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形态图式语言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云才 崔莹 傅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7,共6页
土地形态是在自然与人文生态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景观环境的多样性不仅决定了土地类型和人文过程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土地形态图式语言的多样性。水平空间上的镶嵌过程和垂直空间上的嵌套结构是土地整体景观的重要特征。以耕... 土地形态是在自然与人文生态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景观环境的多样性不仅决定了土地类型和人文过程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土地形态图式语言的多样性。水平空间上的镶嵌过程和垂直空间上的嵌套结构是土地整体景观的重要特征。以耕地、鱼塘和园地形态为主要类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选取典型土地空间,初步构建了由土地形态基本单元(字)、组合单元(词)和复杂组合(词组)通过水平镶嵌和垂直嵌套形成的土地形态图式语言体系。土地形态基本图式语言共形成3大类9中类64小类的"字"、3大类9中类89小类的"词"和2大类7中类35小类的"词组"。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嵩县陆浑湖南岸为例,融合基地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和陆浑湖功能设计,将土地形态图式语言语汇选择性应用到设计实践中,验证了基于土地形态图式语言应用的人文生态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设计 土地形态 人文生态 图式语言 陆浑湖
下载PDF
湖北土地形态类型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第19期31-32,共2页
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土地形态类型总体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湖北省农业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中的有关数据,通过整理计算,得到湖北省县域土地形态类型构成,并结合县域类型,研究土地形态类型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关键词 土地形态 县域经济 发展差异 影响
下载PDF
论傈僳族耕土地形态
3
作者 杨光民 《云南学术探索》 1995年第5期36-41,共6页
论傈僳族耕土地形态杨光民本世纪50年代前,云南省怒江地区傈僳族的社会形态,据《云南少数民族》一书介绍是:“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农村的阶级已有了分化,但土地占有还不太集中,尚存在着较浓厚的原始公有制及家长奴隶制残余。伙... 论傈僳族耕土地形态杨光民本世纪50年代前,云南省怒江地区傈僳族的社会形态,据《云南少数民族》一书介绍是:“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农村的阶级已有了分化,但土地占有还不太集中,尚存在着较浓厚的原始公有制及家长奴隶制残余。伙有共耕制是怒江傈僳族社会中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共耕制 个体家庭 个体农户 土地形态 私有制 家族公社 氏族公社 社会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下载PDF
新疆绿洲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特征——以伊犁河谷为例
4
作者 郝潘潘 刘志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5-1614,共10页
伊犁河谷是维护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保障区,其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相协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指数模型、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5—202... 伊犁河谷是维护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保障区,其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相协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指数模型、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5—2020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以及两者协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伊犁河谷各县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上缓慢提升,大体呈现以伊宁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降低的发展态势。(2)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表现为波动增长趋势,并与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密切相关。(3)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为高耦合关系,中心城市协调性高于边缘城市。(4)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程度主要受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开发强度、土地产权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 伊犁河谷
下载PDF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韦燕飞 蒙月莹 +1 位作者 唐任 叶宗达 《自然资源情报》 2023年第9期28-36,共9页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的优势发展,还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维护生态环境。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广西2005—2019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的优势发展,还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维护生态环境。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广西2005—2019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空间格局为桂东南高,桂西北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桂东地区和中部重点城市高,桂南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低的特征。(2)耦合协调发展值呈协同上升趋势,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差异,空间上呈“东部、中部高,西部低”的特征。(3)二者的耦合协调受到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土地产出效益的影响最为显著。未来要推动土地利用优势转型,维护生态环境,加快绿色产业升级,促进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广西
下载PDF
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 被引量:89
6
作者 赵晶 徐建华 +2 位作者 梅安新 吴健平 周坚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 ,分析了近 5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和半径维数对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定量判断 ,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演变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形成... 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 ,分析了近 5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和半径维数对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定量判断 ,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演变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交通、政策和经济因素。研究表明 ,近 50年来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均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城市用地结构正向均衡状态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 ,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形态 信息熵 分维 上海 土地利用形态
下载PDF
