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壤学说”探讨少精子症的论治思路及经验
1
作者 孙龙吉 李海松 +5 位作者 王彬 朱勇 冯隽龙 黄念文 王继升 李曰庆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43-46,共4页
少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但本病发生发展机制尚有待阐明,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多采用经验治疗。而中医学在治疗少精子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李曰庆教授、李海松教授总结古籍记载,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睾丸生精的土壤... 少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但本病发生发展机制尚有待阐明,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多采用经验治疗。而中医学在治疗少精子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李曰庆教授、李海松教授总结古籍记载,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睾丸生精的土壤学说,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少精子症获得较好疗效。本文总结李曰庆教授、李海松教授基于“土壤学说”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经验和思路,举验案一则,以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说 少精子症 男性不育症 补肾活血法
下载PDF
纳米药物与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浩 张英鸽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0年第6期892-896,共5页
肿瘤细胞在体内从原发灶向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成为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掌握转移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对阻止肿瘤转移的发生,以及改善肿瘤患者的愈后意义重大。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在体内从原发灶向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成为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掌握转移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对阻止肿瘤转移的发生,以及改善肿瘤患者的愈后意义重大。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从肿瘤细胞本身的特性、转移位点处的微环境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对转移过程可能的机制进行阐述。纳米抗癌药物由于其独特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前景广阔。我们结合纳米药物的作用原理与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之间的关系,对纳米药物治愈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种子-土壤学说 纳米药物
下载PDF
脾运失常、痰瘀互结、脉积形成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的共同土壤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景辉 辛珂 杨海燕 《中医研究》 2020年第9期10-13,共4页
随着糖尿病在中国发病人数的迅速增加,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也日益增多.受西医学"共同土壤学说"的启发,从中医学角度探讨糖尿病及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通过探讨脾运失常、痰瘀互结、脉积形成的病因病机及其与... 随着糖尿病在中国发病人数的迅速增加,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也日益增多.受西医学"共同土壤学说"的启发,从中医学角度探讨糖尿病及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通过探讨脾运失常、痰瘀互结、脉积形成的病因病机及其与糖尿病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认为脾运失常、痰瘀互结、脉积形成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的共同土壤,同时在健脾益气、活血化痰的基础上提出以消积法作为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基本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共同土壤学说 脾运失常 痰瘀互结 脉积形成 消积法
下载PDF
三种“治肝新学说”及其临证应用浅释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福生 许仕杰 黄纯美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8期1379-1380,共2页
运用类比思维 ,对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及其用药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针对肝脏的病因病机、四时调肝等方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种子学说”、“土壤学说”和“气候学说”三种治肝新学说 ,使中医学中关于肝脏的某些理论变枯燥为生动 ,抽... 运用类比思维 ,对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及其用药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针对肝脏的病因病机、四时调肝等方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种子学说”、“土壤学说”和“气候学说”三种治肝新学说 ,使中医学中关于肝脏的某些理论变枯燥为生动 ,抽象为形象 ,易于理解 ,便于深刻记忆和灵活运用 ,同时也是传统中医理论的一种创新 ,开拓了中医发展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肝 种子学 土壤学说 气候学
下载PDF
肿瘤脏器转移特异性分子机制及中医药研究思路
5
作者 林荔钦 朱世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5期56-59,共4页
肿瘤转移是极其复杂的、非随机的多步骤病理过程,涉及肿瘤细胞运动迁移、粘附、侵袭、生长、新血管生成、特异性转移器官的归巢和免疫逃逸关键步骤。转移肿瘤干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与其所处微环境相互作用贯穿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是极其复杂的、非随机的多步骤病理过程,涉及肿瘤细胞运动迁移、粘附、侵袭、生长、新血管生成、特异性转移器官的归巢和免疫逃逸关键步骤。转移肿瘤干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与其所处微环境相互作用贯穿肿瘤转移始末。肿瘤脏器转移机制有"解剖和机械"及"种子和土壤"2种学说。肿瘤脏器转移亦与肿瘤自身生长速度、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相关。未来期待将SDF-1/CXCR4生物学轴进行关联研究,结合中医脏腑辨证、药物归经理论,形成新思路,从中药抑制VEGF表达、阻断EMT、改善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脏器特异性转移 肿瘤干细胞 分子机制 解剖和机械学 种子和土壤学说 SDF-1 CXCR4生物学轴 脏腑辨证 药物归经 VEGF表达 EMT 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 研究思路 综述
下载PDF
王权胜应用续断种子方治疗少弱精子症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郑翼驰 赵权 +4 位作者 王权胜 陈六 黄子彦 陈露 张亚光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4期143-145,151,共4页
总结王权胜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经验。王权胜认为“乏先后天之精,失阴阳之平衡”为少弱精子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以生精种子、调和阴阳为法。王权胜立足中医整体观,将调和人体五脏阴阳的统一与人和自然的统一性相结合,基于“种子土壤... 总结王权胜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经验。王权胜认为“乏先后天之精,失阴阳之平衡”为少弱精子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以生精种子、调和阴阳为法。王权胜立足中医整体观,将调和人体五脏阴阳的统一与人和自然的统一性相结合,基于“种子土壤学说”应用续断种子方治疗少弱精子症,以续断种子方之“补”,配合肉桂、紫苏梗之“引”,以“引火归元”之法调和阳在上、阴在下的不交和状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弱精子症 男性不育症 续断种子方 引火归元 种子土壤学说 王权胜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化疗促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罗秋月 张青 +1 位作者 熊绍权 周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7-312,共6页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旨在杀灭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生存率。然而新进研究发现,化疗在抗肿瘤的同时也促进肿瘤的远处新增转移,文章将进一步赋予"化疗副作用"新的内涵。另一方面,肿瘤转移是导致患者生存期短的主要因...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旨在杀灭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生存率。然而新进研究发现,化疗在抗肿瘤的同时也促进肿瘤的远处新增转移,文章将进一步赋予"化疗副作用"新的内涵。另一方面,肿瘤转移是导致患者生存期短的主要因素,抑制化疗所致肿瘤转移是当前应该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现代研究认为,化疗药物通过诱导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并引起一系列"宿主反应"从而促进肿瘤转移,文章将结合与肿瘤转移相关的"种子?土壤"学说,对化疗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转移 种子‐土壤学说 机制
下载PDF
基于虚、瘀理论探讨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辨治思路
8
作者 黄念文 李海松 +3 位作者 王彬 王继升 王浩浩 杨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本病的特效药物,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精子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基于中医学虚、瘀理论,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认为瘀血阻络是本病的始动因素,肾精亏虚为本病的内在趋...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本病的特效药物,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精子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基于中医学虚、瘀理论,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认为瘀血阻络是本病的始动因素,肾精亏虚为本病的内在趋势,并将其病机及治法类比“土壤学说”。龟鹿通曲汤是本团队基于“土壤学说”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协定方,由经典方剂左归丸加减化裁而成,具有补肾益精、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疗效较好。结合本团队长期临床实践,提出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三大治疗策略,即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中医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多法合用,可有效提高整体疗效,亦为中医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静脉曲张 男性不育症 肾虚血瘀 龟鹿通曲汤 土壤学说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韩凯 王凤伟 +1 位作者 潘志忠 谢丹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9年第4期390-393,405,共5页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肝转移是造成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我们以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关键步骤为主线,综合分析了参与调控该过程的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试图为探索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肝转移是造成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我们以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关键步骤为主线,综合分析了参与调控该过程的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试图为探索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分子机制 种子和土壤学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