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荣昌区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付伟 周宝同 田雨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214-222,共9页
为了解重庆市荣昌撤县设区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基于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及2015年的6期遥感影像,借助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荣昌区2000-2015年土地利... 为了解重庆市荣昌撤县设区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基于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及2015年的6期遥感影像,借助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荣昌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荣昌区土地利用特征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大致呈现减少趋势,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大致呈现增长趋势,未利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量为负值,200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量为正值,土地利用整体由调整期步入发展期;土地利用破碎程度降低,优势土地类型减少,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逐渐分布均匀;高关联度指标中城镇化率、公路里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与第一主成分关联性高,常住人口与第二主成分关联性高,荣昌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在研究时段以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等因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驱动力 荣昌区 重庆 景观指数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重庆永川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倩 刁承泰 +2 位作者 刘雪 黄娟 刘贵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160-3162,共3页
根据1996~2004年重庆永川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并时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力进行定性分析,指出影响永川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政治经... 根据1996~2004年重庆永川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并时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力进行定性分析,指出影响永川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政治经济政策。然后运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耕地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土地利用变化与主要社会驱动力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力 永川市 重庆
下载PDF
近30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周广金 吴连喜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65-270,共6页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之一,LUCC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于多时相的TM影像数据,从流域尺度研究了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之一,LUCC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于多时相的TM影像数据,从流域尺度研究了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79~2008年间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锐减和建设用地激增;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人口增加是造成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下载PDF
福州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多元综合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文惠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45-50,共6页
运用地球信息技术对福州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驱动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以TM数据作为信息源获取两时相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信息:用GPS快速提供变化区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和野外调查时的快速定位;并利用GIS对多种数据进行处理、集成管理... 运用地球信息技术对福州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驱动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以TM数据作为信息源获取两时相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信息:用GPS快速提供变化区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和野外调查时的快速定位;并利用GIS对多种数据进行处理、集成管理、空间统计和相关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信息技术 福州市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下载PDF
宁夏隆德县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方兴义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37-140,共4页
运用2005~2012年隆德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引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定量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总结归纳出隆德县土地利用的特点,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国家政策和城镇化三个因素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运用2005~2012年隆德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引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定量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总结归纳出隆德县土地利用的特点,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国家政策和城镇化三个因素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了未来本县土地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为当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德县 土地利用驱动力 土地利用动态度
下载PDF
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分析
6
作者 农兆云 刘永雷 《南方国土资源》 2009年第11期39-41,共3页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利用的外部性要求人类要有意识地认识土地系统变化,以调控土地利用管理和辅助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本论文对南宁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揭示耕地...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利用的外部性要求人类要有意识地认识土地系统变化,以调控土地利用管理和辅助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本论文对南宁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揭示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最后提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南宁市
下载PDF
云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袁磊 杨昆 赵俊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5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促进云南省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全域宏观尺度视角,以1999—2008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种LUCC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是云南省土地利... 为促进云南省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全域宏观尺度视角,以1999—2008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种LUCC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是云南省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园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年均增长速率最快,分别达2.92%、2.78%和1.36%;其次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快速减少,年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55%和0.47%,其中耕地大量转为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94 257.27 hm2、118 028.67 hm2和58 355.38 hm2;从土地开发利用率看,均值维持在84.73%,总体相对稳定,但又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利用率、林地覆盖率稳中略升,建设利用率逐年增加,土地垦殖率逐年放缓;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在211以上,属中等稍上水平,略呈增长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也不断提高,说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还处于快速发展期。此外,将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对耕地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耕地变化是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民人均收入和产业产值等是驱动全省耕地变化的核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LUCC模型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云南省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时空分异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程轩 徐颂军 巫细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24-1529,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统计学原理,运用遥感、GIS和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佛山...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统计学原理,运用遥感、GIS和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从1991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总体上呈多样化不断增长的态势,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程度和强度加大;空间分布由中心区向北和向西呈现连片式扩展,向南呈现跳跃式延伸;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驱动程度下降,受人类活动驱动程度增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性降低,随机性增大,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1991年到2003年,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主导性由单一方向转变为互相垂直的双方向;2003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分异呈现出多极主导的集聚式、组团式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变异函数 GIS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原文传递
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滕宇思 夏维力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针对西安市优化和完善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该文以西安市2003年至2012年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西安市2003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以及程度变化3个方面... 针对西安市优化和完善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该文以西安市2003年至2012年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西安市2003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以及程度变化3个方面入手,对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从2003年至201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依然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不断提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城市化 主成分分析 西安市
原文传递
