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算法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沙占江 马海州 +5 位作者 李玲琴 周笃君 曹广超 欧立业 黄华兵 杨海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利用遥感数据,综合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和主成分方法,分析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提取专题信息,不同要素采用不同方法;具体分类中,土地利用类型的一级类型... 利用遥感数据,综合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和主成分方法,分析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提取专题信息,不同要素采用不同方法;具体分类中,土地利用类型的一级类型耕地、水体及未利用土地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方法;对一级类型草地采用多尺度分层聚类算法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结果表明,草地信息利用SSHC方法提取结果较好,与Bayes分类方法相比,精度提高4.2%,SSHC所获结果数据Kappa系数为0.84,Bayes所获结果数据Kappa系数为0.78。对某专题要素分类,此方法结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遥感 算法 共和盆地
下载PDF
天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2
作者 赵梓萌 孟翔晨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11期66-72,共7页
利用1992—2020年6期Landsat LST数据计算的城市热岛比指数和中国年度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4区的城市热岛和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利用1992—2020年6期Landsat LST数据计算的城市热岛比指数和中国年度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4区的城市热岛和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1.9%,耕地面积减少了26%,大部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他地类转出量变化较小;平均LST先升后降,城市热岛比指数先升后降再上升;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与LST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对LST的影响程度为NDBI>NDVI>PD>DEM。研究结果可为缓解天津城市热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LST 城市热岛比指数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南京市热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 被引量:81
3
作者 苏伟忠 杨英宝 杨桂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703,共7页
文章采用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反演LST,分析南京市热场分布规律,构建了土地覆被指数LC I定量表示热场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覆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三个连续分布且范围较广的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建成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 文章采用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反演LST,分析南京市热场分布规律,构建了土地覆被指数LC I定量表示热场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覆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三个连续分布且范围较广的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建成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0.972℃;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决定了城市热场的空间分布,下垫面介质的热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差异是地表温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工业热源是南京市热岛形成的重要因素;LC I可以和城市气候模型、水文模型结合起来运用,为城市热岛提供一种新分析方法。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内LC I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场分布 土地利用/覆被 土地覆被指数 LaJldsat ETM^+数据
下载PDF
近20年来秦岭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志平 关潇 +4 位作者 李果 翟俊 汉瑞英 李俊生 吴晓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7-193,共7页
该文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1990、2000和2010年3期TM遥感图像,结合野外调查和人机交互的解译方法生成秦岭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揭示近20年来秦岭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秦岭地... 该文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1990、2000和2010年3期TM遥感图像,结合野外调查和人机交互的解译方法生成秦岭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揭示近20年来秦岭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主要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其次为耕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水体湿地和居民地与建设用地面积较小。1990-2000年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为落叶阔叶林转变为耕地、水体湿地转变为耕地和落叶阔叶林,2000-2010年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为耕地转变为落叶阔叶林、水体湿地和居民地与建设用地。1990-2000年秦岭地区覆被状况总体变差,共有15个县覆被状况变好,28个县覆被状况变差。2000-2010年秦岭地区覆被状况总体变好,共有36个县覆被状况变好,7个县覆被状况变差。围绕耕地的人类活动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导因子,温度和降水量变化也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植被覆盖状况变化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矩阵 覆被状况指数 秦岭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胡乔利 齐永青 +4 位作者 胡引翠 张玉翠 吴成本 张广录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2-1189,共8页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区域内居民地附近LUCC和LPC强度最大,尤其北京、石家庄等地变化明显。利用多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确定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是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后,定性分析了地形复杂度和政策对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影响,发现西部及北部山区地形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故LUCC和LPC在平原地区表现更突出。但生态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对西部山区LUCC和LPC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各驱动力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发现社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而传统农业区主要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驱动因子,尤其是对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为土地管理决策、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移矩阵 景观多样化指数 景观破碎化指数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齐师杰 张行南 +2 位作者 夏达忠 刘扬扬 刘伯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在GIS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80,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这... 在GIS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80,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这3种植被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方式。自1980—2000年,耕地和林地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加,草地先增加后减少,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其他地类变化不明显。分析表明,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宏观政策和工程建设,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影响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指数模型 驱动力
