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
作者 廖继佩 林先贵 +1 位作者 曹志洪 张杨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文研究了有机质、全氮、有机氮、粘粒、CEC、溶液中铵浓度、水分、温度等影响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固定态铵与<0.01lmm的粘粒呈显著正相关,但与<0.00lmm的粘粒、有机质、全氮、有机氮、CEC相关性很差。通过拟合Lan... 本文研究了有机质、全氮、有机氮、粘粒、CEC、溶液中铵浓度、水分、温度等影响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固定态铵与<0.01lmm的粘粒呈显著正相关,但与<0.00lmm的粘粒、有机质、全氮、有机氮、CEC相关性很差。通过拟合Langmuir方程可知河沙泥的最大固铵量为357.2mgN/kg,这与359mgN/kg相近。无论是潮沙泥还是紫泥田,固定态铵含量均有:30oC>20oC,30oC>40oC。除了黄泥田外,紫泥田,河沙泥和潮沙泥三种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均有:长期淹水>干湿交替8次>长期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态铵 影响因素 粘粒 有机质 温度 水分
下载PDF
冬小麦生长期土壤固定态铵与微生物氮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0-91,共2页
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生长期土壤固定态铵和微生物N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施入基肥后土壤固定态铵显著上升 ,春季后固定态铵显著下降 ,至扬花期降至最低点。作物生长后期随吸N量的降低 ,各施肥处理固定态铵含量约升至播前水平。冬小麦全生育... 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生长期土壤固定态铵和微生物N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施入基肥后土壤固定态铵显著上升 ,春季后固定态铵显著下降 ,至扬花期降至最低点。作物生长后期随吸N量的降低 ,各施肥处理固定态铵含量约升至播前水平。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N呈明显季节变化 ,施基肥后短期内有所升高 ,且春季施肥后出现第 2次升高 ,至扬花期土壤微生物N降至最低点 ,至生长后期重新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长期 土壤固定态铵 微生物氮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土壤固定态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孙玉焕 张杨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综述了土壤固定态铵测定方法 ,土壤固定态铵的来源、含量及其在剖面中的分布 ,影响铵的矿物固定与释放的因素 。
关键词 土壤固定 固定 释放 测定方法 来源 含量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云南3种类型土壤固定磷钾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晓海 雷永和 +1 位作者 殷端 王平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3期268-271,共4页
应用 ̄(32)P, ̄(86)Rb研究云南3种类型土壤固定磷、钾的规律。结果表明,红壤固定磷、钾能力强,水稻土次之,紫色土较弱。3种土壤固定磷能力比固定钾能力高10.o%~14.o%;随着土壤淹水时间的增加,固定磷量也... 应用 ̄(32)P, ̄(86)Rb研究云南3种类型土壤固定磷、钾的规律。结果表明,红壤固定磷、钾能力强,水稻土次之,紫色土较弱。3种土壤固定磷能力比固定钾能力高10.o%~14.o%;随着土壤淹水时间的增加,固定磷量也有增加的趋势。水稻土和紫色土固定钾也有类似的规律。但红壤随着土壤淹水时间增加,固定钾反而有所减少。土壤中加入磷、钾量与固定磷、钾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 红壤
下载PDF
采用低温加热法测定土壤固定态铵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崇玉 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4-628,共5页
以 Silva-Bremner 法为对照,在不同加酸量、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测定了土娄土中的固定态铵含量,确定了低温加热法释放土壤固定态铵的最佳条件。该条件是在敞口的情况下,加入 5 mol·L-1 HF-1mol·L-1 HCl 溶液,在 100℃条件下加热... 以 Silva-Bremner 法为对照,在不同加酸量、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测定了土娄土中的固定态铵含量,确定了低温加热法释放土壤固定态铵的最佳条件。该条件是在敞口的情况下,加入 5 mol·L-1 HF-1mol·L-1 HCl 溶液,在 100℃条件下加热 1.5~2 h。以确定的方法测定了全国 38 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固定态铵。结果表明,低温加热法适合于土壤固定态铵的测定。与 Silva-Bremner 法相比,低温加热法测定的 38 种土壤固定态铵误差在 5%左右;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测定结果显著相关(r = 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态铵 温度 测定结果 HCL溶液 释放 含量 最佳条件 热法 对照 不同类型
下载PDF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协调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氮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段鹏鹏 张玉玲 +3 位作者 丛耀辉 徐文静 虞娜 张玉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78-1585,共8页
【目的】土壤固定态铵是肥料氮的一个"临时贮藏库",可逐渐释放以供作物利用,土壤可溶氮则是土壤固定态铵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设施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于设施... 【目的】土壤固定态铵是肥料氮的一个"临时贮藏库",可逐渐释放以供作物利用,土壤可溶氮则是土壤固定态铵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设施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于设施生产中安全高效的施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番茄为试材,温室内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CK)、施N量0、187.5、375.562.5 kg/hm^2(N0、N1、N2、N3)、单施有机肥(M,75000 kg/hm^2)以及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处理(MN0、MN1、MN2、MN3)。分析了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施肥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的含量(P<0.01);各施肥处理均以第1穗果膨大期时含量最高。