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田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块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曹秭琦
路战远
+7 位作者
任永峰
赵小庆
王建国
侯智慧
韩云飞
王登云
尚学燕
段锐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沙质土壤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及块茎产量,为沙质土壤油莎豆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莎豆品种“中油莎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沙质土壤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及块茎产量,为沙质土壤油莎豆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莎豆品种“中油莎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分析4个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艺性状、土壤表观养分平衡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地油莎豆茎蘖数、株高、单片叶面积等均有增加,但过高的施氮量会造成油莎豆地上部徒长,导致产量下降;施氮量为150 kg·hm^(-2)(N2),油莎豆最大根长、根体积等农艺性状最优,油莎豆整株干重及块茎产量均最高,块茎鲜产可达到9298.87~10336.06 kg·hm^(-2);两地氮素表观盈余率在0 kg·hm^(-2)(N0)和75 kg·hm^(-2)(N1)水平下均为负值,150 kg·hm^(-2)(N2)和225 kg·hm^(-2)(N3)水平下均为正值,表明两地氮素均在N2水平即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氮素平衡状态。冗余分析也表明油莎豆茎蘖数、最大根长、根体积、氮携出量是驱动油莎豆干物质及块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北方沙质土壤条件下,N素施入量为150 kg·hm^(-2)时,可促进油莎豆对养分的吸收、维持土壤表观养分平衡,有利于油莎豆良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施氮水平
农艺性状
块茎产量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季施肥对玉-稻轮作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袁国印
何俊欧
+5 位作者
陈文
王丹
葛均筑
李萍
展茗
赵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7期1-7,共7页
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前季玉米施肥后养分周年动态及对后季晚稻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为对象,设置了3个施肥处理,包括两季作物均不施肥(MR0)、玉米施...
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前季玉米施肥后养分周年动态及对后季晚稻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为对象,设置了3个施肥处理,包括两季作物均不施肥(MR0)、玉米施肥晚稻不施肥(MR1)、两季作物均常规施肥(MR2)。与MR0处理相比,玉米收获时MR1、MR2土壤速效氮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变化。3个处理中氮、钾均表现为显著亏损;土壤磷素表现为MR2处理表观盈余,MR1处理表观平衡,MR0处理则明显亏缺。由于土壤氮、钾供应的限制,使得MR1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MR0差异不显著,且显著低于MR2处理。可见,玉米-晚稻水旱轮作下氮、钾肥要在作物当季施用,磷肥可考虑在玉米季多施,晚稻季则减少或不施用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晚稻
水旱轮作
产量
养分
吸收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浙南双季稻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禹
张文勇
+1 位作者
张佳佳
陈照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78-281,共4页
双季稻是浙南地区重要的水稻种植模式,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双季稻养分周年动态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浙南地区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包括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化肥减量(T3)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
双季稻是浙南地区重要的水稻种植模式,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双季稻养分周年动态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浙南地区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包括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化肥减量(T3)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T2和T3)相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显著提高土壤pH。T4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和有效钾含量相较于T2和T3处理均有提高。与常规施肥(T2)相比,T3和T4处理的早稻产量分别增加482和819 kg·hm^(-2);晚稻产量分别增加76和883 kg·hm^(-2)。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相较于常规施肥(T2)显著提高了双季稻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3个施肥处理(T2、T3和T4)中磷、钾均表现为表观亏损;化肥减量处理的(T3和T4)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而常规施肥表现为表观盈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化肥减量
有机肥
养分
吸收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田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块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曹秭琦
路战远
任永峰
赵小庆
王建国
侯智慧
韩云飞
王登云
尚学燕
段锐
机构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0507602)。
文摘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沙质土壤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及块茎产量,为沙质土壤油莎豆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莎豆品种“中油莎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分析4个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艺性状、土壤表观养分平衡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地油莎豆茎蘖数、株高、单片叶面积等均有增加,但过高的施氮量会造成油莎豆地上部徒长,导致产量下降;施氮量为150 kg·hm^(-2)(N2),油莎豆最大根长、根体积等农艺性状最优,油莎豆整株干重及块茎产量均最高,块茎鲜产可达到9298.87~10336.06 kg·hm^(-2);两地氮素表观盈余率在0 kg·hm^(-2)(N0)和75 kg·hm^(-2)(N1)水平下均为负值,150 kg·hm^(-2)(N2)和225 kg·hm^(-2)(N3)水平下均为正值,表明两地氮素均在N2水平即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氮素平衡状态。冗余分析也表明油莎豆茎蘖数、最大根长、根体积、氮携出量是驱动油莎豆干物质及块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北方沙质土壤条件下,N素施入量为150 kg·hm^(-2)时,可促进油莎豆对养分的吸收、维持土壤表观养分平衡,有利于油莎豆良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油莎豆
施氮水平
农艺性状
块茎产量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Keywords
Cyperus esculentus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agronomic traits
tuber yield
soil apparent nutrient balance
分类号
S565.9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季施肥对玉-稻轮作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袁国印
何俊欧
陈文
王丹
葛均筑
李萍
展茗
赵明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7期1-7,共7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水田两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20150312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2016YFD0300308)
文摘
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前季玉米施肥后养分周年动态及对后季晚稻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为对象,设置了3个施肥处理,包括两季作物均不施肥(MR0)、玉米施肥晚稻不施肥(MR1)、两季作物均常规施肥(MR2)。与MR0处理相比,玉米收获时MR1、MR2土壤速效氮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变化。3个处理中氮、钾均表现为显著亏损;土壤磷素表现为MR2处理表观盈余,MR1处理表观平衡,MR0处理则明显亏缺。由于土壤氮、钾供应的限制,使得MR1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MR0差异不显著,且显著低于MR2处理。可见,玉米-晚稻水旱轮作下氮、钾肥要在作物当季施用,磷肥可考虑在玉米季多施,晚稻季则减少或不施用磷肥。
关键词
玉米
晚稻
水旱轮作
产量
养分
吸收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Keywords
maize
late rice
paddy-upland rotation
yield
nutrient uptake
apparent balance of soil nutrients
分类号
S147.23 [农业科学—肥料学]
S344.17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浙南双季稻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禹
张文勇
张佳佳
陈照明
机构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出处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78-281,共4页
基金
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9C02017,2020C02030-06,2021C02035)。
文摘
双季稻是浙南地区重要的水稻种植模式,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双季稻养分周年动态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浙南地区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包括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化肥减量(T3)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T2和T3)相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显著提高土壤pH。T4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和有效钾含量相较于T2和T3处理均有提高。与常规施肥(T2)相比,T3和T4处理的早稻产量分别增加482和819 kg·hm^(-2);晚稻产量分别增加76和883 kg·hm^(-2)。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相较于常规施肥(T2)显著提高了双季稻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3个施肥处理(T2、T3和T4)中磷、钾均表现为表观亏损;化肥减量处理的(T3和T4)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而常规施肥表现为表观盈余。
关键词
双季稻
化肥减量
有机肥
养分
吸收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田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块茎产量的影响
曹秭琦
路战远
任永峰
赵小庆
王建国
侯智慧
韩云飞
王登云
尚学燕
段锐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前季施肥对玉-稻轮作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袁国印
何俊欧
陈文
王丹
葛均筑
李萍
展茗
赵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浙南双季稻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张禹
张文勇
张佳佳
陈照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