下载PDF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加林 许继琴 +2 位作者 童亿勤 杨晓平 张殿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9-714,共6页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位于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地带,是我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研究其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7年和2000年2个时期的TM影像,分析了杭...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位于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地带,是我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研究其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7年和2000年2个时期的TM影像,分析了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建设用地、水体和养殖用地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水田、旱地、滩地、林地和盐田呈减少趋势。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斑块平均面积由0.245 km2降至0.173 km2,斑块密度则由4.081个/km2提高到5.781个/km2,斑块数量增加了42%。由于斑块的破碎化,大部分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边界密度、形态指数、分维数和斑块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城市化和非农化的发展使得建设用地格局指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格局指数 景观动态 杭州湾 滨海平原 空间格局变化 土地利用 滨海平原 杭州湾 南岸 变化分析 斑块密度 建设用地 沿海经济
下载PDF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仙巍 邵怀勇 周万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2年M SS遥感影像、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在总结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等模型,并指出唯有将这些模型...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2年M SS遥感影像、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在总结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等模型,并指出唯有将这些模型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利用上述模型以及LUCC的幅度、区域差异模型,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嘉陵江中下游地区14个县市区LUCC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出速度 入速度 平衡状态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张凤太 苏维词 赵卫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5,50,共6页
参考COSTANZA以及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制定了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系数。基于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0和2004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LUCC)变化数据,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重庆自199... 参考COSTANZA以及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制定了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系数。基于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0和2004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LUCC)变化数据,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重庆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耕地、林地大量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急剧降低。1993年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为564.75×106元,2004年为387.71×106元,下降了31.3%。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对重庆城市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影响缺乏弹性。水域和林地面积变化对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LUCC)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重庆 动态度 敏感性指数 变化率
下载PDF
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水质的影响——以太湖上游浙江西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71
10
作者 于兴修 杨桂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1-217,共7页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的TM数据及水质资料,运用GIS和水质指数法研究西苕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流域内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扩大,林地前期减少后期缓慢增加;林地和耕地是流域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的TM数据及水质资料,运用GIS和水质指数法研究西苕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流域内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扩大,林地前期减少后期缓慢增加;林地和耕地是流域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二者面积之和占流域面积的比例在三个时段均在92%以上;空间集中性及斑块碎化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增多且斑块面积明显增大,耕地面积减少但斑块数量增多。研究时段内流域水质在时间上呈逐步恶化趋势,在空间上则表现为自上游至下游逐渐下降,其中,1996~2000年,研究河段内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达30%左右;只治理点污染源仅使水质指数增加6.5%左右,表明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苕溪流域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水环境效应 水质指数 浙江 水环境影响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评价——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2
11
作者 彭建 蔡运龙 王秀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通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借助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构建生态价值指数,对位于贵州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1973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 通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借助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构建生态价值指数,对位于贵州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1973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近30年来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1973-1990年,猫跳河流域的景观趋于破碎化,斑块总数从3438个增加到3619个,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从3626.58降低到3343.47,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1990-2002年,猫跳河流域的景观破碎度降低,斑块数量从1990年的3619个减少到3312个,整个流域的生态服务指数从3343.47上升到3738.4,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喀斯特地区 生态环境效应 景观格局指数 猫跳河流域
