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土地用途转换的土地资源碳储量研究
1
作者 张雄 毛星月 +1 位作者 柯珂 黄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3-202,共10页
土地用途转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带来土地资源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双碳”目标下开展区域土地用途转换的土地资源碳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2000—2020年5期土地用途转换数据,运用In... 土地用途转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带来土地资源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双碳”目标下开展区域土地用途转换的土地资源碳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2000—2020年5期土地用途转换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研究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引致的土地资源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总碳储量减少约10.6×10^(7)t;在不同土地用途类型中,林地碳储量占土地资源总碳储量比重最大,达到70.68%;在空间上,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高值主要集中于4大山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碳储量损失较为严重;根据PLUS模型预测的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结果,2030年湖北省各地区在生态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最大,达到7.32×10^(9)t,高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7.02×10^(9)t和耕地保护优先状态下的6.76×10^(9)t。研究结论: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湖北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2030年,在自然发展状态、耕地保护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3种不同预测状态下,湖北省各地区土地用途转换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生态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增长最多,林地是湖北省各地区最主要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增长源;而耕地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下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用途转换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下载PDF
土地用途转换表征模型与应用
2
作者 邓祥征 赵永宏 +1 位作者 战金艳 林英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58-1961,共4页
介绍了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推导了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为区域土地用途转换提供了表征方法与手段。在此基础上,以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为案例,采用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与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提炼了1988~2000年东北地区土地... 介绍了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推导了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为区域土地用途转换提供了表征方法与手段。在此基础上,以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为案例,采用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与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提炼了1988~2000年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的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导致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收缩与扩张,并体现为水田与旱地相互转换、退耕还林/还草等9种主要转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用途转换 表征模型 面积成分数据 栅格成分数据 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
下载PDF
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探讨
3
作者 邓祥征 战金艳 +1 位作者 史娜娜 赵永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73-2475,2490,共4页
通过遥感反模型、综合估算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3个模型探讨了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结果表明,遥感反演模型以植被第一生产力模型为代表,能够在较大尺度上监测与土地用途转换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综合估算模... 通过遥感反模型、综合估算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3个模型探讨了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结果表明,遥感反演模型以植被第一生产力模型为代表,能够在较大尺度上监测与土地用途转换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综合估算模型以农业生产力估算系统(ESAP)为代表,适用于评价土地用途转换导致的农业生产力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以CENTURY为代表,一般服务于模拟生态系统内部C、N、P与S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为评价土地用途转换效应,深入分析土地用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工具,利用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测算出的区域尺度土地用途转换效应对于合理制定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转换 生态效应 评价模型
下载PDF
土地用途转换过程中地价属性之思考
4
作者 左静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25-26,33,共3页
按照我国现行制度之规定,土地从农业用途向非农业用途转换过程中的价值补偿以农业收益为依据,这有悖于现代土地估价理论。现代土地估价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公开市场价值为目标,以未来最佳用途为原则,当土地面临用途转换时,其价值取... 按照我国现行制度之规定,土地从农业用途向非农业用途转换过程中的价值补偿以农业收益为依据,这有悖于现代土地估价理论。现代土地估价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公开市场价值为目标,以未来最佳用途为原则,当土地面临用途转换时,其价值取向应为转换后的土地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用途转换 土地估价 土地收益
下载PDF
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的碳排放及空间关联性
5
作者 张雄 毛星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70,223,共8页
土地用途转换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基于湖北省2000-2020年土地用途转换数据,计算碳排放量,研究其空间关联性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率呈现“二增四减”的变化特征;土地用途转换导致碳排放量增加8577×104 t,增幅达到68%... 土地用途转换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基于湖北省2000-2020年土地用途转换数据,计算碳排放量,研究其空间关联性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率呈现“二增四减”的变化特征;土地用途转换导致碳排放量增加8577×104 t,增幅达到68%,主要源于单位GDP能耗的提高;空间上,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一个中心,半环递减”的格局;分区域来看,各地区土地用途转换碳排放量存在空间关联性,但空间关联处于低密度联结状态;武汉市始终处于碳排放量空间的中心和空间净受益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用途转换 湖北省
下载PDF
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的深层土壤水环境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锦月 韩晓阳 朱元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35,共6页
研究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后0~1000 cm土壤含水量特征,分析了苹果园土壤干燥化和苹果园转换为农田后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2、7、17、23、29 a苹果园200~100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8%、21.4%、16.8%、15.4%、14... 研究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后0~1000 cm土壤含水量特征,分析了苹果园土壤干燥化和苹果园转换为农田后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2、7、17、23、29 a苹果园200~100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8%、21.4%、16.8%、15.4%、14.9%。500~1000 cm土层中,29 a苹果园平均土壤含水量(14.5%)高于23 a的果园(13.3%);17~29 a的苹果园均表现为轻度干燥化;基于苹果园和农田转换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估算,苹果园最大种植年限为21 a。苹果园转换为农田1、5、10 a后,农田200~10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3%、15.7%和16.2%,恢复到土壤稳定湿度以上的土层厚度分别为140 cm(1 a)、220 cm(5 a)和400 cm(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农田 土地用途转换 土壤水分 土壤干燥化 长武塬区
下载PDF
空间相关性对耕地保护决策的影响研究——以天津市宁河县大北涧沽镇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乔荣锋 高进云 毕芳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空间相关性对耕地保护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图斑面积变量外,土地用途、土壤质量、道路可及性、沟渠可及性及县城可及性等变量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包含空间特征的线性概率模型存在显著的误差空间自相关。... 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空间相关性对耕地保护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图斑面积变量外,土地用途、土壤质量、道路可及性、沟渠可及性及县城可及性等变量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包含空间特征的线性概率模型存在显著的误差空间自相关。由此得出:耕地利用具有空间自相关,制定耕地保护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地块用途;地块可及性对地块用途有显著影响,耕地保护措施应充分利用地块可及性;耕地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特定地块用途变化的概率,并依据此来划定耕地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关性 耕地保护 空间相邻矩阵 土地用途转换概率 线性概率模型
下载PDF
近十年有农城市灰地更新及其研究进展
8
作者 董文丽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从"有农灰地更新"的城市更新背景谈起,探讨有农灰地更新在社会进步、城市农业的开展和城市空间发展中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后,在国内外的研究趋势中阐明城市农业与灰地更新学科交叉的相关概念辨析、城市化背景、研究进展和存... 从"有农灰地更新"的城市更新背景谈起,探讨有农灰地更新在社会进步、城市农业的开展和城市空间发展中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后,在国内外的研究趋势中阐明城市农业与灰地更新学科交叉的相关概念辨析、城市化背景、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最后指出未来研究方向是在灰地更新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研究有农城市灰地更新的背景机制、参与主体和基本模式及其社会环境效益的关系;基于对城市灰地更新的多层综合分析,探讨其发展农业活动的可行策略及决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地更新 城市农业 土地用途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