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45
1
作者
周书贵
邵全琴
曹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8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计算2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方向及其幅度、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黄...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8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计算2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方向及其幅度、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宏观生态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地区近20年来平均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为24.07,其中土石山区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最好,其次为河谷平原区,最差的为农灌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森林和草地转为耕地,生态级别由高级向低级转移,2000-2008年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低覆盖草地转为中高覆盖草地,生态级别由低级向高级转移。近2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表明,该区域的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转差(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1.08),后转好(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2.66)2个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期受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共同驱动,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工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利用/
覆被
转
类
指数
转
类
方向
黄土高原
土地
利用/
覆被
变化
原文传递
近25年阿克苏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
15
2
作者
段峥嵘
祖拜代·木依布拉
+1 位作者
夏建新
刘荣霞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3-426,共14页
选择干旱区典型绿洲——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1年、2001年和2016年3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野外考察数据,选取适宜的分类指标体系,运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分析阿克苏绿...
选择干旱区典型绿洲——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1年、2001年和2016年3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野外考察数据,选取适宜的分类指标体系,运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分析阿克苏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影响绿洲LUCC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1年草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而林地和耕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 206.6km2和883.46km2.2001~2016年面积增加最多的是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3 225.54km2和243.1km2.在25年间,未利用地和草地一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分别减少了2 542.64km2和2 696.09km2;(2)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LUCC
转
移矩阵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
驱动力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地政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
8
3
作者
王清韵
周丁扬
+1 位作者
安萍莉
姜广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9-1359,共11页
研究自然保护地政策的生态成效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治理。以三江源地区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考察了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刻画了自然保护地政策生态成效在自然保护...
研究自然保护地政策的生态成效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治理。以三江源地区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考察了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刻画了自然保护地政策生态成效在自然保护地内外的空间差异性,结合最小二乘法和实地调研结果探究了保护地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政策实施以来,三江源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越来越明显,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地类是促进生态提升的最主要的用地变化类型。集中连片分布的大型保护地生态成效明显,而分布零散且靠近行政边界的小型保护地生态成效相对较小;尽管保护地生态成效优于非保护地,但保护地与周围地区的生态提升具有同步性。保护地政策通过在保护地内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显著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通过采取限牧禁牧、引导转业转产等措施减轻了农牧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未来应推动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公园和周边区域的一体化保护和联动治理,帮助农牧民进一步拓宽生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环境质量
影响机制
三江源地区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
原文传递
题名
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45
1
作者
周书贵
邵全琴
曹巍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处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对区域气温的影响"(41371409)
文摘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8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计算2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方向及其幅度、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宏观生态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地区近20年来平均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为24.07,其中土石山区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最好,其次为河谷平原区,最差的为农灌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森林和草地转为耕地,生态级别由高级向低级转移,2000-2008年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低覆盖草地转为中高覆盖草地,生态级别由低级向高级转移。近2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表明,该区域的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转差(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1.08),后转好(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2.66)2个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期受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共同驱动,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工程的影响。
关键词
土地
利用/
覆被
转
类
指数
转
类
方向
黄土高原
土地
利用/
覆被
变化
Keywords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dex
direction of land cover change
Loess Plateau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P90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近25年阿克苏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
15
2
作者
段峥嵘
祖拜代·木依布拉
夏建新
刘荣霞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
出处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3-426,共14页
基金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
文摘
选择干旱区典型绿洲——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1年、2001年和2016年3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野外考察数据,选取适宜的分类指标体系,运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分析阿克苏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影响绿洲LUCC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1年草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而林地和耕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 206.6km2和883.46km2.2001~2016年面积增加最多的是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3 225.54km2和243.1km2.在25年间,未利用地和草地一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分别减少了2 542.64km2和2 696.09km2;(2)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
绿洲
LUCC
转
移矩阵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
驱动力
Keywords
Oasis
Land Use/Cover Change ( LUCC )
transition matrix
Land Cover ChangeIndex
Driving forces
分类号
P237 [天文地球—摄影测量与遥感]
原文传递
题名
自然保护地政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
8
3
作者
王清韵
周丁扬
安萍莉
姜广辉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9-1359,共11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405)资助。
文摘
研究自然保护地政策的生态成效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治理。以三江源地区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考察了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刻画了自然保护地政策生态成效在自然保护地内外的空间差异性,结合最小二乘法和实地调研结果探究了保护地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政策实施以来,三江源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越来越明显,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地类是促进生态提升的最主要的用地变化类型。集中连片分布的大型保护地生态成效明显,而分布零散且靠近行政边界的小型保护地生态成效相对较小;尽管保护地生态成效优于非保护地,但保护地与周围地区的生态提升具有同步性。保护地政策通过在保护地内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显著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通过采取限牧禁牧、引导转业转产等措施减轻了农牧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未来应推动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公园和周边区域的一体化保护和联动治理,帮助农牧民进一步拓宽生计方式。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环境质量
影响机制
三江源地区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
Keywords
nature reser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fluencing mechanism
Sanjiangyuan region
land cover change index
分类号
X3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周书贵
邵全琴
曹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5
原文传递
2
近25年阿克苏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段峥嵘
祖拜代·木依布拉
夏建新
刘荣霞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5
原文传递
3
自然保护地政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王清韵
周丁扬
安萍莉
姜广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