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石牙出露侵蚀地的相关土壤化学组成特性分析研究
1
作者 陈晓平 顾代传 蓝必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探讨石牙裸露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问题,在滇中石林镇天生桥大箐角的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同一坡地,选取了石牙出露率不同的3个对比样地,采样分析了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坡地的相关土壤化学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侵蚀地土壤化学组成... 为探讨石牙裸露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问题,在滇中石林镇天生桥大箐角的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同一坡地,选取了石牙出露率不同的3个对比样地,采样分析了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坡地的相关土壤化学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侵蚀地土壤化学组成特征受其石牙基岩的成土特性的继承关联性影响;石牙出露覆盖度不同的样地间,土壤剖面的部分化学成分值的变化幅度与变化趋势,均呈现出了明显差异性。原因可能与石牙出露过程中侵蚀环境因素导致对土壤性状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环境 石牙出露侵蚀地 土壤化学组成 差异特性
下载PDF
基于GIS的葫芦河流域土壤化学组成与地形的关系
2
作者 卢秀丽 马金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4期16585-16588,16650,共5页
[目的]为葫芦河流域土壤的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葫芦河流域的土壤分布图、土壤化学组成的各种指标值和DEM为主要数据源,分典型剖面和统计剖面,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葫芦河流域地形对土壤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在研... [目的]为葫芦河流域土壤的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葫芦河流域的土壤分布图、土壤化学组成的各种指标值和DEM为主要数据源,分典型剖面和统计剖面,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葫芦河流域地形对土壤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在研究区内,地形影响降水和气温再分配,导致土壤化学组成各个指标值的差异。同时,找出对土壤化学组成影响最显著的地形参数。[结论]这对于合理施肥具有指导作用,便于制定土壤改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河流域 土壤化学组成 地形参数 DEM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马书琴 鲁旭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60-969,I0007,共11页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但由于SOM形成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对SOM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存在一定挑战性。本研究基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但由于SOM形成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对SOM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存在一定挑战性。本研究基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的方法,从SOM化学组成的角度分析了其对藏北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高寒草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含氮化合物是两种高寒草地SOM化学组成中重要成分,分别占总SOM的38.0%和52.5%;2)多糖类和萜烯类在两种高寒草地SOM中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 <0.05);3)通过分析两种草地SOM化学组成与土壤CO_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多糖直接影响着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拟合方程为Y=86.76X+344.87(R^2=0.63, P<0.05),式中Y为CO_2累积排放量,X为多糖类的相对含量;4)SOM化学组成中多糖类、含氮化合物和芳香烃物质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之间显著相关(P <0.05)。综上可知,高寒草地SOM化学组成直接关系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CO_2的排放过程,SOM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用于预测土壤CO_2的排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多糖 木质素 二氧化碳
下载PDF
黄土母质褐土中钾的含量与土壤粒级的关系研究——以许昌褐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钦普 《许昌师专学报》 2002年第5期84-88,共5页
土壤化学组成与土壤的颗粒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河南许昌黄土母质褐土为例确定黄土母质中钾的含量与土壤各级颗粒组成的关系 土壤样品取于许昌黄土母质褐土的 7个土种 根据测定的土壤各个粒级以及土壤全钾和速效性... 土壤化学组成与土壤的颗粒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河南许昌黄土母质褐土为例确定黄土母质中钾的含量与土壤各级颗粒组成的关系 土壤样品取于许昌黄土母质褐土的 7个土种 根据测定的土壤各个粒级以及土壤全钾和速效性钾的含量数据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土壤速效性钾的含量与粒径在 0 0 0 5~ 0 .0 0 1毫米的土壤颗粒含量密切相关 ,土壤全钾的含量与小于 0 0 0 1毫米的土壤粘粒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级 黄土母质 褐土 钾含量 相关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土壤化学组成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对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马书琴 汪子微 +1 位作者 陈有超 鲁旭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6-527,共12页
土壤酶作为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驱动力,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藏北5种不同类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热裂解气质联... 土壤酶作为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驱动力,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藏北5种不同类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Py-GC/MS)分析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并建立其与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5种高寒草地土壤(0-15cm)的酶活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性,高寒荒漠草原土壤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蛋白酶活性,而其余类型高寒草地的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蛋白酶活性在5种高寒草地土壤之间的差异显著,而脲酶活性在5种草地土壤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发现,土壤蛋白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相对丰度和糠醛:吡咯的值密切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高寒草地类型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是影响高寒草地土壤蛋白酶活性的重要因素,而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酶活性 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次生林演替过程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化学组成响应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涵宇 刘颖异 +4 位作者 张琦 封伦 高起乾 任成杰 韩新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75-2282,共8页
为探明黄土高原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化学组成演化特征,选取陕北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次生林演替初级阶段(山杨林)、过渡阶段(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和顶级阶段(辽东栎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深度(0~10、 10~20、 20~30... 为探明黄土高原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化学组成演化特征,选取陕北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次生林演替初级阶段(山杨林)、过渡阶段(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和顶级阶段(辽东栎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深度(0~10、 10~20、 20~30、 30~50和5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化学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随次生林演替过程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初级阶段的64.8Mg·hm^(-2)增加至顶级阶段的129.2Mg·hm^(-2),增加了99%.(2)次生林演替过程中,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中结构简单、相对易分解的脂肪族碳组分相对含量减少,结构复杂、相对难分解的芳香族碳组分相对含量增加,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随次生林演替过程显著提高,而深层(30~100cm)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即过渡阶段>顶级阶段>初级阶段.(3)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初级阶段和过渡阶段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增加,顶级阶段整体上趋于稳定,深层土壤碳稳定性略有降低.(4)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化学组成稳定性均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的来说,次生林演替过程中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显著提升,扮演了“碳汇”的角色,且随次生演替过程,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显著增加,深层(30~100 cm)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次生林演替 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 土壤有机碳库
