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研究——以南城县为例
1
作者 鲍辰浩 张晓平 +1 位作者 邹自力 黎德华 《测绘》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指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明灯。而建立生态产品实现机制是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路径,南城县作为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县,聚焦生态的可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指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明灯。而建立生态产品实现机制是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路径,南城县作为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县,聚焦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源头活水”,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生态保护关键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方法,该方法通过识别南城县生态保护关键区,与2030年多情景下模拟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叠加分析,对南城县未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研究表明:南城县的核心保护区的面积为876.05 km~2,占全县面积的51.62%,主要位于县城的东西两侧,叠加2030年多情景下模拟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现红色预警与橙色预警多位于城镇化水平较高或耕地利用率较高的乡镇,由此得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主要来自于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的不合理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PLUS 多情景 预警 南城县
下载PDF
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30
2
作者 曲青林 曹爱霞 刘学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56,共4页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兰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剖析了1997—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整体有好转趋势.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6664,比1997年提高了0.0601,由1997年的风险级转为2006年的敏感级,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就县区而言,城关区、榆中县与红古区的增长强度较大,增幅分别为25.03%,18.09%和17.65%,其中榆中县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由风险级转为敏感级;其次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增幅分别为13.13%和13.10%;其他县区增幅在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下载PDF
基于优度评价法的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庆日 谭永忠 +1 位作者 薛继斌 余振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4,共7页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西藏7个地(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研究方法:优度评价法,可拓理论。研究结果: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总体程度不高,所有地(市)表现出基本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土地利用生态安...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西藏7个地(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研究方法:优度评价法,可拓理论。研究结果: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总体程度不高,所有地(市)表现出基本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最好,藏北和藏西北地区最差,其他地区居中。研究结论:优度评价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优度评价法 可拓理论
下载PDF
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初探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子生 LIANG Luohui 王云鹏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402-409,共8页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建立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是保住人民生命线的根本举措。水土流失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以允许土壤流失量(即T值)为基础,一方面确保各地块的土壤流失降至最低,以保持地块...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建立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是保住人民生命线的根本举措。水土流失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以允许土壤流失量(即T值)为基础,一方面确保各地块的土壤流失降至最低,以保持地块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使区域性的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区域性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并极大地减轻中下游的泥沙淤积和洪水灾害。另外,还应因地制宜地推行多样化土地利用、发展多功能农业,建立斑块镶嵌性与生态多样性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而言,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应突出三大重点:(1)以坡地梯田梯地化、建立梯田梯地农业与地埂经济为重点的耕地与园地利用与治理;(2)以乔灌草结合、多层配置为重点的林地和陡坡退耕地的利用与改造;(3)着力于地面绿化(而非"空中绿化")的荒山荒地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 可持续利用 土壤流失量 允许土壤流失量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
下载PDF
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评价及预测
5
作者 马艳敏 《新疆农垦经济》 2013年第1期13-19,共7页
生态安全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松嫩平原1980年、2000年、2010年TM影像为依据,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构建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 生态安全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松嫩平原1980年、2000年、2010年TM影像为依据,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构建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对松嫩平原1980~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风险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2)较低风险区比重最大,在50%以上,其次为中度风险区、低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1980~2000年,各风险区面积均减少并向较低风险区转化,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而在2000~2010年,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均减少明显,向中、高风险转化趋势明显。(3)2020~2050年预测结果表明,中度风险等级、较高风险等级、高风险等级均表现出逐步递增趋势,松嫩平原生态安全恶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综合指数评价 时空变化 马尔可夫预测 松嫩平原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赛红 马其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年第2期41-44,共4页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章综述了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概念、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不可逆性)、研究现状及其应用,然后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在研究方法、评价标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章综述了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概念、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不可逆性)、研究现状及其应用,然后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在研究方法、评价标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县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博 《经济论坛》 2015年第10期29-31,共3页
确保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最基本前提之一。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法,引入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对浙江省义乌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5年来该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递增,由2008年的2.59上升到2012年的2.81,土地生... 确保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最基本前提之一。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法,引入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对浙江省义乌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5年来该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递增,由2008年的2.59上升到2012年的2.81,土地生态安全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应从耕地保护、节能降耗、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生态足迹 土地生态压力指数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文琴 纪凯婷 张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2-31,共10页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地关系的和谐越发得到人类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遭到人类的破坏和污染,优质的土地资源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有限和宝贵的,土地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压力—状态—响应为...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地关系的和谐越发得到人类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遭到人类的破坏和污染,优质的土地资源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有限和宝贵的,土地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压力—状态—响应为框架模型,以科学性、全面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选取15个指标层,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的权重,分析池州市2008年至2018年的数据,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为主导方法计算出11年间池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值。对池州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判,并从多个方面提出维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池州市 熵权法 综合指数法 PSR
下载PDF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斌 任志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5,共5页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年、2007年...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年、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2000年与200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生态安全动态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西安城区
下载PDF
建三江垦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安全时空分异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佳 宋戈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54,共7页
对受到强干扰下的区域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三江垦区15个农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2年、2001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 对受到强干扰下的区域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三江垦区15个农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2年、2001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特征;定量计算研究区不同尺度的景观稳定性,并结合DPSIR模型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15个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等级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2—2010年,各农场的景观整体组合特征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亦有显著变化。在时间分异上,创业农场、二道河农场和浓江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值和等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其他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安全值和等级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在空间分布上,1992年,等级相对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西北部和东部;2001年,呈现两个带状分布;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等级均提升,等级低的地区镶嵌其中。这种等级变化和时空分异特征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即结构和功能对干扰的抗性和恢复性水平,并体现人类的土地利用行为对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结构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安全 景观稳定性 DPSIR模型 时空分异
下载PDF
河北滨海盐碱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20
11
