碳库管理指数高出42.69%、56.65%、156.41%、173.40%。相关性分析表明,CPMI指数与土壤容重、含水量、TN和碳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可能显著影响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而影响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在本试验条件下,云杉林地能够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来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土壤有机碳的储存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基于GEE的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算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亚坤 王钰 +3 位作者 何紫玲 王鹏 赵昊 曾维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高原山区的土地覆被长时序自动分类,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利用GEE云平台,选取Landsat影像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水体指数、DEM 4种空间数据集作为土地覆被分类的基础和辅助数据,分别运用CART、RF和SVM ... 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高原山区的土地覆被长时序自动分类,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利用GEE云平台,选取Landsat影像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水体指数、DEM 4种空间数据集作为土地覆被分类的基础和辅助数据,分别运用CART、RF和SVM 3种分类算法,实现洱海流域土地覆被信息的自动提取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1)3种分类算法中,RF的总体分类精度最高,SVM的总体精度最低;RF是洱海流域LULC的最适宜分类算法。(2)采用光谱指数、地形特征等辅助数据集会进一步提高解译精度,而样本点的选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Erhai_RF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同时更加突出细节特征,在局部实际分类精度上会更高。研究结果可为洱海流域长时序土地覆被数据产品智能快速提取以及最优分类算法筛选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洱海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分类算法 RF
下载PDF
2013-2022年G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7
作者 欧阳建婷 许铭宇 陈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6-70,共5页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2年研究区的耕地、裸地、灌木地和人造地表面积均有所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耕地、灌木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95%、1.46%、6.80%和1.63%,其中裸地的变幅最为明显;林地、草地和水体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73%、-7.28%和-3.10%。总体而言,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主要体现在林地、人造地表和水体方面,其中部分林地和水体主要向耕地等转变。本研究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渐变 土地利用转换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脆弱性
8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赵祖伦 罗洁琼 张朝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①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持续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向其他地类的转移,其中,2000—2010,2010—2020年分别有3339.35,3669.15km^(2)土地发生了转移,前者林地转为草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后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要转移类型。②2000—2020年区域的碳储量表现为减少趋势,由4.42×10^(7)t减小到4.33×10^(7)t,累计减小9.40×10^(5)t,林地转为草地是引起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各年度碳储量密度均呈现西部、东部高,中部低的分布态势;20a间,高密度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低密度区表现为由中心区域向外围扩散。③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主要扮演碳源的角色,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2.83,PI指数分别为-0.04,-0.31,均表现为负面潜在影响,且脆弱性不断增强。[结论]增加林地、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地及建设用地扩张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脆弱性 黔中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新疆米东区生态环境监测与土地利用
9
作者 付志鹏 杨建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等生态指标,结合ArcGIS平台,对新疆米东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并探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一主成分分析发现,绿度指...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等生态指标,结合ArcGIS平台,对新疆米东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并探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一主成分分析发现,绿度指标和湿度指标载荷值越大,生态环境质量越好;干度指标和热度指标载荷值越大,生态环境质量越差,生态指标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土地利用数据叠加分析发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关系。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草地和耕地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 新疆米东区
下载PDF
天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10
作者 赵梓萌 孟翔晨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11期66-72,共7页
利用1992—2020年6期Landsat LST数据计算的城市热岛比指数和中国年度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4区的城市热岛和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利用1992—2020年6期Landsat LST数据计算的城市热岛比指数和中国年度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4区的城市热岛和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1.9%,耕地面积减少了26%,大部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他地类转出量变化较小;平均LST先升后降,城市热岛比指数先升后降再上升;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与LST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对LST的影响程度为NDBI>NDVI>PD>DEM。研究结果可为缓解天津城市热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LST 城市热岛比指数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黄河下游滩区1985–2020年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
11
作者 杨帆 宗丽佳 +1 位作者 周胜男 杨东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序列、高精度的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再现其历史轨迹,把握现实格局,对黄河下游滩区高质量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1985...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序列、高精度的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再现其历史轨迹,把握现实格局,对黄河下游滩区高质量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1985–2010年36景Landsat5 TM、2015–2020年8景GF-1 WFV和12景Landsat8 OLI遥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人机交互解译和混淆矩阵精度评价等方法,研制了1985–2020年每5年共8期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 m,总体精度均达90%以上,Kappa系数高于0.85。本数据集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黄河流域典型区域自然–人文系统耦合过程、机理、测度等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滩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随机森林 栅格数据
下载PDF
荆州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景观指数分析
12
作者 吴铭霞 张董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47-52,57,共7页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荆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快速扩展,耕地大幅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变迁以城市圈为核心向外扩散,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荆州市生境质量整体较高,但呈递减趋势,2010年后下降速度有所放缓。生境质量斑块呈现破碎化、多样化、均匀化特征,整体上从西部向东部递减,沿江沿湖地区生境质量降低显著。影响生境质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建设用地面积、高程、夜间灯光亮度、土壤类型和坡度,主导因素由高程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自然因素决定生境质量基本格局,人类活动的位置与强度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结论]建议优先对生境质量降低的沿江沿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控制与规范城市建设用地,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构建海绵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生境质量 荆州市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以廊坊市北三县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武爱彬 程林 赵艳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对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对廊坊市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分析评价,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土地利... 对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对廊坊市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分析评价,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良”和“一般”为主,整体呈下降趋势,等级“较差”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变化、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异质性;生态用地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异质性不强。城镇快速扩张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建设用地变化和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响应最显著。大量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划定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加权回归 廊坊北三县
