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洮儿河上游地区近50年土地利用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刘兆礼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7,共6页
本文利用地形图图件、遥感资料在MGE和ARCGIS8.3软件支持下获取了洮儿河上游地区5个时期和4个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近5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①土地利用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看,在1950年~2000年内,以森... 本文利用地形图图件、遥感资料在MGE和ARCGIS8.3软件支持下获取了洮儿河上游地区5个时期和4个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近5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①土地利用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看,在1950年~2000年内,以森林快速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减少的速率为2663.05hm^2/年,而草地和耕地则分别以2067.62hm^2/年和1166.10hm^2,年的速度增加;②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组成看,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在50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林地比重变化最大,由原来的64.39%下降到1980年代的45.91%,其后略有上升,而草地则由原来的28.12%上升到1980年代的43.45%;③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演化过程中的贡献。通过上述分析看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在近50年内变化速度很快,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过程中以优势类型林地、草地变化最大,其它非优势类型都作适应性调整,虽然优势类型并未发生转化,但是可以看出本区内林地过度利用、草地退化和破坏严重这一事实。保护现有林地和恢复已破坏林地,禁止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地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演化过程 洮儿河上游地区 RS GIS
下载PDF
吉林省前郭县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湘南 许红梅 曹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0-66,共7页
由于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组合的差异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区域总体特征与主要的自然地理过程各不相同 ,导致了其内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形式与过程也不相同。吉林省前郭县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理单元区 ,各区内土地利用的基本模式不同 ,土... 由于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组合的差异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区域总体特征与主要的自然地理过程各不相同 ,导致了其内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形式与过程也不相同。吉林省前郭县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理单元区 ,各区内土地利用的基本模式不同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各异。研究表明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过程和自然地理单元要素综合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自然地理单元 土地利用动态过程 有效系数 吉林 时空差异
下载PDF
基于SOM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忠学 任志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5-80,共6页
利用198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和人工神经网络SOM模型对16年来陕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总特点是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土地利用变化驱... 利用198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和人工神经网络SOM模型对16年来陕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总特点是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复杂,各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SOM模型 空间差异
下载PDF
林口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浅析
4
作者 王欢 《黑龙江自然资源》 2020年第5期28-28,共1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以往粗放式土地利用方式越来越跟不上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节约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逐渐成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以往粗放式土地利用方式越来越跟不上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节约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逐渐成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趋势。县域土地利用管理有必要针对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实现其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途径,保证其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速度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利用过程 土地利用方式 供求矛盾 现代城镇 集约型 对策浅析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程序
5
作者 威廉姆.格得曼 瑞克斯.弗来德 刘福恕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2年第S1期53-56,共4页
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完成了绘图、测量、分类。制表和计算之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即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的衔接问题,未来土地利用的空间(OpenSPace)和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等相联系。在规划与实践过程中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 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完成了绘图、测量、分类。制表和计算之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即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的衔接问题,未来土地利用的空间(OpenSPace)和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等相联系。在规划与实践过程中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规划中的每一个不同变量都相互配合吗”?“土地利用,开放空间和交通运输是有条理的组织吗”?“规划真能成功地解决社会目标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吗”?“社会能承担保证规划中执行的各项措施吗”?“公众和私人的利益考虑的周全吗”?有市民参与论证规划的可能性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交通运输网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过程 城市发展 大都市区 开发格局 划规 相邻地区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淮南市土地变化过程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玉洁 游欣妍 +1 位作者 梁明 聂拼 《地理信息世界》 2020年第6期80-86,共7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综合反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对于全球变化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随着土地利用数据的需求快速增加,基于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其中如何量化分析众多可能因素...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综合反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对于全球变化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随着土地利用数据的需求快速增加,基于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其中如何量化分析众多可能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的影响是关键。利用淮南市2008-201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2008-2017年的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演变过程("耕地"转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进行研究。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包括耕地的形状、耕地距离道路的距离以及耕地的面积。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影响不同,同时各个因素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主要体现为耕地的面积对于土地利用类型演化过程的影响始终最大,而耕地距离道路的距离及耕地的形状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随年份变化波动较大,某些年份距离影响大于形状,而某些年份形状影响大于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序列时空数据 灰色关联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以盐池县马儿庄村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1 位作者 张庆霞 陈林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8-1153,共6页
