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被引量:86
1
作者 关焱 宇万太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扼要地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库的动态与平衡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氮、磷、钾养分全量及有效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水解... 扼要地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库的动态与平衡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氮、磷、钾养分全量及有效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水解残渣氮及微生物体氮在土壤氮库中的动态变化 ;Ca2 P、Ca8 P、Al P、Fe P、闭蓄态磷 ,活性有机磷、中度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及微生物体磷在土壤磷库中的动态变化 ;土壤碳库中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以及富里酸和胡敏酸的动态变化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农田土壤养分库的养分循环与养分平衡。还指出了当前土壤养分库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养分库 分平衡
下载PDF
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闫恩荣 王希华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46-1655,共10页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为参照,选择了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代表不同的退化类型,分别对其土壤氮磷养分库、碳库进行...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退化对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为参照,选择了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代表不同的退化类型,分别对其土壤氮磷养分库、碳库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氮库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次生针叶林、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总磷含量也是在成熟林最高,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次生针叶林的总磷含量显著高于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灌丛、灌草丛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土壤铵态氮在成熟林、灌丛和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幼年常绿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最小的为次生针叶林;硝态氮则在灌草丛的库容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成熟林针叶林,最小的为次生常绿阔叶幼年林和灌丛。统计显示,常绿阔叶林退化不仅导致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显著下降,也使得土壤氮磷养分库含量显著下降。可以认为,砍伐导致的大量生物量输出和森林管理措施的影响,植物种类组成的改变,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以及养分和有机碳的主要生物化学转化环节发生改变是导致此类变化的主要因素,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土壤是该地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退化 土壤碳库 土壤养分库
下载PDF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 被引量:8
3
作者 漆良华 周金星 +2 位作者 张旭东 彭镇华 朱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1,共4页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含量、养分库有效性指数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和...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含量、养分库有效性指数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和平均重量直径对养分库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库表聚效应明显,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为0.57×10-3~2.52×10-3、29.63×10-6~134.40×10-6,全磷、速效磷为0.02×10-3~0.12×10-3、0.93×10-6~14.55×10-6,速效钾为21.38×10-6~202.23×10-6;润楠次生林全氮、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最高,杉木人工林水解氮质量分数最高,油桐人工林速效钾质量分数最高;森林植被模式下土壤养分库有效性指数均高于荒草灌丛,排序为EⅥ(1.2981)>EⅣ(1.2855)>EⅤ(1.2322)>EⅡ(1.2141)>EⅢ(1.2011)>EⅠ(1.1986)>EⅦ(1.1746);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负相关,且与速效钾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α=0.10);平均重量直径与碱解氮、速效磷为负相关,与速效钾为弱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分形维数与速效钾之间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R2=0.4901,p=0.0053),分形维数、平均重量直径与碱解氮、速效钾之间的通用线性方程也达到极显著(R2=0.6644,p=0.0014)和较显著(R2=0.4091,p=0.04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库 土壤团聚体 小流域
下载PDF
土壤养分库对缺苞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鲁叶江 吴福忠 +2 位作者 杨万勤 王开运 张春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58-1062,共5页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3个密度的缺苞箭竹群落的土壤养分库和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箭竹群落的土壤N、K贮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贮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土壤Ca和Mg贮量则随着密度增...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3个密度的缺苞箭竹群落的土壤养分库和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箭竹群落的土壤N、K贮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贮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土壤Ca和Mg贮量则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的箭竹叶片N和K的再分配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叶片P的再分配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a和Mg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在凋落叶中有显著积累的趋势。这表明,基于密度的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与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密切相关,可能的机理过程是不同密度的箭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土壤养分库通过反馈机制导致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变化,体现了土壤与植被之间的互动关系。综合分析表明,P可能是限制缺苞箭竹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苞箭竹 密度 土壤养分库 分再分配
下载PDF
四川西北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库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跃建 李强 马明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6-152,共7页