下载PDF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建国 张宇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4期1-4,共4页
首先基于北京市2013—2020年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使用TIRS10_SC算法反演北京市地表温度;其次,对温度反演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进行热岛等级划分,并计算热岛强度指数;最后,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覆盖面积变化对城市热... 首先基于北京市2013—2020年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使用TIRS10_SC算法反演北京市地表温度;其次,对温度反演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进行热岛等级划分,并计算热岛强度指数;最后,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覆盖面积变化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3—2020年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城市热岛效应现象最明显;2)2013—2020年裸土地变化程度最大,其中有40.060%的裸土转变为植被,24.988%的裸土转变为建设用地;3)出现次热岛和强热岛现象的区域地表覆盖类型主要是建设用地和裸土,出现绿岛和冷岛的区域地表覆盖类型主要是植被和水体,并且在相同面积占比情况下,水体缓解热岛效应的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温度反演 土地利用类型 热岛强度指数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5
作者 周振宏 周敏 +3 位作者 刘东义 胡琦 汤伟宏 王诗琪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16
作者 魏光辉 张环 +1 位作者 徐海量 李江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4期90-93,99,共5页
研究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对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研究区,基于近2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及实地调查,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数方法,对研究区林地(胡杨... 研究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对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研究区,基于近2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及实地调查,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数方法,对研究区林地(胡杨林)、灌木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下游未利用地(多为沙漠化土地或沙漠)减少,自然生态植被与水域面积明显增加。研究成果对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输水 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 景观指数 绿色走廊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耕地种植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7
作者 张帅帅 王鸣翠 +1 位作者 全金谊 高明超 《北京测绘》 2024年第7期1048-1052,共5页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耕地保护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为充分掌握耕地种植现状,及时为耕地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本文以寿光市为例,基于年度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标准差椭圆法等方法对...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耕地保护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为充分掌握耕地种植现状,及时为耕地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本文以寿光市为例,基于年度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标准差椭圆法等方法对耕地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估耕地及其种植属性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后续耕地保护提供数据参考,进一步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 空间分布 核密度 最邻近指数
下载PDF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49
18
作者 唐华俊 吴文斌 +2 位作者 杨鹏 陈佑启 Peter H.Verburg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6-468,共13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LUCC模型研究始终是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论文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LUCC模型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LUCC模型研究始终是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论文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LUCC模型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①LUCC模型的功能和作用呈现多样化趋势,是了解、认识和解释土地利用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过程和效应的有效工具,可以服务于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的制订。②模型的核心内容是研究LUCC时空变化格局,模型发展正经历从单一的非空间模型向非空间模型和空间模型融合的演进过程,但多数模型只重视空间变化机制研究,而对时间机制考虑不足。③反馈机制是LUCC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模型在反馈机制方面的研究尚十分薄弱,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反馈机制必将是未来LUCC模型的新焦点。④LUCC研究本质上是"人类—环境"关系研究,以往模型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模型,未来LUCC模型发展趋向应从系统观和整体观角度来综合考虑"人类—环境"相互作用机制,这也是LUCC模型的最高更次的科学难点问题。⑤多尺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是LUCC模型的必然要求,模型空间尺度已经从早期的单一空间尺度转变到现今的多空间尺度,但尺度推移仍是模型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⑥尽管LUCC模型验证方法趋于多元化,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验证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参考数据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模型验证效果,如何对LUCC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合理验证始终是LUCC模型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 模型 作用 时空变化格局 反馈 尺度 验证
下载PDF
南京市热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 被引量:80
19
作者 苏伟忠 杨英宝 杨桂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703,共7页
文章采用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反演LST,分析南京市热场分布规律,构建了土地覆被指数LC I定量表示热场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覆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三个连续分布且范围较广的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建成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 文章采用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反演LST,分析南京市热场分布规律,构建了土地覆被指数LC I定量表示热场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覆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三个连续分布且范围较广的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建成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0.972℃;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决定了城市热场的空间分布,下垫面介质的热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差异是地表温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工业热源是南京市热岛形成的重要因素;LC I可以和城市气候模型、水文模型结合起来运用,为城市热岛提供一种新分析方法。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内LC I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场分布 土地利用/覆被 土地覆被指数 LaJldsat ETM^+数据
下载PDF
滦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 被引量:59
20
作者 史晓亮 杨志勇 +2 位作者 严登华 李颖 袁喆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7,共7页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地表径流变化与主要景观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可以...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地表径流变化与主要景观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滦河流域的月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985—2000年流域林地向草地和耕地的转变导致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和总径流量分别增加了12.6%和5.1%;并使得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增加趋势,且主要受到林地变化的影响,而在三道河子以上集水区地表径流的变化则主要受到耕地景观的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对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分布式水文模型 径流 滦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