通过小区域、长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结合,以便从微观尺度揭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制图与农户调查结合,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探讨马儿庄村的土地利用变... 通过小区域、长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结合,以便从微观尺度揭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制图与农户调查结合,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探讨马儿庄村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马儿庄村近60年经历了由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到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土地利用的变化;前50年土地利用引起土地逐步退化,后10年土地迅速恢复。在人口增长和政策驱动下前50年耕地不断增加,1998年以来的扬黄水分和养分输入,使耕地面积下降。在利用过度和使用政策不当的作用下,草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质量大幅度下降,2003年禁牧之后迅速恢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沙地面积增大,21世纪在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的驱动下,沙地面积大幅减小。近10年土地恢复是扬黄灌区开发的水肥输入、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执行(既有减轻土地压力又有补偿)、生计方式多样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马儿庄土地利用变化仍然经受着气候变化、草地利用压力、水浇地土壤盐分变化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典型村域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盐池县马儿庄村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25
8
作者 陈雅如 肖文发 +1 位作者 滕明君 冯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8-599,共12页
1992—2012年,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影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剧烈变化,论文选取工程建设重要时点1992、2002、2006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图,探讨景观格局指数在30~1 00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响应。结... 1992—2012年,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影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剧烈变化,论文选取工程建设重要时点1992、2002、2006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图,探讨景观格局指数在30~1 00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1)所选取的27个景观指数中,有14个对空间粒度变化高度敏感、3个中度敏感、7个低敏感、3个不敏感;不同类型景观(除裸地外)粒度效应规律相似。2)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粗呈5种变化规律:单调下降、单调上升、阶梯状上升、无明显变化、先增大后迅速下降。形状指数粒度效应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响应明显,聚集度指数、面积-边缘指数、多样性指数随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不受粒度粗细影响。因此,景观格局分析最适宜粒度范围为30~60 m。3)1992—2012年三峡库区整体景观异质性增大、优势度降低、呈小斑块密集格局;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破碎化加剧,林地面积稳步提升,连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景观格局指数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石家庄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
9
作者 申华敏 《才智》 2011年第18期319-319,共1页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程度正在逐步加大。而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大量占用优质耕地、盲目扩张建设用地等现象日益严重,进而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关键词 协调性分析 协调度模型 土地利用过程 优质耕地 建设用地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系统 城乡土地利用 开发
原文传递
浅谈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10
作者 刘泽丰 《城市地理》 2016年第4X期82-82,共1页
为积极稳妥加快推进宜昌市夷陵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全区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继续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就必须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 为积极稳妥加快推进宜昌市夷陵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全区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继续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就必须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为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和宜昌市相继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钩试点 城乡建设用地 土地整治 国土资源 工作管理办法 节约用地 土地利用过程 整理复垦 农村建设 乐天溪镇
下载PDF
地籍测量与地籍制图方法探究
11
作者 孟庆真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1年第22期173-174,共2页
随着我国规划建设项目的增加,需要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力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当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握好地籍的性质与面积,才能更好地实现规划设计目标,测量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通过科学精准的测量,对各类土地境... 随着我国规划建设项目的增加,需要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力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当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握好地籍的性质与面积,才能更好地实现规划设计目标,测量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通过科学精准的测量,对各类土地境界、权属界址点、大小等进行测算,科学用好土地资源。本文论述了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地籍测量技术类型等内容,以此,为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过程 建设项目 地籍测量 界址点 规划设计 方法探究
下载PDF
Potential Impacts of Various Land Use Forms on Land Degradation in Arid Regions (Case Study: Kuwait)
12
作者 Raafat Misak Adeeba Al-Hurb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3年第5期368-379,共12页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land use in Kuwait was remarkably changed in various forms. Such changes resulted in positively constructive, as well as, adversely destructive impacts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land use in Kuwait was remarkably changed in various forms. Such changes resulted in positively constructive, as well as, adversely destructive impacts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1993-1994, a buffer zone of 15 km wide and more than 200 km long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Iraq and Kuwait. This allowed the restoration of biodiversity, enhancement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tabilization of fragile soils. In 1991, long bund walls were constructed along the Saudi-Kuwaiti borders by Saudi Arabia and in 1993-1994, a ground trench was dug along the Iraqi-Kuwaiti borders by Kuwait. Bund walls are piles of excavated soils, 2-3 m high, 3-5 m wide and several tens of kilometers length. Constructing 1 km length of a bund wall required 2,500-3,000 m3 (1,000 m length x 5 m average width x 0.5 m depth) amount of soil, which disturbed a groundcover strip of an average area of 10,000 m2 (1,000 m length x 10 m average width). Border trenches are ground hollows 2-3 m deep, 3-5 m wide and 220 km long. The amount of excavated soil from digging 1 km long trench ranged from 6,000-8,000 m3. Field work indicated that 1 km long of trench had disturbed a groundcover of an average area of 12,000 m2 (1,000 m length ~ 12 m average width). Such man-induced land fea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as they were of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soil, surface hydrologic conditions and natural vegetation.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immediate and long term impacts of the introduced land use forms in selected areas in Kuwait, such as Wadi AI Batin (Western part of Kuwait). To achieve such an objective, intensive field program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nd the collected data and available information were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nd walls TRENCHES man-induced land features surface hydrologic condi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