在四川西北部沿都江堰-映秀-小金在不同海拔梯度选择16个典型群落类型森林土壤测定了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揭示了该区域不同群落类型森林土壤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和土壤养分库状况,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 在四川西北部沿都江堰-映秀-小金在不同海拔梯度选择16个典型群落类型森林土壤测定了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揭示了该区域不同群落类型森林土壤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和土壤养分库状况,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碳氮关系和碳氮与养分因子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氮储量差异明显,全氮含量在0.78~3.51g/kg,密度在0.77~2.84kg/m2。亚高山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氮含量整体上高于低山森林植被类型;1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库有明显差异,在36.07~73.45kg/m2之间。总体上原始天然林较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库高,反映出植被越原始则养分库越高,1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全氮均表现出显著线性关系,其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29.63%~87.00%,密度分配为29.49%~76.08%,以落羽杉人工林为参照碳库管理指数为70.63%~2 138.11%,碳库质量优良;碳氮比为6.89~13.80,对林木生长较为适宜。其成果为该区域森林经营和因5.12地震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类型 土壤养分库 氮储量
下载PDF
缺苞箭竹群落密度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鲁叶江 王开运 +1 位作者 杨万勤 吴福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96-1001,共6页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群落3个密度在1个生长季(5~10月)内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贮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0~30cm)总P、速效P贮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而土壤总Ca、Mg贮量则随密度的...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群落3个密度在1个生长季(5~10月)内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贮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0~30cm)总P、速效P贮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而土壤总Ca、Mg贮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N、K(全量或速效)贮量密度间差异不大.在不同密度的箭竹群落样地内,除了D1样地土壤总钾贮量大于Ca外,土壤层(0~30cm)不同养分贮量(全量)大小顺序均为Ca>K>Mg>N>P.表层(L1)速效N、P和K浓度在7月份均有显著降低的现象,随后又逐渐回升.养分的变化幅度则普遍存在着表层(L1)大于下层(L2、L3),高密度(D3)大于低密度(D1),速效P大于速效N、K的现象.土壤总养分贮量与浓度在土壤层次上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3个密度样地中L1(0~10cm)层的N、P、K、Ca、Mg贮量均低于L2(10~20cm)和L3(20~30cm)层.分析表明,箭竹群落土壤层养分贮量与密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密度影响到了箭竹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微生物活性等养分循环各个环节,从而导致了土壤养分贮量的改变.其中,密度对P、Ca贮量影响最大,Mg其次,对N、K影响最弱.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越来越低的土壤总P、速效P贮量也表明,P素可能是箭竹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P不足可能是导致箭竹开花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苞箭竹土壤养分库速效分动态 密度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漆良华 孟勇 +4 位作者 岳祥华 范少辉 艾文胜 刘广路 杜满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4-588,共5页
以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特征、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笋材兼用林、材用林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 以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特征、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笋材兼用林、材用林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总体呈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88~40.24g/kg、1.08~2.19g/kg、60.00~200.00mg/kg、0.36~0.52g/kg、0.84~4.07mg/kg、11.29~23.46g/kg和31.72~86.70mg/kg。毛竹笋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高,笋材兼用林水解氮、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较高,毛竹材用林土壤全钾较丰富。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以毛竹笋材兼用林最高,笋用林次之,材用林最低,分别为3.908 1、3.522 8和3.265 0;湘中丘陵区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比较丰富,而土壤普遍缺乏磷素、钾素。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水解氮、全磷与有效磷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养分库 经营目标 综合指数 湘中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傅源 《种子科技》 2021年第20期113-114,共2页
近年来,天然林被改造为人工林的现象较为常见,而且原本林场经营管理措施发生了转变。毛竹具备生长快速、适用范围广、材质优良等优势。种植毛竹林对比常绿阔叶林来讲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大部分林业种植工作人员受利益驱使,大面积种植毛竹... 近年来,天然林被改造为人工林的现象较为常见,而且原本林场经营管理措施发生了转变。毛竹具备生长快速、适用范围广、材质优良等优势。种植毛竹林对比常绿阔叶林来讲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大部分林业种植工作人员受利益驱使,大面积种植毛竹林,并对林场进行清理、浇灌、施肥等,对土壤养分与碳库特征造成了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毛竹林 土壤养分库 碳库
下载PDF
川西北几种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比较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强 马明东 +4 位作者 刘跃建 刘闯 丁虹旭 陈暮初 陈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17,125,共5页
通过对原始青冈栎+栲树+薯豆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润楠+桤木+楠木成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绿叶石栎+光皮桦+细齿柃木幼年常绿阔叶林3种四川西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碳库、全量养分库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 通过对原始青冈栎+栲树+薯豆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润楠+桤木+楠木成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绿叶石栎+光皮桦+细齿柃木幼年常绿阔叶林3种四川西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碳库、全量养分库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整体情况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源于林分起源、成熟阶段和树种特性不同,3种天然林分土壤碳库差异较大。3种林分土壤碳库分别为160.35 t/hm2,138.96 t/hm2,62.14 t/hm2,平均为120.48 t/hm2。不同养分库在3种林分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但它们都受到林分类型及特征的重要影响。有机碳和各养分的存贮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的趋势,有机碳和总氮表现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群落 土壤碳库 土壤养分库 川西北
下载PDF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月容 周金星 +1 位作者 周志翔 孙启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9,共6页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的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和荒地(Ⅴ)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分布的表聚效应明显,0~5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的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和荒地(Ⅴ)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分布的表聚效应明显,0~5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0~32.32g/kg,全氮、水解氮含量为2.23~9.71g/kg、12.95~112.00mg/kg,全磷、速效磷含量为29.50~69.35g/kg、4.15~75.68mg/kg,全钾、速效钾含量为6.03~30.69g/kg、37.70~217.50mg/kg;林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水田有机质、全钾及速效磷含量均最高,旱地水解氮含量最高,而荒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及水解磷均最低;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24.33~295.93,排序为IⅣ(231.96)>IⅢ(193.46)>IⅡ(70.90)>IⅠ(59.57)>IⅤ(35.59);土壤养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与全磷、全磷与速效磷、全氮与全钾、水解氮与速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760、0.5961、0.6864和0.5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库 退田还湖 洞庭湖
