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韶关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武江区为例
1
作者 徐锋良 刘昭华 陈斌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12期164-167,172,共5页
土地利用变化及遥感监测特征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韶关市近10年的多时相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从韶关市武江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状态指数两个维度,探究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 土地利用变化及遥感监测特征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韶关市近10年的多时相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从韶关市武江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状态指数两个维度,探究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武江区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年平均缩减率为2.41 km2,而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增速由城区向外逐渐降低;耕地的状态指数在-0.55处波动变化,表明耕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建设用地在2010—2015年状态指数达到峰值0.91,增速较快,在2015—2020年随着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建设用地增速放缓,林地面积增加,武江区经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趋势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江区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状态 土地利用状态指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2
作者 张亮 孛永明 +3 位作者 李旭春 王丽洁 鱼海霞 张立靖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2000、2010、2020三期遥感影像资料,基于地统计学原理,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程度入手,解译关川河流域长时序多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草地为关川河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利用2000、2010、2020三期遥感影像资料,基于地统计学原理,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程度入手,解译关川河流域长时序多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草地为关川河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各地类面积占比:耕地草地>灌木人造地表>林地>水体,耕地面积保持在69%左右,草地面积保持在25%以上,耕地、灌木地、水体面积在20年间分别减少3374.82hm^(2)、11318.17hm^(2)、103.62hm^(2),林地、草地、人造地表面积分别增加128.00hm^(2)、8765.59hm^(2)、5903.01hm^(2)。研究期后十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高于前十年,增幅达79.9%,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高。2000-2010年间,耕地和水体转出,林地、草地、灌木地、人造地表转入;2010-2020年间,耕地和灌木地转出,林地、草地、水体、人造地表转入。社会因素的驱动对关川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效应显于自然因素。本研究旨在更好地处理人地关系,为治理流域水土流失、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当地经济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川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主成分分析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基于GIS的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3
作者 潘明伟 王小霞 王发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67-70,75,共5页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次之;研究期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绝对值园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耕地>林地。其中园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较大;由于受基数面积较大影响,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变化不明显。在景观格局上,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现小幅度下降,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多样性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受高程因子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20年夜间灯光和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占主导地位,人类活动影响度增强,自然因素影响度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都匀市
下载PDF
东南诸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60
4
作者 张浚茂 臧传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9339-9350,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反映,其驱动力分析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整个东南诸河流域片区的尺度上,研究了包含中国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反映,其驱动力分析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整个东南诸河流域片区的尺度上,研究了包含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199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果为:(1)全流域各土地类型面积占比为:林地>耕地>草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林地与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北聚南散,北多南少”,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台湾海峡两岸沿海地区以及流域大陆北部靠近长江三角洲的地区。(2)全流域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量为:城乡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68%,整体用地类型转化程度先降低再增加,并以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要变化类型。流域南部各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北部剧烈,台湾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3)大陆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台湾地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工农产业结构调整因素。大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工农产业结构,社会工农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水平是台湾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东南诸河流域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自然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诸河流域 台湾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主成分分析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
5
作者 李丽 李静 +3 位作者 逯跃锋 姚凯中 孙颖 刘彦汝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3年第7期38-41,44,共5页
选取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为研究区域,获取影像图上的土地利用状态信息,从不同方面分析青岛市黄岛区2014—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青岛市黄岛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6年中经济处于持续发展阶段... 选取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为研究区域,获取影像图上的土地利用状态信息,从不同方面分析青岛市黄岛区2014—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青岛市黄岛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6年中经济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其他用地都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城市重心不断向东北方向偏移。该文研究分析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合理调整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 转移矩阵 Landsat-8影像 重心转移
下载PDF
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 被引量:69
6
作者 王根绪 刘进其 陈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9-348,共10页
在黑河流域选择两个典型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的对比研究,利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定量表征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不同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异特征,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 在黑河流域选择两个典型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的对比研究,利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定量表征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不同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异特征,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区域绿洲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空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35年来两个对比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形成了显著的绿洲沿河流的溯源迁移和以基于下游老绿洲的渐进性绿洲外围拓展两种不同模式,前者导致流域水资源过度集中消耗于流域上游和源区,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急剧减少,在35年间下游荒漠化土地增加了85.1%,灌溉绿洲萎缩了25.5%;后者则不同,水资源利用量的空间配置在区域下游具有小幅度集中,区域绿洲系统整体的稳定性较高。从流域整体的水土相互关系出发,合理规划干旱内陆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和空间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促进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绿洲稳定性 水资源空间分配 影响评价 对比分析 黑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GIS的矿区开采沉陷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瑞霞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5-7,12,共4页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对矿区开采沉陷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某一矿区的开采沉陷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在GIS平台下,开发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原型系统,实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范围和准...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对矿区开采沉陷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某一矿区的开采沉陷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在GIS平台下,开发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原型系统,实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范围和准确影响面积等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和特征的自动获取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矿区开采沉陷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空间分析
下载PDF
近40年来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蒋晓辉 高昊祺 雷宇昕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38,共9页
为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内部特征及驱动机制,从土地利用整体格局、土地利用转移方向、转移程度和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方面出发,全面分析近40年以来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系统地阐述了其驱动机制。主要结果表明:... 为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内部特征及驱动机制,从土地利用整体格局、土地利用转移方向、转移程度和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方面出发,全面分析近40年以来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系统地阐述了其驱动机制。主要结果表明:目前,该流域各土地类型面积占比为草地>耕地>煤矿用地>林地>沙地>居住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耕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煤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在研究时段内,煤矿用地作为动态度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其面积大幅增加,主要流入源为草地和耕地,该流域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已严重影响到该流域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壮大是导致该流域煤矿用地和居住用地发生明显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而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也与其息息相关,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此外,人口作为重要因素之一,也在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窟野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煤矿用地 主成分分析 线性回归模型 人类活动 驱动机制
下载PDF
Land Use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Coastal Soils on Chongming Is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被引量:13
9
作者 ZHENG Rong ZHAO Jiale +3 位作者 ZHOU Xiu MA Chao WANG Li GAO Xiaoji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4-84,共11页
The reclamation of tidal fiats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replenish the arable lands in the coastal areas; pollution status of reclaimed soils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recently, especially for the ... The reclamation of tidal fiats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replenish the arable lands in the coastal areas; pollution status of reclaimed soils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recently, especially for the study of heavy metals due to the relative high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in wetland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heavy metal and arsenic (As) geochemistry by the reclamation of wetlands for agriculture, surface soils and soil profi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agricultural land reclaimed in the 1990s and the intertidal flat wetland at Dongtan on Chongming Is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The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total concentrations and chemical speciation of chromium (Cr), zinc (Zn), copper (Cu), lead (Pb), nickel (Ni), cadmium (Cd) and As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properties (salinity,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and As in the soils differed under the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The conversion of wetland to forest had caused obvious losses of all the measured heavy metals. In paddy field and dryland with frequent cultiv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 Zn, Cu, Ni and As were higher when compared to forest land which was disturbed rarely by human activities. Speci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r, Zn, Cu, Ni and As were predominated by the immobile residual fraction, while Pb and Cd showed relatively higher mobility. In general, metal (except Ni) and As mobility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wetland 〉 dryland 〉 paddy field 〉 forest land,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reclaimed soils had lower metal and As mobility than the intertidal fiat wetl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heavy metals and As in the reclaimed soils of the study area and other similar coast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fraction DRYLAND forest land intertidal flat paddy field reclaimed soils WETLA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