边境贸易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演变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郑伟 付梅臣 丁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9-736,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对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绥芬河为典型案例,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耦合角度分析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演变情况。...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对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绥芬河为典型案例,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耦合角度分析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发展早期建设用地主要解释因素为固定资产投资,后期由于对外贸易结构变化,工业生产总值占主导作用;2000年之前自然地理因子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后则是离对外贸易区距离、离边境线距离等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进行边境城市绥芬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分析,既能丰富边境城市研究,也能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典型相关分析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边境贸易地区 绥芬河市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珊 罗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43-50,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和土地利用规划密不可分,将两者结合研究,可以为区域规划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将GIS和RS两种技术手段结合,基于武汉市四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综合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和土地利用规划密不可分,将两者结合研究,可以为区域规划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将GIS和RS两种技术手段结合,基于武汉市四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综合指数模型。基于模型采用常规曲线拟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1)在研究期内,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总体属于中上水平,且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状态;2)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为常住人口、工业总产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建筑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需着重考虑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武汉市
原文传递
基于PLUS模型的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12
12
作者 牛统莉 熊立华 +3 位作者 陈杰 周研来 尹家波 刘德地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1,151,共14页
长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地区,科学合理地调控土地利用变化对实现其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选取20... 长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地区,科学合理地调控土地利用变化对实现其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选取20个驱动因子分析了长江流域1985—2020年35 a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力,并设定惯性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优先3种情景,对2050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分析,以满足流域不同发展目标导向下的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占流域面积的95%以上,1985—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耕地、草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为13.29%,1995—200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达0.62%;2)PLUS模型对1985—2020年长江流域各类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均低于0.15,模拟效果较好,其中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距乡镇距离与距火车站距离,以社会经济因素为主;3)PLUS模型在长江流域适用性强,不同时间步长、不同土地数量预测模型设定下,模型总体精度均高于92%,Kappa系数均高于0.88;4)3种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趋势依次为73.56%、7.37%、70.99%;耕地保护情景可有效约束建设用地扩张,生态优先情景可明显增加水域等生态用地。因此,落实耕地保护、生态优先政策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长江流域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多情景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Land Us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A Case Study in Yanhe River Basin 被引量:18
13
作者 SU Changhong FU Bojie +4 位作者 LU Yihe LU Nan ZENG Yuan HE Anna Halina LAMPARSK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5期587-599,共13页
Human activities alter land use patterns and affect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It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te... Human activities alter land use patterns and affect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It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tection of 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in nor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etween 1995 and 2008. Landscape metr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ed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Results show that:1) Totally, 186 590 ha of crop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alternate land-use types (equivalent to 61.7% of the original cropland area). The majority of cropland areas were found to be converted into grassland and woodland areas (accounting for 55.9% and 4.9% respectively of the original cropland areas). 2) Both cropland and woodland demonstrated an increasing fragmentation tendency while grasslands showed a decreasing fragmentation tendency. 3) Multipl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thought to act together to changes in landscape metrics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The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were analyzed from four perspectives: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olicy, labor force transf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settlement. The policy of the GfG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w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which expedited the conversion from cropland to woodland and grassl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also found to affect land use change through the direct impac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such as oil explo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 through indirect impacts such a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readjustment. Labor force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was found to follow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adjustment and further drove land use change from cropland to off-farm land use. Establishment of new tile-roofed houses instead of cave-type dwellings in rural settlements has helped to aggregate the original scattered land-use type of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landscape metrics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 Grain for Green (GfG) policy Yan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Measuring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Expans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Shanghai from 1990 to 2015 被引量:4
14
作者 TIAN Li LI Yongfu +1 位作者 SHAO Lei ZHANG Yu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875-890,共16页
Urbanization ha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analyzing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se impacts. By comparing Landsat TM images, this... Urbanization ha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analyzing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se impacts. By comparing Landsat TM imag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patterns in Shanghai from 1990 to 2015. It finds that the city doubled in size, with the growth of isolated construction land being most significant among eight land use types. A land use change matrix was established and landscape indices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city expansion in Shanghai, this research ran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model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10 social-economic factors on land use change of Shanghai from 1990 to 2015. It then conducted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rivers of change of various land use types: urban settlement, rural settlement and isolated construction land. Besid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policy-dimensional factors in land use change. It concludes with future potential research topics on land use change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land use change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driving forces SHANGHAI
下载PDF
Land-use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5 被引量:13
15
作者 SONG Wei CHEN Baiming ZHANG Y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511-524,共14页
While urbanization has accelerated,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started de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curbed. The questions of why this has happ... While urbanization has accelerated,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started de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curbed. The questions of why this has happened and who has driven the land-use change(LUC) of rural settlement in China have aroused great interests among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it is suggested that population is not always a positive driving force for the LUC of rural settlement in China. Furthermore,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ther than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re analyzed. On a national scale,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are the per-capita rural housing area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On a regional scal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in the eastern China are the house-building capacity of rural households and the per-capita rural housing area; while in the central China,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are rural housing investment,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employees in the rural working population,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For the western China,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are rural register popul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LUC) rural settlement driving force land institution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