原文传递
韩江流域典型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养分库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培松 高全洲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9-334,共6页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典型区4种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量养分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48~11.93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典型区4种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量养分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48~11.93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阔叶林垂直变化幅度最大,达72.35%。(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78~5.74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3.41~16.74妇/m^2之间。(3)不同养分库在4种林分之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有机碳和各全量养分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密度 土壤碳储量 土壤养分库 韩江流域典型区
下载PDF
汝郴高速公路沿线几种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库的比较
12
作者 冯伟林 谢利达 谢碧霞 《公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8-270,共3页
通过对栲树+苦槠+橙木、罗浮栲+藜蒴栲+杜鹃和栲树+罗浮栲+细齿柃木等3种成熟常绿阔叶林群落在汝城~郴州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养分库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养分库的整体情况及变异... 通过对栲树+苦槠+橙木、罗浮栲+藜蒴栲+杜鹃和栲树+罗浮栲+细齿柃木等3种成熟常绿阔叶林群落在汝城~郴州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养分库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养分库的整体情况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养分库在3种林分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但它们都受到林分类型及特征的重要影响。可能是由于林型影响到了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微生物活性等养分循环各个环节,从而导致了土壤养分贮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群落 土壤养分库 汝郴高速公路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董亮 田慎重 +6 位作者 王学君 孙泽强 郑东峰 刘盛林 董晓霞 郭洪海 罗加法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1期77-80,共4页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50%秸秆还田、100%秸秆还田、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增幅为0.02~0.04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细菌、真菌、放线菌增幅分别为2.2×10~8个/g^3.1×10~8个/g、0.5×10~6个/g^3.5×10~6个/g、1.3×10~7个/g^1.9×10~7个/g。但过量秸秆还田不利于农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养分库容量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衰退及防治 被引量:35
14
作者 胡曰利 吴晓芙 +2 位作者 王尚明 陈孝 杨伟东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6-40,共5页
桉树连栽人工林地的地表枯枝落叶层中 ,干物质和各种养分贮藏量与次生阔叶林和厚荚相思林比较明显下降 ,土壤有机质 ,全 N量和碱解 N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也出现下降趋势 .传统的砍、烧、机耕整地使桉树林地的枯枝落叶和养分库呈突变... 桉树连栽人工林地的地表枯枝落叶层中 ,干物质和各种养分贮藏量与次生阔叶林和厚荚相思林比较明显下降 ,土壤有机质 ,全 N量和碱解 N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也出现下降趋势 .传统的砍、烧、机耕整地使桉树林地的枯枝落叶和养分库呈突变形式退化 .林分组成单一 ,凋落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少 ,也是桉树林地土壤有机物的养分库退化的原因 .通过改变林分组成和施肥 ,可以控制人工桉树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 ,提高人工林地的生产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土壤有机物和分库 退化 防治
下载PDF
桂北地区3种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惠子 潘会彪 +3 位作者 蒋燚 邓玉华 曹顺平 张泽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2期122-127,共6页
为高效培育森林资源,以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Ⅰ)、木荷+桉树+火力楠混交林(Ⅱ)与木荷+桉树+米老排+大叶栎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不同人工林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总氮、碱解氮、总... 为高效培育森林资源,以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Ⅰ)、木荷+桉树+火力楠混交林(Ⅱ)与木荷+桉树+米老排+大叶栎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不同人工林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总氮、碱解氮、总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及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土壤肥力指数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随土层加深而递减;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表现为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3种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等级为2级;基于主成分分析,类型Ⅱ的土壤质量(0.880)最佳,其次为类型Ⅰ(0.765)与类型Ⅲ(0.738);碱解氮能单独解释土壤质量指数变异的93.1%。3种评价方法结论不尽一致,总体而言,相比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碱解氮是影响土壤质量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造成了不同人工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养分库 土壤肥力质量 土壤质量评价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中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董亮 田慎重 +6 位作者 王学君 孙泽强 郑东峰 刘盛林 董晓霞 郭洪海 罗加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107-109,共3页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土壤养分库容量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及其与土壤细菌群落演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坛 王华田 +3 位作者 王延平 韩亚飞 姜岳忠 朱婉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1-498,共8页
