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江流域2001-2013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9
1
作者 孙琳 唐国平 +2 位作者 窦乙峰 刘永林 吴裕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300,306,共9页
[目的]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对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贡献率,为优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科技支撑。[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栅格数据,结... [目的]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对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贡献率,为优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科技支撑。[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栅格数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灰色关联分析,量化东江流域2001—2013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成因。[结果](1)随着时间推移,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格局由常绿阔叶林、草地和耕地共同主导型转变为常绿阔叶林主导型;(2)研究期内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差异明显,灌丛、混合林、常绿阔叶林和草地变化剧烈且相互之间转化频繁,水域、耕地和城镇用地面积变化相对平缓;(3)非城镇用地转化空间差异显著,耕地的转化程度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4)人口增加、城市建设、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是推动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结论]总体来说,最近10a多东江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进而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时空差异 驱动力 东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 被引量:35
2
作者 杨续超 张镱锂 +3 位作者 刘林山 张玮 丁明军 王兆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8-646,共9页
利用观测气温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值分析了近40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地表气温变化具有稳定的、系统性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各类型的响应不同,以沙地、戈壁和裸岩石砾地为主的未... 利用观测气温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值分析了近40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地表气温变化具有稳定的、系统性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各类型的响应不同,以沙地、戈壁和裸岩石砾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升温幅度最大,为0.21℃/10a;其次是草地、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别为0.12,0.10,0.12℃/10a;林地升温趋势最弱,为0.06℃/10a.总体来看,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地表升温幅度大,植被覆盖状况好的区域升温趋势则较弱;同一一级类型下理化特性及生物过程相似的二级类型对地表气温的影响程度相近,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导致地表特性发生本质改变后才会对局地气温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同一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下,中国东部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升温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为众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提供了观测事实的支持.在区域尺度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不仅要考虑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还要考虑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及其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气温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OMR方法 观测资料 再分析资料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升温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龚天宇 邵全琴 +2 位作者 刘纪远 孙朝阳 曹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5-1478,共14页
基于我国南方六省国家气象台站历史气象资料、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NCEP再分析气温资料,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观测环境气象站之间的差异,分析中国南方三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趋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基于我国南方六省国家气象台站历史气象资料、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NCEP再分析气温资料,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观测环境气象站之间的差异,分析中国南方三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趋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趋势具有稳定的影响,建设用地的年均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均最高,耕地次之,林地最小。进一步利用再分析资料剔除区域大尺度气候背景影响后,建设用地的年均温升温趋势仍最大(0.105℃/10a),其次是耕地(0.056℃/10a),林地的升温趋势最小(-0.025℃/10a),且为负。这表明对于研究区气温的升温趋势,林地具有抑制作用,建设用地具有增强作用,且增强作用较耕地强。林地的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同样低于非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气象站 升温趋势 抑制作用 中国南方
原文传递
基于面向对象的濒海湿地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精细提取
4
作者 张贵花 王瑞燕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6年第5期705-709,715,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精细提取,对于维护濒海湿地脆弱区的生态稳定和保障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口为研究区,以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分析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的精细提取研究。在建立土地利...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精细提取,对于维护濒海湿地脆弱区的生态稳定和保障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口为研究区,以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分析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的精细提取研究。在建立土地利用/覆被详细分类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进行初步提取,分类结果显示该分类模型只能较准确地提取除藕池、稻田和苜蓿地之外的其他地类。针对该问题,论文采用基于规则和样本相结合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精细提取,通过设置面积和形状属性规则从初步分类结果中进一步精确提取藕池和稻田,同时也改善了其他地类的精度,得到总精度94.93%、Kappa系数0.94的较为理想的分类精度,比最大似然法的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38.56%。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样本与规则相结合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能实现濒海湿地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精细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LANDSAT 8影像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精细提取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特征及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圣燕 陈圆 +2 位作者 徐勇峰 韩建刚 李萍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6-242,共7页