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土地利用形态与停车规划 被引量:10
7
作者 缪立新 刘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0-52,共3页
对中心商务区(CBD)的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用地形态下中心商务区停车规划的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 中心商务区 停车规划 土地利用形态
下载PDF
我国海岛型旅游地土地空间形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骆茜 黄少辉 +2 位作者 陈波 傅轶 张蕾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439,共5页
以国内海岛型旅游地空间利用现状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影响我国海岛型旅游地空间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岛特殊的地形地貌,高敏感的自然环境,复合型用地需求以及游客行为。将以上因素纳入到土地空间形态的理论体系,构建... 以国内海岛型旅游地空间利用现状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影响我国海岛型旅游地空间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岛特殊的地形地貌,高敏感的自然环境,复合型用地需求以及游客行为。将以上因素纳入到土地空间形态的理论体系,构建出海岛型旅游地空间形态模型。该模型主要由山体、农田、海滩、居民点、旅游度假区、交通空间及绿化隔离带7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以山体为核心,呈圈状层层向外扩展,形成开发强度从内圆向外、由低到高再到低的类同心圆的空间组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旅游地 土地空间形态 特殊的自然人文资源
下载PDF
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尚云 高世廉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83-89,共7页
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同种类,计算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和空间分布,总结出反映城市出行总量距离分布的二阶爱尔兰分布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较快地对城市出行总量的距... 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同种类,计算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和空间分布,总结出反映城市出行总量距离分布的二阶爱尔兰分布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较快地对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测算,作为宏观研究交通发展战略的基础。还根据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部份特大城市的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了实践验证,初步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距离分布 中国 城市交通
下载PDF
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路——公共交通社区与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 被引量:65
10
作者 陈燕萍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14,共5页
从介绍公共交通社区的概念和实例入手 ,阐述土地利用形态对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公共交通社区 城市 土地利用形态 城市规划
下载PDF
从上海陆家嘴到重庆东部新城——一种可操作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形态的探索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仲煜 胡纹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 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际体现。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新城区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得到真正运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普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上海陆家嘴新区及重庆东部新城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研究,在建立可操作的公交导向的城市形态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土地利用形态 城市开发
下载PDF
产业经济对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强 《中国土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5-37,共3页
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而其主要是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替、深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也必然地产生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城市经济 产业经济 经济发展过程 国家经济 第三产业 城市产业 地产
下载PDF
试论夏商周三代土地私有形态产生的历史途径
13
作者 李学功 张广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44-50,共7页
土地所有制,作为前资本主义时代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截取三代土地私有形态产生问题作为剖面,试图通过对传统文献史料的再认识,重新探讨春秋战国以降我国土地所有制形态的嬗变。
关键词 夏商周 土地所有制形态 井田制 土地私有关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洋洋 李江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7-522,共6页
依据分形理论和信息熵原理,借助RS和GIS技术支持,对襄樊市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合土地利用转变矩阵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和信息熵,并针对演变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表明:1991-2006年间,襄樊市耕地形态趋于复杂... 依据分形理论和信息熵原理,借助RS和GIS技术支持,对襄樊市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合土地利用转变矩阵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和信息熵,并针对演变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表明:1991-2006年间,襄樊市耕地形态趋于复杂,稳定性降低,数量及分布均减少;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形态趋于简单,稳定性提高,园地数量减少,林地面积增大但分布更为集中,建设用地数量与分布均扩大;水域及未利用地的形态均较为稳定,分布趋于缩小.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降低,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及均匀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结构 分形 信息熵 襄樊市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1-307,共7页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形态上逐渐往高级发展,沿海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比内陆城市高。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转型存在阶段性特征,在一定周期内呈现出“S型”的演化态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并与地区所处的土地隐性转型模式密切相关,西北内陆地区土地生态水平总体比东南沿海地区高。近15年来福建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4上升至0.61,沿海城市协调性高于内陆城市;协调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生态资源禀赋。应当将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及其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规律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因地制宜地施行管理政策,促进城市间协同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转型 耦合协调关系 福建省