下载PDF
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坤 杨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32-35,F0002,共5页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利用1988年的TM遥感影像和2008年的中巴资源卫星数据(CBERS-02),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20年来北碚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利用1988年的TM遥感影像和2008年的中巴资源卫星数据(CBERS-02),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20年来北碚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景观格局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北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耕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住宅用地和工矿用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呈增长趋势。从景观形状指数看,居住、工矿用地和其他用地形状趋于复杂;林地、耕地和水体,由于人类的干预趋于简单;从景观分维数和破碎度来看,居住、工矿用地等建筑用地分维数增加,其他类型分维数减小。该区域应该严格控制新建建设用地,加强生态规划,切实保护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景观格局 形状指数 分维数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春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金凤 由文辉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38-1243,共6页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具有一定影响,为了解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春季对包括学校、居住区、公园、工厂、垃圾填埋场和道路等绿地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采样研究。研究表明,9种生境中小型土壤...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具有一定影响,为了解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春季对包括学校、居住区、公园、工厂、垃圾填埋场和道路等绿地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采样研究。研究表明,9种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62653只,分别隶属于3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常见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近孔寡毛目(Oligochaeta plesiopora)、涡虫纲(Turbellaria)和轮虫纲(Rotatoria),它们共占了总捕获量的98.27%。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群落复杂性指数(Cj)比其它多样性指数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群落聚类以及排序的结果显示,9种生境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可以分为6大类:即浦东路旁绿化、工业区乔木及草地类型、植物园草地及废弃地乔木类型、校园乔木及居住区草地类型、校园草地类型、植物园乔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群落 多样性指数 土地利用 系统聚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价——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被引量:53
14
作者 王志杰 代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29-3440,共12页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脆弱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系统监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对象,以2013年...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脆弱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系统监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对象,以2013年和2018年Landsat 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剖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13—2018年花溪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形成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3种类型占优的格局态势,以耕地的大量减少(减少约15353.37 hm^(2))且90%转为建设用地或林地、灌木地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局部林地退化(约2683.80 hm^(2))的现象;(2)5年间,花溪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从2013年的0.622下降到2018年的0.499,下降约20%,反映植被覆盖度和不透水建设用地的绿度指标和干度指标对花溪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最大;(3)土地利用/覆被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分布和变化在空间上基本吻合;林地面积或林地与灌木地面积的增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林地或林地与灌木地面积增加10%,可使生态质量好转面积增加约15%—20%,或减少生态质量恶化面积约4%;而林地的退化面积增加10%,可导致生态质量恶化面积增加约14%。研究可为喀斯特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喀斯特山地城市
下载PDF
小尺度热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广栋 程久苗 贾旭燕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5期394-397,共4页
利用指数模型方法,从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速度、土地流向、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淮南市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淮南市土地利用及变化的特征,并针对在工矿和居民点整理复垦、土... 利用指数模型方法,从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速度、土地流向、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淮南市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淮南市土地利用及变化的特征,并针对在工矿和居民点整理复垦、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变化 指数方法 淮南市
下载PDF
关中-天水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格局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雪铭 李晶 +2 位作者 张东海 刘焱序 陈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38,319,共5页
以198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应用ArcGIS,Erdas软件对影像解译,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简称"关天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景观分为6大类景观类型。基于ArcGIS分析模块,分析了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并使用景观软件Fra... 以198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应用ArcGIS,Erdas软件对影像解译,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简称"关天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景观分为6大类景观类型。基于ArcGIS分析模块,分析了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并使用景观软件Fragstats分别从景观级别和景观类型级别上计算了相应的景观指数,得出以下结论:(1)25a间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水体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大量的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同时较多草地开垦为耕地,但小于耕地向其转化的量。而建设用地属于转入型用地,转出量几乎为0。(2)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景观的蔓延度、优势度指数减少,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3)耕地是关天经济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建设用地景观斑块正在向规模化扩张。