以洪泽湖河湖交汇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芦苇地、杨树林、柳树林、水稻田、养殖塘)为对象,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田的Cd、Cr、Cu、Pb、Zn含量分别为(0.3±0.0)mg·kg^(-1)、(72.4±... 以洪泽湖河湖交汇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芦苇地、杨树林、柳树林、水稻田、养殖塘)为对象,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田的Cd、Cr、Cu、Pb、Zn含量分别为(0.3±0.0)mg·kg^(-1)、(72.4±6.1)mg·kg^(-1)、(37.7±1.4)mg·kg^(-1)、(24.8±0.5)mg·kg^(-1)、(115.3±6.2)mg·kg^(-1),显著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覆被(P<0.05);水稻田土壤的N_2O潜在释放速率最高,达到(5.83±1.82)mg·kg^(-1)·h^(-1),芦苇地,杨树林,柳树林,养殖塘的释放速率较低且4者间无显著性差异,除了养殖塘为N_2O汇.芦苇覆被方式下,土壤中N_2O潜在释放速率与Cd、Cu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s、Mn、Z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合土壤Cd、Cu、As、Mn、Zn的含量特征,可以认为,低剂量Cd、Cu、Mn、Zn和较高浓度的As可能刺激芦苇地土壤N_2O的释放.人为对湿地土地利用的改变使土壤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N2O 洪泽湖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下载PDF
南疆典型绿洲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以疏勒县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满苏尔.沙比提 祖丽胡玛尔.达吾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4-88,共5页
利用新疆疏勒县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数据,对疏勒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者之和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2.97%,盐碱地和沙地等未利用地占44.35%。1990~2006年间,林... 利用新疆疏勒县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数据,对疏勒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者之和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2.97%,盐碱地和沙地等未利用地占44.35%。1990~2006年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盐碱地和沙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其充分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影响越来越强烈。(2)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草地和沙地转化为耕地,耕地和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的过程。(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小。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及人类干扰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时空变化 疏勒县
原文传递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on Slope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of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3
7
作者 LU Liang GUO Luo ZHAO Song-t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762-773,共12页
This study uses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and remote sensing maps of the study area in 1993, 1999, and 2009 to analyze the slope gradient change of land use patter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Guizhou provi... This study uses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and remote sensing maps of the study area in 1993, 1999, and 2009 to analyze the slope gradient change of land use patter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land use data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types, forest, farmland, grassland, water and built-up, the slope grad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Indices for analyzing land use features were defined by their proportions, transformation matrixes, land use degree and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land use types can be found at every gradient. Generally, with the slope degree increased, the area of forest being augmented as well, while the area of the other land use types (farmland, grassland and build-up) declined. Moreover, a mass of farmland were shifted from other land use types from o° to 25°, while a quantity of forest were transformed from the other land use types on 〉 25° from 2993 to 2009. In terms of land use degree and changes, the area of farmland and buildup land use types decreased when slope degree increased. Finally, we calculated the five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Patch Density (PD) value, Largest Patch Index (LPI),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SHDI), Area-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 (AWMSI) and Contagion Index (CONTAG). The results of metricsanalysis showed that PD values, SHDI values and CONTA values had a similar variation trend, that is, they decreased when slope degree increased. There was no obvious variation trend on LPI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 Spatialgradient slope Landscape metrics Qiandongnanprefecture
下载PDF
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概念、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47
8
作者 徐勇 孙晓一 汤青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8-1079,共12页
人类活动强度是表征人类对陆地表层影响和作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在定义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建设用地当量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活动强度算法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建设用地当量系数折算方法,并利用1984-2008年期间6个年份的... 人类活动强度是表征人类对陆地表层影响和作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在定义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建设用地当量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活动强度算法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建设用地当量系数折算方法,并利用1984-2008年期间6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对中国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大致以2000年为界,前期增长相对缓慢,后期增长明显加快,1984年全国的人类活动强度为7.63%,到2008年上升为8.54%。2008年县级单元的人类活动强度按大于27%、16%~27%、10%~16%、6%~10%和小于6%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其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以贺兰山—龙门山—景洪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是高、较高和中等类型的集中分布区,低和较低类型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地、丘陵区;西部以低和较低类型为主体,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及新疆天山南北坡有零散的中等和较高类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陆地表层 建设用地当量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