原文传递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alpine grasslands along a mountain elevational gradient 被引量:5
7
作者 CUI Hai-jun WANG Gen-xu +3 位作者 YANG Yan YANG Yang CHANG Rui-ying RAN F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1013-1023,共11页
Understand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alpine grasslands in the humid regions of the Tibet Plateau might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dicting the soi... Understand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alpine grasslands in the humid regions of the Tibet Plateau might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dicting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of this type of vegetation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Using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 we investigate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3094-4131 m above sea level) on Mount Yajiageng, and we explored the impact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soil chemistry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Except fo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 fungi) biomarker 18:2ω6,9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other biomarkers did not show a consistent trend with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 Microbial biomass quantified by total PLFAs did not show the elevational trend and had mean values ranging from 1.64 to 4.09 ktmol per g organic carbon (OC), which had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highest site. Bacterial PLFAs exhibited a similar trend with total PLFAs, and its mean values ranged from 0.82 to 1.81 μmol (g OC)-1. The bacterial to fungal biomass ratios had the minimum value at the highest site,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TN). The ratios of Gram-negative to Gram-positive bacteria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TN and had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highest site. Leguminous plant coverage and soil TN explained 58%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could achieve the same interpretation as the whole model. Other factors may influence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leguminous plant coverage and soil TN. Soil chemistry and plant functional group composition in substantial amounts explaine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variation withi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had no impact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maybe beeause long-term grazing greatly reduces litter. In sum, although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 there were no clear elevational trends found in general.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soil chemistry respectively affect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Leguminous plant coverage and soil TN had important effects in shap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grassland Elevational gradien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ant functional group Soil chemistry Variancepartitioning
下载PDF
落地油泥土壤性质对超声除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陈东 高迎新 +1 位作者 李枫 杨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5-551,共7页
落地油泥是油田产生的一类危险固体废弃物,其无害化处理是目前各大油田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了深入认识超声处理过程中油泥土壤性质与超声处理除油效果之间的关系,以不同油田典型落地油泥为研究对象,超声处理后对其土壤残留含油量... 落地油泥是油田产生的一类危险固体废弃物,其无害化处理是目前各大油田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了深入认识超声处理过程中油泥土壤性质与超声处理除油效果之间的关系,以不同油田典型落地油泥为研究对象,超声处理后对其土壤残留含油量、土壤颗粒级配、土壤化学组成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泥中土壤颗粒粒径较大的大庆、大港落地油泥经超声处理后的除油效果均在60%以上,而土壤颗粒粒径较小的冀东落地油泥超声除油率仅为11%;同时,超声除油效果较好的大庆、大港落地油泥中的钙氧化物含量较低(分别为4.84%和5.94%),而超声除油效果差的冀东落地油泥中的钙氧化物含量较高(11.57%)。进一步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钙氧化物含量高的土壤对原油的吸附量大、吸附强度高、超声除油效果差,而钙氧化物含量低的土壤吸附量小、吸附强度低、超声除油效果好。以上结果可为油田落地油泥超声处理技术的开发及规模化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油泥 超声除油 土壤颗粒 土壤化学组成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免耕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雪峰 张春雨 +5 位作者 郝艳杰 鲍雪莲 霍海南 何红波 梁超 解宏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85-2692,共8页
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地区长期免耕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0、33%、67%和100%)连续归还8年后表层(0~5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评价了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免耕土壤碳化学组成... 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地区长期免耕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0、33%、67%和100%)连续归还8年后表层(0~5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评价了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免耕土壤碳化学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无秸秆覆盖还田相比,33%与100%秸秆还田均有利于表层和中层多糖组分的积累,但前者降低了表层土壤碳组成多样性,而后者有利于各层次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的维持;67%秸秆还田提高了深层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综上,当秸秆资源充足时,免耕结合100%全量秸秆还田可在提高0~40 cm土层微生物可利用碳底物的基础上,维持土壤碳的化学稳定性。秸秆还田量与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间无线性关联,表明亟需挖掘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土壤碳周转的微生物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组成 中红外光谱 土壤化学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 深层土壤
原文传递
Mineral weathering and element cycling in soil-microorganism-plant system 被引量:16
10
作者 ZHU YongGuan DUAN GuiLan +3 位作者 CHEN BaoDong PENG XinHua CHEN Zheng SUN GuoX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888-896,共9页
Soil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ritical zone,and soil-microbe-plant system serves as a key link among lithosphere,biosphere,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As one of the habitats with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soil plays ... Soil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ritical zone,and soil-microbe-plant system serves as a key link among lithosphere,biosphere,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As one of the habitats with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soil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element biogeochemistry on the earth surface(weathered crust).Here we review the soil biological processes that are relevant to mineral weathering,element cycling,and transformation,with an emphasis on rock weathering mediated by soil microbes,plant root and the rhiz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PLANT MICROORGANISM GEOBI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