下载PDF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形态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攀 于洋 《四川建筑》 2015年第1期30-32,共3页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方式,是构建以快速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的重要支撑点。大量实践表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能够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还具有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和土地利用形态重构的作用。将城市...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方式,是构建以快速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的重要支撑点。大量实践表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能够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还具有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和土地利用形态重构的作用。将城市地理学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应用于城市内土地利用形态的研究,对城市地铁沿线土地利用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土地利用形态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并据此对处于不同城市地段土地利用集约化发展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形态 经济联系方向 演变
下载PDF
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尚云 《铁路现代化》 1998年第3期22-27,41,共7页
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同种类,计算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和空间分布,总结出反映城市出行总量距离分布的二阶爱尔兰分布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较快地对城市出行总量的距... 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同种类,计算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和空间分布,总结出反映城市出行总量距离分布的二阶爱尔兰分布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较快地对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测算,作为宏观研究交通发展战略的基础。还根据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部分特大城市的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了实践验证,初步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 土地利用形态 距离分布 出行总量
下载PDF
中国土地自然类型划分的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尹海魁 许皞 +3 位作者 李大伟 夏书培 周亚鹏 赵文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7-223,共7页
概述地貌分类与土地类型研究成果,提出土地自然类型及其划分体系。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目前,人们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非常透彻的研究,但几乎没有学者对土地自然类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土地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概述地貌分类与土地类型研究成果,提出土地自然类型及其划分体系。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目前,人们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非常透彻的研究,但几乎没有学者对土地自然类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土地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体,同地貌一样,具有成因、形态和物质组成等自然属性,而地貌类型基本反映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因此,地貌类型基本上可以作为土地自然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基于这种思想,提出了基于地貌学的土地自然类型划分体系。(1)土地自然类型划分体系是以形态成因、等级系统、构造地貌和指标系列等为原则而建立;(2)土地自然类型包括纲、亚纲、类、亚类、型、亚型、种;(3)土地自然类型采用8级划分法,分别适合于不同制图精度的土地区划使用。结果表明,土地自然类型不同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地自然类型具有不同的土地功能,土地自然类型的划分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自然类型 土地形态类型 土地成因类型 土地物质组成类型 地貌类型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被引量:142
19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区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沿线样带区域农村建房用地的转型基本上能反映整个样带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且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非常明显。此外,还发现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与整个样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沿线样带 区域类型 利用结构
下载PDF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京 常庆瑞 陈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144,共6页
【目的】查清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NVI 4.0软件对2006年延河流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结合野外考察,在ArcGis 9.0平台下获得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从... 【目的】查清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NVI 4.0软件对2006年延河流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结合野外考察,在ArcGis 9.0平台下获得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根据国标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分类体系,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住宅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耕地(水浇地、旱地)、园地(果园)、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内陆滩地、湖泊水面、水库水面、河流水面)和其他土地(裸地、沙地、沼泽地、设施农用地)共7个大类17个二级类,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景观形态结构特征。【结果】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的面积比最大,约为37%,其次是天然牧草地、裸地和有林地,分别为22.17%,23.6%和14.4%,其他类型面积均较小;旱地、有林地、天然牧草地和裸地频率比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较高;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沼泽地平均面积指数最大,其次是裸地和天然牧草地;旱地、有林地、天然牧草地、裸地等图斑形状简单且各形状的图斑数呈正态分布;耕地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优势度较大。【结论】延河流域土地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开展土地整理和规模经营,减少土地利用地块数量,降低形状指数,增加水域、人工草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促进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均匀化;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土地利用景观形态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