总体来看,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以施N 375.0 kg/hm^2处理为最高,而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以施N375.0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和施N 562.5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为最高,但未发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产生显著影响;除收获期20—30 cm土层外,整个生长季内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含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部分土层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在土壤氮素的固持与释放方面极显著相关,施无机N 375.0 kg/hm^2配合有机肥75000kg/hm^2,可较好地提高土壤中的氮的有效性,更好地协调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态铵 土壤矿质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
下载PDF
葵花籽壳生物炭对土壤中镉的固定研究
7
作者 叶锦莎 骆欣 刘瑞森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0期265-268,共4页
以葵花籽为原料,制备葵花籽壳生物炭(SHC)和高锰酸钾改性葵花籽壳生物炭(MSHC),研究SHC和MSHC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不同固定时间对土壤中重金属Cd有效态含量、固定效率、形态分布的影响及其固定稳定化机制。结果表明:经高锰酸钾改性后,M... 以葵花籽为原料,制备葵花籽壳生物炭(SHC)和高锰酸钾改性葵花籽壳生物炭(MSHC),研究SHC和MSHC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不同固定时间对土壤中重金属Cd有效态含量、固定效率、形态分布的影响及其固定稳定化机制。结果表明:经高锰酸钾改性后,MSHC比表面积、孔容增大。土壤Cd有效态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随固定时间的增加而减少。30 d培养结束后,在7%的添加水平下,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在MSHC的作用下降低了6.143 mg·kg^(-1),固定效率最高可达67.10%,且MSHC是SHC的2倍左右。添加生物炭后,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由性质活泼的弱酸提取态向性质稳定的残渣态转变,且生物炭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其中添加量为7%的MSHC效果最好,残渣态最高可达34.98%,弱酸提取态最低可达14.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固定
下载PDF
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及固定态铵释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顺红 张杨珠 《湖南农业科学》 2005年第1期45-48,共4页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与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包括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机制、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及其释放的动力学与其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固定态铵 铵的矿物固定 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 动力学
下载PDF
固定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5
9
作者 陶雪 杨琥 +1 位作者 季荣 李爱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采用向污染土壤中施加各类固定化试剂,通过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共沉淀)、离子交换及络合作用等将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最终达到减少重金...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采用向污染土壤中施加各类固定化试剂,通过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共沉淀)、离子交换及络合作用等将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最终达到减少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的目标,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各种土壤固定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和修复机理,并从构效关系等角度出发,展望了固定剂在土壤修复应用中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 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修复技术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旱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万大娟 张杨珠 +1 位作者 冯跃华 黄运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0-483,共4页
关键词 湖南 旱耕地 土壤固定态铵 含量 剖面分布 土壤氮素内循环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顺红 张杨珠 +2 位作者 吴明宇 彭杰 周卫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0-505,共6页
应用Silva-Bremner法,研究了湖南省7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动在69.2~457.5 mg/kg之间,平均为304.7 mg/kg±96.7mg/kg,占土壤全N的2.6%~25.7%,平均为14... 应用Silva-Bremner法,研究了湖南省7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动在69.2~457.5 mg/kg之间,平均为304.7 mg/kg±96.7mg/kg,占土壤全N的2.6%~25.7%,平均为14.0%±5.1%,是该地区一项重要的土壤N素资源.7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湖潮泥>黄泥田>河沙泥>紫泥田>灰泥田>红黄泥>麻沙泥.②在土壤剖面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但其相对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恒增大:表层平均为15.1%±6.6%,亚表层为25.9%±11.7%,表下第3层平均为34.6%±16.3%.