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卞莹莹 陈林 +2 位作者 柳博文 王建明 王家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103,共10页
以未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和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为对象,分别测定各类样地0~5cm、5~10cm、10~20cm及20~40cm土层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并分析其含量特征、垂直分布规律及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 以未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和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为对象,分别测定各类样地0~5cm、5~10cm、10~20cm及20~40cm土层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并分析其含量特征、垂直分布规律及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样地0~40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20~40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土壤氮素的矿化效果为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0~40cm土层氮素的有效性无显著差异,但在5~10cm、10~20cm、20~40cm土层有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氮素的有效性表现为: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中间锦鸡儿林地>平茬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天然草地;表明人工栽植中间锦鸡儿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 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地 天然草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