为揭示连作人工林衰退机制,基于离子交换树脂膜埋置和PCR-DGGE技术,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库与流特征、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代际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连作代数增加,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际和非根际... 为揭示连作人工林衰退机制,基于离子交换树脂膜埋置和PCR-DGGE技术,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库与流特征、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代际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连作代数增加,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速效氮和钾的含量在代际间呈现显著降低(P<0.05),说明连作人工林极易出现养分亏缺.养分离子流在非根际土壤中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根际土壤中NH4+和K+在单位时间内的提取量呈现显著增加,NO3-则显著减少(P<0.05),说明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硝化作用存在障碍.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显著低于非根际土,但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而且呈现出氨化细菌数量在代际间显著增加,亚硝化细菌和好气性固氮菌显著减少的趋势(P<0.05).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与细菌群落演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因此,细菌群落演变可能是影响土壤硝化作用和氮素有效性变化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杨树人工林 土壤养分库与流 分有效性 细菌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泾县中低产田低产因素分析及改良利用途径
18
作者 杨厚国 胡威 洪流 《安徽农学通报》 1996年第4期20-20,共1页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耕地面积2.1万ha。其中水田1.8万ha,旱地0.3万ha。中低产水田面积0.9万ha,占水田面积的50%。
关键词 中低产田 低产因素 潜育型水稻土 冷浸田 泾县 土壤养分库 降低地下水位 有机肥 用途 低产水田
下载PDF
Soil nutrients in relation to vertical roots distribu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ina 被引量:3
19
作者 ZHONG Rong-hua HU Jin-ming +2 位作者 BAO Yu-hai Wang Fei HE Xiu-b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7期1498-1509,共12页
Since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GR), the riparian zone has been subjected to numerous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recognize the distribution of grass roots and its impacts o... Since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GR), the riparian zone has been subjected to numerous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recognize the distribution of grass roots and its impacts on soil nutrients in the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zone of TGR. Roots of four predominant herbaceous plants in the study area, specifically, Cynodon dactylon, Hemarthria altissima, Hemarthria compressa, and Paspalum paspaloid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relation with soil nutrient contents were investigated. Root surface area density was determined with Win RHIZO,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root distribution with soil depths and soil nutrient conten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most roo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top soil layer of 0-10 cm. Estimated root surface area density for the selected grass species ranges from 0.16 to 13.44 cm^2/cm^3, and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an increase in soil depth.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on bare control area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n the grasslands. Total nutrient contents on grasslands of C. dactylon and H. compressa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grass areas. Root length density and root surface area density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for the four grasslands.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s that plant root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 in soil profiles in the riparian zone along the TGR. Nevertheless,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to reveal the specif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roots distribution, soil nutrients and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s distribution Soil nutrients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Riparian zone Root surface area density Root length density
下载PDF
Impact of soil texture and sweetpotato cropping system on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被引量:1
20
作者 LENG Jin-chuan FU Yu-fan +6 位作者 YANG Chun-xian LIANG Yuan-yuan KONG Ling-ming LUO Yong DUAN Ji-wen LI Bao-chun ZHANG Qi-tang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soil texture and sweetpotato cropping system on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the drought infiel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soil texture and sweetpotato cropping system on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the drought infiel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 factoria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study using five soil textures and two cropping systems. The lost soil during the crop season was recovered by a soil-blocking device and the dry weights for the total lost soil and its nutrient components, such as ammonium nitrogen, effective phosphorus, K^+ and organic matter were analyzed. We found that soil textu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dry weights of the total lost soil, effective phosphorus, K^+, and organic matter, while sweetpotato cropping system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texture and sweetpotato cropping system affected the dry weights of the total lost soil, the effective phosphorus and organic matter. Among the five soil textures tested, Da and Huang caused significantly less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soil textures; intercropping sweetpotato with corn significantly reduced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angiiang River soil texture cropping systems: sweetpotato drought infield soil erosion nutrient lo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