③供试耕层土壤的最大固铵容量以湖潮泥最高,达658.7 mg/kg,以麻沙泥最低,为97.6 mg/kg.④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耕层固定态铵含量与0.01~0.001 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98**,n=28),与有机质、全N、碱解N、CEC、缓效K和<0.001 mm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耕层土壤最大固铵容量与固定态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1**,n=32),与0.01~0.001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9**,n=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稻田土壤 土壤固定态铵 最大固铵容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明宇 韩晓日 郭鹏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9-81,共3页
对棕壤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耕层土壤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在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基本原因是由于大豆各生育期对土壤氮素吸收存在差异以及各施肥处理土壤供氮情况不同。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与固定态铵含... 对棕壤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耕层土壤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在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基本原因是由于大豆各生育期对土壤氮素吸收存在差异以及各施肥处理土壤供氮情况不同。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均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04和0.7449。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大豆氮素营养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态铵 动态变化 大豆 施肥
原文传递
土壤颗粒组成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崇玉 李生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9-654,共6页
关键词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固定态铵 土壤质地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顾敏京 左文刚 +5 位作者 严漪云 臧彩云 薛伟杰 柏彦超 单玉华 封克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4,81,共7页
以南方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管理策略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固定态铵固定和释放与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秸... 以南方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管理策略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固定态铵固定和释放与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秸秆还田同时配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氮肥减施处理中,SRN2(基、追肥比为6∶4)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晚稻生长期间始终最高;使用秸秆促腐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在晚稻生长期内,土壤固定态铵呈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期后再次下降的趋势,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返青期至烤田期以及灌浆期至成熟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与晚稻产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晚稻全生育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该试验条件下,SRN1(基、追肥比为4∶6)处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更符合晚稻养分需求规律,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固定态铵 秸秆全量还田 氮肥管理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被引量:99
15
作者 潘根兴 周萍 +4 位作者 张旭辉 李恋卿 郑聚锋 邱多生 储秋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04-3710,共7页
肥料施用对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是农业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太湖地区黄泥土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作物系统作物碳同化及土壤碳固定的影响。所研究的肥料施... 肥料施用对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是农业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太湖地区黄泥土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作物系统作物碳同化及土壤碳固定的影响。所研究的肥料施用处理包括不施肥(NF)、单施化肥(CF)、化肥与秸秆配施(CFS)以及化肥与猪粪配施(CFM)4个处理,始于1987年,一直实行稻.油轮作,实行少耕。连续观测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并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采集了土壤剖面样品和耕作层(0—5cm和5-15cm)土壤,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研究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尤其以配施有机无机肥处理水稻产量显著最高且最为稳定,而对油菜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施肥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碳密度,而对全土碳密度没有显著影响。施肥处理的固碳速率介于0.1-0.4t/(hm^2·a),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固碳速率与作物根茬+有机肥源碳的总碳输入量呈显著的对数关系。这提示土壤有机碳积累主要与作物产量有关,而并非依变于有机肥源碳输入。因此,与作物产量直接关联的作物碳输入的增加是土壤中碳固定提高的重要途径。施入N素对水稻碳同化和土壤碳固定的效应均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这揭示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高与稳定稻田生产力和促进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赢措施。当然,不同施肥下上述效应的差异可能与土壤-作物系统中碳分配和土壤生物碳利用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固定 长期试验 施肥措施 水稻产量
