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内涵、原则与路径
1
作者 蔡志强 袁美秀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3,共10页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毒瘤,是与人类政治生活偕行的痼疾。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腐败发生机理的深刻认知,也彰显着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的科学理念和鲜明指向。在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毒瘤,是与人类政治生活偕行的痼疾。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腐败发生机理的深刻认知,也彰显着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的科学理念和鲜明指向。在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一体推进“三不腐”方针所蕴含的策略和要求,准确把握腐败的形成要素、作用机理和衍生规律,确定科学的实践原则和思路;以“全周期管理”方式将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融于一体,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治理 土壤和条件 一体推进“三不腐”
下载PDF
关于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法理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纪康 魏昌东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2,108,共11页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面对高发的腐败犯罪而提出的治理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腐败治理走向科学反腐的新阶段。以“土壤与条件”为拟喻,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制度性因素和机制性因素的分析与定位,分别对...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面对高发的腐败犯罪而提出的治理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腐败治理走向科学反腐的新阶段。以“土壤与条件”为拟喻,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制度性因素和机制性因素的分析与定位,分别对应着腐败衍生的政治与社会基础和诱致腐败的外在因素,前者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结构等基础要素,后者包括权力配置、运行、监督等机制要素。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的发展,应当以国家治理结构改革完成腐败滋生土壤的“改良”,以权力制度规范达成腐败滋生条件的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学理论 腐败治理 滋生土壤和条件 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