作者 于淑会 周向莉 +3 位作者 卿冀川 陈子康 郭爱请 秦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786,共9页
滨海盐碱地盐渍化较严重,土地生态环境脆弱,了解滨海盐碱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探讨其驱动机制,可为滨海盐碱区土地结构调整与土地功能提升提供依据。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域,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设计了黄骅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滨海盐碱地盐渍化较严重,土地生态环境脆弱,了解滨海盐碱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探讨其驱动机制,可为滨海盐碱区土地结构调整与土地功能提升提供依据。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域,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设计了黄骅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LUES)分级标准,计算得出研究时段内的LUES值,阐明了黄骅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态并探寻起主要作用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0年TM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Erdas、Arc GIS与Fragstats软件平台,选择了包括LUES在内16个指标,构建了黄骅市P-S-R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探讨了黄骅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黄骅市LUES值为0.458~0.466,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应控制建设用地、盐场及重度盐碱地面积;(2)黄骅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提升主要得益于土壤盐渍化的降低,中、重度盐碱地面积减少及轻度盐碱地面积增加带来的生态正效应超过了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带来的生态负效应,这是LUES提高的主要原因;(3)黄骅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LESI)呈逐年上升趋势,安全状态由2000年的较不安全(LESI为0.431)提升至2010年的较安全(LESI为0.666)状态;(4)压力指数(P)在逐年减小,响应指数(R)在逐年增加,2010年响应指数对LESI贡献最大,其贡献率为45.3%,说明人为措施减小了土地生态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黄骅市土地生态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P-S-R模型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滨海盐碱地 黄骅市
下载PDF
RESPONSES OF WETLAND ECO SECURITY TO LAND USE CHANGE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CHINA
12
作者 WANG Zhi-qiang ZHANG Bai +2 位作者 YANG Guang WANG Zong-ming ZHANG Shu-q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330-336,共7页
By the use of the software of ARCGIS, dynamic changes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landscape structure, conversion processes of the landscape gradients and the responses of wetland eco-security to land use/cover changes... By the use of the software of ARCGIS, dynamic changes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landscape structure, conversion processes of the landscape gradients and the responses of wetland eco-security to land use/cover changes (LUCC) in the western Jilin Province were studied from 1930 to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grassland, wetland, forestland and water area shrank rapidly, and wetlands underwent huge losses in the study period due to the conversion from wetland into arable land and grassland in large quantities. The responses of wetland eco-security to LUCC were inverse evolvement of wetland vegetation, loss of biodiversity, water deficiency in wetland ecosystem, the changes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wetlands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wetland habitats.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wetland eco-security RS GIS western Jilin Province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Land Intensive Use an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ianjin from 1980 to 2019 被引量:7
13
作者 LI Xuemei LIU Qian +2 位作者 HAN Jie YUAN Ping LI Yami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1年第3期367-375,共9页
The problem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directly threate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y regions,and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s helpful for analyzing the land ec... The problem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directly threate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y regions,and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s helpful for analyzing the land ecological patterns between regions and over time.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for Tianjin in 1980,2000,2010 and 2019,supported by software such as ArcGIS and GeoDa,the changes of land use in the study area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Then,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correlations and internal heterogeneity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each district in Tianjin.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land use of Tianji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e past 40 years:the building land has been expanding,while the farmland and barren have been shrinking continuously.(2)The overall level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s in the high security area,and Jizhou District is the highest,while the Central areas and Binhai are low.(3)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s not obvious,bu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str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ecological safety level spatial heterogeneity Tianjin City
原文传递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volution and Security Pattern Optimiza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被引量:1
14
作者 CAO Yuhong CAO Yuandan +1 位作者 CHEN Zhiyu YU Dailiang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6期977-985,共9页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Huaihai Economic Zone, as the core of the 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has experienced a reciprocal evolutio...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Huaihai Economic Zone, as the core of the 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has experienced a reciprocal evolution of land us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multi-stage land use data extracted by Google Earth Engine(GEE),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 evolu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from 1998 to 2018 were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ESV assessment and a minimum accumulated resistance model(MCR), and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ESP) was optim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SV intensity has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which is higher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lower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median ESV area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while the high and low ESV areas accounted for a small propor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show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gra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period, the ESV grade changes show a positive trend.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26 important ecological sources, 22main landscape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65 ecological strategic nodes were optimized and identified, and the middle-level ecological security zone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n the ESV and ESP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in government protection policies. Thes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ter-provincial territorial space protection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Huaihai Economic Zone
原文传递
Model-based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land use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15
作者 夏天 吴文斌 +4 位作者 周清波 Peter H.VERBURG 余强毅 杨鹏 叶立明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71-187,共17页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techniques recently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monitor land use change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well-known 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 model to...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techniques recently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monitor land use change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well-known 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 model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land use changes in a hot-spot in Northeast China(NEC). In total,13 driving factors were select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individual land use types.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then used to simulate land use dynamic changes during 1980–2010 at a 1 km spatial resolution,and to capture the overall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es in cropland area in NEC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anjiang Plain and the Songnen Plain during 1980–2000,with a small reduction between 2000 and 2010. An opposite pattern was identified for changes in forest areas. Forest decreas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Khingan Mountains and the Changbai Mountains between 1980 and 2000,with a slight increase during 2000–2010. The urban areas have expanded to occupy surrounding croplands and grasslands,particularly after the year 2000. More attention is needed on the newly gained croplands,which have largely replaced wetlands in the Sanjiang Plain over the last decade.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identified her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policy making so as to strengthen local eco-environmental sec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CLUE-S Northeast China two-way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