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及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 空间分析 景观指数 关天经济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嘉宁 王继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1-235,共5页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从1986年至2006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分别为:耕地3.21%,园地-36.11%,林地-4.05%,牧草地4.2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0.62%,交通运输用地-12.27%,未利用地1.85%;变化趋势是:耕地逐...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从1986年至2006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分别为:耕地3.21%,园地-36.11%,林地-4.05%,牧草地4.2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0.62%,交通运输用地-12.27%,未利用地1.85%;变化趋势是:耕地逐年向园地流转,园地变化烈度较大,其他各类用地变化不太显著。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策因素。结合这一变化,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实际情况,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利用经营与管理方面,应重视土地产出效益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王东沟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指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时间尺度小流域侵蚀产沙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变化响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梁越 秦伟 +4 位作者 张勤 丁琳 许海超 石晨雨 安乐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5-166,共12页
为阐明多时间尺度小流域侵蚀产沙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变化响应机制,该研究基于吕二沟流域1982—2020年逐日降雨、水沙实测资料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综合运用K-均值聚类法、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年际和年内月际2个时间尺度对比分析了... 为阐明多时间尺度小流域侵蚀产沙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变化响应机制,该研究基于吕二沟流域1982—2020年逐日降雨、水沙实测资料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综合运用K-均值聚类法、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年际和年内月际2个时间尺度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下的流域侵蚀产沙变化及其与泥沙连通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2—2020年间,吕二沟流域由耕地为主体向农林草复合结构转变、泥沙连通性指数显著下降,可将整个研究期划分为1982—1985年、1986—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20年共4个阶段,分别对应土地利用/覆被格局Ⅰ、Ⅱ、Ⅲ和Ⅳ。(2)随着以林草地增加为主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流域产流、产沙能力减弱。相较土地利用/覆被格局Ⅰ,土地利用/覆被格局Ⅳ的年均径流深显著降低;后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Ⅲ和Ⅳ)下的汛期月产流产沙能力显著小于前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Ⅰ)。(3)基于月降雨量、月最大日降雨量和月侵蚀性降雨日数3个降雨指标,可将研究期内的汛期月降雨划分为4种类型:小雨量、弱侵蚀性的A型,中雨量、弱侵蚀性的B型,大雨量、中侵蚀性的C型,大雨量、强侵蚀性的D型;在大雨量中侵蚀性的C型降雨下,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格局间的月际径流深和产沙模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际和月际尺度下,小流域产沙模数均与泥沙连通性指数呈指数递增关系,但C雨型下的关系减弱。研究为干旱半干旱区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优化配置和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泥沙 土地利用/覆被格局 小流域 连通性指数 降雨
下载PDF
1990—2015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迪 张冬有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268-274,共7页
为研究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变化驱动力,以1990—2015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量分析统计模型、土地利用/覆被稳定映射变化轨迹、探索性空间数据、土地经济属性的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为研究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变化驱动力,以1990—2015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量分析统计模型、土地利用/覆被稳定映射变化轨迹、探索性空间数据、土地经济属性的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2015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和状态、变化轨迹的空间自相关性、对比分析东北三省和中国其他地区部分省(市)的土地经济属性以及东北三省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研究前期(1990—2000年)到后期(2000—2015年),东北三省地区经历了土地利用/覆被由变化频繁到变化速度急剧降低、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由平衡发展到发展极不平衡2个阶段;东北三省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映射变化轨迹呈显著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区域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发展极不平衡;1990—2015年东北三省地区土地的经济属性和人口经济耦合水平时空差异显著,人口经济耦合指数逐渐发展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土地的经济属性中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区域人口经济耦合水平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时空特征 人口经济耦合指数 驱动力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湘西州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与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龚熊波 杨波 +1 位作者 刘雨先 王守梅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4期137-144,共8页
为进一步定量探究地形因子在土地利用中的影响程度大小,以湘西州山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从DEM数据中提取了湘西州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信息,并利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系统探究了该州土地利... 为进一步定量探究地形因子在土地利用中的影响程度大小,以湘西州山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从DEM数据中提取了湘西州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信息,并利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系统探究了该州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效应,同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湘西州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地形梯度效应,高程、坡度与地形位指数对空间格局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一般分布于低地形位区间,其中水域在坡度地形位中同时处于低地形位和高地形位区间。林地大多分布于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呈现随地形位指数增大而减小的趋势。3)湘西州景观中的耕地破碎度最大且空间结构最为复杂,林地占主体且集聚性最高,景观类型分布不均,景观结构有待优化。该结果可以为湘西州山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建议,助力其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地形梯度效应 景观格局指数 贫困山区 湘西自治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