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绿洲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特征——以伊犁河谷为例
1
作者 郝潘潘 刘志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5-1614,共10页
伊犁河谷是维护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保障区,其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相协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指数模型、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5—202... 伊犁河谷是维护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保障区,其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相协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指数模型、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5—2020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以及两者协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伊犁河谷各县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上缓慢提升,大体呈现以伊宁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降低的发展态势。(2)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表现为波动增长趋势,并与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密切相关。(3)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为高耦合关系,中心城市协调性高于边缘城市。(4)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程度主要受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开发强度、土地产权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 伊犁河谷
下载PDF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韦燕飞 蒙月莹 +1 位作者 唐任 叶宗达 《自然资源情报》 2023年第9期28-36,共9页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的优势发展,还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维护生态环境。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广西2005—2019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的优势发展,还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维护生态环境。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广西2005—2019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空间格局为桂东南高,桂西北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桂东地区和中部重点城市高,桂南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低的特征。(2)耦合协调发展值呈协同上升趋势,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差异,空间上呈“东部、中部高,西部低”的特征。(3)二者的耦合协调受到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土地产出效益的影响最为显著。未来要推动土地利用优势转型,维护生态环境,加快绿色产业升级,促进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广西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1-307,共7页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形态上逐渐往高级发展,沿海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比内陆城市高。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转型存在阶段性特征,在一定周期内呈现出“S型”的演化态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并与地区所处的土地隐性转型模式密切相关,西北内陆地区土地生态水平总体比东南沿海地区高。近15年来福建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4上升至0.61,沿海城市协调性高于内陆城市;协调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生态资源禀赋。应当将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及其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规律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因地制宜地施行管理政策,促进城市间协同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转型 耦合协调关系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开发利用与产出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综合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28
4
作者 曲艺 龙花楼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73,共13页
从土地开发利用与产出视角出发,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综合研究。首先,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土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污染排放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三维表征模型。其次,引入基于遗传算法... 从土地开发利用与产出视角出发,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综合研究。首先,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土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污染排放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三维表征模型。其次,引入基于遗传算法的K-means聚类方法(KGA)对研究区不同单元的综合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进行了类型划分,发现不同类型单元的综合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特征与其所处的区域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第三,引入空间距离和空间自相关检验,提出了一种综合空间与非空间属性信息的空间聚类方法(SKGA),用于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KGA的分区方案既能保留各研究单元非空间属性的分异性,又能兼顾不同单元间的空间邻接性和空间关联性。研究结果可为差别化的土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遗传算法 空间自相关 空间聚类 黄淮海地区
原文传递
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 被引量:25
5
作者 曲艺 龙花楼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共8页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空间分异 空间计量 投资强度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丽君 程久苗 +1 位作者 程建 费罗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90,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区稀土矿区土地利用转型实证研究--以赣州市L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晨辉 陈永林 +1 位作者 林建平 郭祥光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08-115,共8页
稀土资源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但受开采技术的限制,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研究稀土矿区周围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稀土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以L县稀土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L县稀土... 稀土资源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但受开采技术的限制,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研究稀土矿区周围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稀土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以L县稀土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L县稀土矿区土地利用显性和隐性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探究稀土矿区周围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稀土矿区周围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且集聚程度增加;耕地破碎度减少,其他地类破碎度增加;L县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正向关系,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时间上呈现出不同增速态势.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直观看出稀土矿区周围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和土地隐性转型模式,为之后的矿区开采和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景观格局指数 稀土矿区 南方丘陵山区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 被引量:44
8
作者 曲艺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26-1241,共16页
当前,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对中国耕地数量保护成效显著,但要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更多的研究仍需聚焦在既定资源数量下的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上。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包含涉及不同学科的多重属性,其转... 当前,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对中国耕地数量保护成效显著,但要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更多的研究仍需聚焦在既定资源数量下的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上。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包含涉及不同学科的多重属性,其转型规律的刻画需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基础之上。为此,研究结合中国耕地资源管理实践,分析了1949年以来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历程,梳理了分散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当前研究在区域性、综合性、多尺度性方面表现不足,这些不足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弱化了研究结论在耕地管理实践中的可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提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引入地理学的研究理念和分析方法,通过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弥补以上不足,并进而从概念框架、具体设计、实践运用三个层次,逐步深入和细化,提出了中国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研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阐述了这一框架的具体应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多学科综合 研究框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