下载PDF
土壤碱解氮测定中固定态铵的释放 被引量:4
16
作者 荆国芳 钱晓晴 +2 位作者 程传敏 郁志华 胡方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2-334,共3页
对采自江苏省镇江市的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土样进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碱解氮的测定比较、土壤固定态校的测定,以及玉米幼苗盆栽试验,得到如下结果:碱解氮不仅包括水溶性氮、交换性氮和易水解性有机氮,还应包括部分固定态铵;作物生... 对采自江苏省镇江市的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土样进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碱解氮的测定比较、土壤固定态校的测定,以及玉米幼苗盆栽试验,得到如下结果:碱解氮不仅包括水溶性氮、交换性氮和易水解性有机氮,还应包括部分固定态铵;作物生长过程中氮素营养包括碱解中来自固定态铵的部分,尤其在土壤碱解氮被大量耗蝎后这部分固定态铵的释放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解氮 固定态铵 土壤固定态铵 测定
下载PDF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2
17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3 位作者 张旭辉 代静玉 周运超 张平究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在整理和统计国内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变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讨论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分布、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及最近时期有机碳的固定趋势,分析我国不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的特点,期望对于我国当前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 在整理和统计国内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变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讨论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分布、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及最近时期有机碳的固定趋势,分析我国不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的特点,期望对于我国当前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我国总土壤有机碳库的估计在50~180Pg之间。估计我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库为20Pg,它主要分配于几个与湿地和水成过程有关的土壤类型,且水稻土占有较大比例。因而我国人为土的管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 土壤有机碳库 农业土壤固定 碳循环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8
作者 魏小波 何文清 +2 位作者 黎晓峰 刘恩科 刘爽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4期487-494,共8页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农田土壤作为大气CO2的源和库,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日渐被认识。本文围绕土壤固碳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内外...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农田土壤作为大气CO2的源和库,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日渐被认识。本文围绕土壤固碳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研究表明,目前耕地的地力不稳,土壤有机碳密度较低,农田土壤固碳的潜力较大。因此,加强不同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固碳过程、固碳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合理优化的农业管理措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固定 碳循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磷素固定与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1
19
作者 张桃林 高超 吴蔚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2-549,共8页
为探讨水稻土由氧化环境转为还原条件时对土壤磷素固定与释放的影响,选择18种水稻土样品进行室内模拟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和采用氧化铁试纸测定法进行多次提取以对比淹水前后土壤磷的累计解吸量,发现大部分供试样... 为探讨水稻土由氧化环境转为还原条件时对土壤磷素固定与释放的影响,选择18种水稻土样品进行室内模拟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和采用氧化铁试纸测定法进行多次提取以对比淹水前后土壤磷的累计解吸量,发现大部分供试样品的固磷能力在淹水条件下有了显著的提高,全部样品在淹水后磷的释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淹水条件下土壤对磷的固定与释放的变化主要与淹水后土壤Eh的降低和pH的升高而导致的大量无定形铁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条件 土壤磷素固定 等温吸附 解吸 氧化铁试纸 磷素释放 淹水
下载PDF
稻田湿地土壤碳固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萍 王少先 +6 位作者 夏文建 唐先干 李瑶 杨成春 漆林香 胡启峰 阿布都艾尼·阿布都西提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77-82,85,共7页
稻田湿地土壤由于淹水时间长,具有积累更多有机碳潜能,其积累的有机碳呈现明显表层聚集趋势。介绍了稻田湿地土壤有机碳固定现象、原因,并从微团聚体、杂草及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及展望。
关键词 稻田湿地 土壤固定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